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英语教学发展趋势

大学英语教学发展趋势


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大 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定位: 21st Century Challenges—University should seek to provide the best possible education to the broadest possible spectrum of society.
培养的多元化,掌握对市场选择的主动性权!
知识掌握过程(1/2)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的转变;
充分享受知识获取的过程(寓教于乐)
*
从强调模仿到重视学生的自主思维、积极 思考,深化认知的过程; 从收集有用信息、获取知识、总结经验、 进而才能转化为智慧;
*
知识掌握过程(2/2)
课程设置、教材改革、创新教学手段; 科学的评估体系: 动态化、人文化、多元化、 有针对性、管理科学化。
现代高等教育中,外语教育的新角色 知识: 扎实,宽广,复合型人才
能力: 驾驭知识,解决问题,创新
素质: 道德品质,文化,心理 问题与对策
知识: 扎实,宽广,复合型人才
结构:现代化,信息化,整体化; 范围:基础,专业,交叉学科;
知识
掌握过程:认知,经验,智慧; 获取长度:继续教育,终身学习
快,对社会的推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这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发展的结 果,也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形成的过程中,大 学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和推动作用。
20世纪初,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首先
系统提出了以服务社会为核心的办 学理念,成为开 创现代大学社会 服务的旗帜,对 现代大学社会服 务功能的完善和影响。
12~13世纪,大学主要作为专门的学 术研究与教学机构而存在,唯一的职
能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 与社会隔绝、独立研习学术,是这一时 期大学的基本特征。
18世纪60年代,世界进入工业革命时 期,大学科学研究职能随之兴起。 洪堡提出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及教育 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思想被 世界各国大学所效仿。
问题(1/2):
学科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 创新意识
* 理论素养
* 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
* 师资队伍的优化
* 科学、动态地考核评估体系
• 问题(2/2):
责任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 继续学习与知识结构更新的迫切性 教学改革、教材改革的主动性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授在教学、科研中的核心作用 求实的学风、文风
*
注重培养听、说、读、写、译
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改革的重点:
1,突出“以人为本”, 注重素质教育; 2,注重交际教学,教与学互动,启发学生 的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增加讨论、实践 环节,纳入考核标准,注重发展语言的使 用能力、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注意教材的改革,课程内容要尽量与学 生大专业、校园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 展加强联系,讲求实际效率;
• 改革是手段,如何 能培养出适应现代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的人才、培养合格 的二十一世纪公民 才是我们教育的最 终目的
人才培养改革所基于的基本 理念: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 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指导原则和 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 会生存,强调教育“必须促进 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怎样给学生这样的 教育?
教育是一个从文化到心理的过程;
教育是价值引导—自主构建;
教育是一种武装、钥匙开启世界;
教育是教师的视界与学生的视界寻求融合 的过程;
• 什么是教育? --认知,经验的分享,激活、丰富和 提升学生的思想。
--经验,经验是智慧的过程: 知识—信息、切入、经验– 智慧。
知识结构
• 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教育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综合运用现代外语教学手段:教学软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的建构与运用; 交际教学的国际合作: 网络平台的运用;
听、说、读、写、译: 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教、学、评价的一体化。……
知识范围
*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语言的表达能力 *宽广的知识面:人文素质、专业学科知识 *复合专业知识:重视个性发展,重视人才
能力: 驾驭知识,解决问题,创新
* 获取知识的能力 * 运用知识的能力: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语言能力,
交际能力、适应工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 分析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思考、提出见解; * 创新的能力(定位:研究、实践、品质);
*
外语能力:
知人处事、灵活应变、沟通协作的能力;
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育中要解决知识与经验的矛盾。
• 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能仅仅 作为学生知识的来源。
博大与精深,有限于无限,局部与整体。 如何教会学生有效表达自我:语言,形体, 沟通。每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自我和其主 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
• 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 • 创新教育:亲历探求的过程—探求 的知识,探求的方法; • 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学生的共建参 与; • 变学生的知道为知识,变学生的知 识为智慧。

语言表达能力;
交叉学科发展的能力;
外语 与专业
• “蜗牛壳 之于蜗牛是居留之所在, 语言之于人也是居留之所在。蜗牛将 自己的家永远背负在身,人亦将自己 的居家永远背负在身。”
• “人对于语言须臾不离的依赖状态即 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之一是:人活在 语言中,人不得不活在语言中,人活 在程式性语言中。” --钱冠连
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鼓励学生多元的思考,
强调实践的检验, 倡导平等、自由的争论,
注重宽容的激励。
措施与对策 1、夯实基础,盘活“知识存量”; 2、注重学习与实践的过程; 3、加强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4、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 5、加强学生的综合水平训练; 6、强化学习与实践环境; 7、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运动,转化学生 的知识为智慧。
知识的获取
平面向立体的转化
综合考察知识的 长度,宽度,广度,深度;
要有紧迫感,注重知识的更新、 知识结构的更新; 强调师生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
--推进本科教育的根本变化: “博耶报告”提出的改革本科教育的十 大对策:使“研究为本的学习”成为标 准,建立探索为本的新生年,巩固新生 基础,消除跨学科教育的障碍,将交流 沟通技能与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创新性 地运用信息技术、塑造顶峰体验,培养 研究生成为实习教师,改革教师奖励机 制,培育共同归属感。
欧盟的‘外语’能力
欧盟目前承认20种官方语言,51%欧洲人用英语
去年底对25个成员国近2万人进行外语能力调查
* 平均 56% 的欧洲人至少精通1门外语; 28% ‥‥ ‥‥ ‥ ‥2 ‥ ‥; 11% ‥‥ ‥‥ ‥ ‥3 ‥ ‥;

语言之最: 三分之二的英国人不会讲外语;
99%的卢森堡人会讲外语。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 “科技理性、工学模式过强: 注重过程控制、科技与效率, 封闭与传递取向。” • “在认知能力发展、自我发展 与个人主体性方面,以及人文 素质方面都非常欠缺。”
建议应对措施:
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实用能力为 目的
* 从记忆模仿的外语教学过度到积极激发 学生的自主思维、实践、体验、交流互动 的交际教学模式,增强外语的交际意识;
课程设置 • 各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 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 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 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 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 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 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 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 的要求,并给予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 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基于 计算机和网络的各种课程,为学生提供良 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 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 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 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 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遵循科学规律,
积极探讨大外的教学改革
-- 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实施落实 -- 教学、科研的创新、参与
-- 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转变
• 建议应对措施(1/2):
注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引进与 在职的培养相结合; 有针对性地解决外语师资存在的突 出问题:教材、教学手段; 注重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
• 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19世纪50年代,英国首先建立了一批旨在服务 地方工商业的学院; 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颁布——为 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 法律依据; 此后,大学的社会使命得到世界各国大学
的普遍认同。
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 的到来,大学向社会中心迈进的步伐越来越
大学英语教学 发展趋势 大学英语选修课教学
四川大学 石 坚 2007.5.北京
大学英语教师
将面临新的改革要求 或 际化、 大学功能一体化、教育信息化、学科 交叉综合化的总体趋势。 • 21世纪的大学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的成 败问题,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构以 人为本的本科教育,推动课程体系的 创新,重新构建教育新范式。 • 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根本的变革。
• 无论是主要基于计算机的课程,还是主要 基于课堂教学的课程,其设置都要充分体 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 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 生有发展的空间;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 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 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 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 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专业学习, 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
University Design Imperatives: --becoming a force, not only a place; --being a culture of academic enterprise; --use inspired research; --outcome-determined excellence; --a commitment to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diversity; --interdisciplinary/multidisciplinary transdisciplinary/postdisciplinary ; --excellence and embeddednes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