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今中国电视节目编排现状_特点与趋势

当今中国电视节目编排现状_特点与趋势

2004年11月 河北学刊 Nov.,2004第24卷 第6期 Hebei Academic Journal Vol.24 No.6当今中国电视节目编排现状、特点与趋势王泽华,贾喜环(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 要]当前与今后实现电视传播“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即应使中国电视节目编排由传统的“精放式”朝着现代的以分众化为特征的“精致型”编排方向实行战略性转变。

各电视台尤应重视善于根据受众调查对电视节目进行整体规划,按新闻价值规律安排节目,注重研究开发与制作大量体现“窄播”特点的个性化节目。

这也是电视数字化改革后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电视节目编排;现状;特点;走势[作者简介]王泽华(1955—),男,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4)06-0202-04 [收稿日期]2004-09-10 节目编排是当今中国新闻传播界的“软肋”。

一个节目无论制作水平多高,如果编排不当,传播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所谓电视节目的编排,就是把一个电视台的频道、栏目、节目经过科学的协调和组织,形成可实施播出程序的管理过程。

从广义上讲,它包含频道的开设、重点节目的匹配;从狭义上讲,它包括每个栏目与节目的播出次序和时间的具体编排。

在全球传播界享有很高声誉的美国名牌节目《60分钟》的创始人唐・休伊特曾坦言,这个节目成功与经久不衰的原因,简单地说就是讲给观众一个不知道的故事以及怎样根据不同人的接受心理、视听习惯来编排传播它。

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着的“电视大战”,电视节目编排在整个电视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显得日益重要。

一 中国电视节目编排正在由传统的“粗放型”编排方式朝着现代的以分众化为基本特征的“精致型”编排方式实行战略性转变,以利于在传播全球化的背景下,增强本国电视节目的竞争力。

为获得科学准确的发现与结论,笔者对中央电视台及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河南、河北等一些省市电视台2003年以来电视节目的编排做了定量与定性分析,总结出现阶段中国电视节目编排的一些特点:11新闻类节目有所增加,始终处于“龙头”地位。

从中央电视台与部分省市电视台最新节目编排表上不难发现,尽管各类节目繁多,但新闻性节目始终占有相当的比例,并处于“龙头”位置。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明显增强了新闻比重,扩大了新闻的传播渠道,并且每天滚动播出13次新闻,保证了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能够及时播发。

尤其是《新闻联播》节目,多年来一直稳坐同类节目收视率第一把“交椅”。

充分挖掘和利用黄金时段,开辟午间与晚间新闻,已成为不少省级电视台改革的新时尚。

现在,有不少受众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新闻,他们经常是一边用餐一边看电视。

由此可见,在电视传播的诸多特殊性中,其政治导向属性是第一位的。

21新闻时评节目强化。

时评是指以议论事实为主的评论,特别注重新闻性。

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开播,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引人注目的荧屏冲击波,各省市电视台已有的电视新闻时评类节目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电视台纷纷成立自己的新闻评论部,开办自己的新闻评论类节目,如中央电视台和一些省级电视台开辟了诸如《央视论坛》、《新闻调查》、《新闻时评》及《对话》、《讲述》、《交流》、《今日话题》、《新闻广角》等节目,有效地弥补了电视报道素来缺乏深度的天然缺陷,强化了传播者的主观评述意念。

31舆论监督节目比例增多。

随着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中共十六大的召开,中央电视台与各省市电视台节目的编排都出现了一个明显迹象,即舆论监督性节目比例增大,如中央台的《焦点访谈》,北京台的《今日话题》,河北台的《新闻广角》,等等。

2004年春节后,司法部门呼吁新闻单位加大舆论监督功能,并明确表态对正当新闻批评依法保护。

前一个时期,国家广电总局还发出通知,要求各省市电视台都要开播舆论监督性节目,并要求此类节目比例在50%以上。

这些政策的出台,都有利地保护与扶植了电视台的舆论监督性节目。

一些电视台新闻舆论监督节目越办越好,许多综合性栏目也增加了较为固定的舆论监督节目或内容。

因此,现在就流行了一种说法:“不怕上告,就怕上台上报。

”它反映出媒体新闻批评的强大威力。

41大众娱乐性节目走红。

打开电视机不难发现,现在的娱乐性节目占绝对优势,而且多居黄金时段;特别是南方一些电视台,自2003年以来,娱乐性节目比重明显增大,并朝着高雅化和通俗化两极方向发展。

其原因自然跟中国人现有的文化状况有关:一方面,近几年高学历的人数激增;另一方面,全国还有近两亿文盲,其中75%以上是农民。

因而,娱乐节目总的策划思路是“雅俗共赏,以俗为主,以雅为辅,各得其所”。

另外,市民阶层膨胀,中国都市文化成为潮流,现代人尤其注重精神生活质量,娱乐节目正给现代都市人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场所。

51实用生活服务类节目增加。

按照传播学原理,电视的社会功能包括新闻信息功能、舆论监督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社会教育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推行生活服务类栏目,为受众提供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饮食、202医疗、导购等各方面的服务。

比较典型的像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生活》、《为您服务》、《鉴宝》、《证券报道》、《走遍中国》等栏目。

尤其是《天天饮食》栏目,以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而被大众所接受。

61科教类节目日益看好。

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科教类节目是一个相对年轻的节目类型。

由于它的发展速度很快,从而成为电视节目家族中非常重要的一员。

如中央电视台的《科技博览》、《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等节目,均有很高的收视率。

因此,有人把科教类节目称为广播电视节目系统的后起之秀。

虽然国内部分科教类节目仍处在收视率较低或是赔钱状态,但在科学技术愈来愈受重视的社会背景下,科教类节目仍大有潜力可挖,收视率也在不断提高。

比如,科教类节目《神奇的地球》在中国内地亮相一年,在京、沪两地分别吸引了45%和44.6%的电视观众;另一同档节目《生灵的呼唤》的收视率也相当高,在上海也吸引了250万观众。

71电视剧备受欢迎。

电视剧俗称“肥皂剧”,是西方的“舶来品”,它以中、近景镜头为主,尤适合家庭观看。

在专项电视观念调查中,当问及“你收看电视时最喜爱哪一类节目”时,70%的观众选择了电视剧。

由此可见,电视剧在人们心目中所占的分量。

电视台往往把最优秀的电视剧安排在晚上8点左右黄金档播出,这一状况甚至延续至今。

调查表明,不同地域的观众的收视趋向也不一样,南方观众喜爱港台剧,而北方观众更倾向于纪实类电视剧;不同文化程度的观念对电视剧的喜爱也不同,文化程度愈高,对主旋律和纪实类的电视剧更感兴趣,而文化程度愈低,则更喜欢看言情剧和传奇剧。

此外,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年龄的电视观众的收视趋向也有差别。

电视台正是注意到了这些差异,往往根据地域特色,照顾大数人的收视品味,对电视剧进行合理安排。

中央电视台已经将第八套节目作为电视剧频道,推出了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电视剧。

一些省市级电视台安排的电视剧也在日夜循环播出,满足了不同时差观众的收视愿望。

河南卫视还首创了电视剧专栏《好剧回旋》,把一些优秀剧目重新播出,既可以满足广大观众回顾精品电视剧的要求,也可以让那些晚间喜欢看新闻专题等时事节目的观众,在白天到《好剧回旋》中“过把瘾”。

随着中国电视事业与国际的接轨,很多优秀的国外电视剧也冲进了中国的市场,由于全然不同的感觉和强烈的异国风情而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其中,最主要的是日剧和韩剧。

唯美、时尚的日本和韩国偶像剧在中国获得了巨大成功,很多演员成为青少年竞相“效仿”的偶像。

目前,中央电视台与一些省市电视台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国外电视剧与国内“大辫子”清宫戏太多,反映现实生活特别是农村生活的优秀电视剧太少。

81益智型节目扩张。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年轻一代愈加重视智力开发,许多益智型节目悄然增多,如《致富之道》、《赢家》、《猜中彩》、《三星智力快车》等节目,都有较好的收视率。

中央电视台近来又推出了《中国史话》等系列特别节目,受到大众尤其是中学生的关注与好评。

对知识的追求是当代社会现代人具有的人格品位,笔者相信,益智性节目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会创造出全新追求的人与社会背景。

二 站在先进文化的高度,着眼于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具有独家优势的电视传媒,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受众的重视,各级电视台内部管理愈加科学与规范,电视节目的编排也日趋精细化、分众化,这是与前些年最为明显的不同之处。

具体表现为:11有关重大新闻价值题材的国内外大事“提速”报道。

从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电视台节目编排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中国电视节目编排紧抓时代重大事件,贴近有关改革开放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

比如,伊拉克战争爆发,电台发出的首条消息的时间是3月20日10点43分30秒;11秒后,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即以字幕形式编排播出;尔后,中央电视台很快就开辟了《关注伊拉克》特别报道节目,向观众介绍伊拉克战争发展的最新状况,并由专家解释预测战事的发展,使受众通过直播直接看到战事发展近况。

在2003年的防治“非典”战役中,各级电视台都开辟了防治“非典”专栏节目,利用电视媒体特有的优势,向民众特别是隔离区公布疫情及防治情况,宣传国家的政策措施以及一些预防的方法,在防治“非典”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节目编排分众化“窄播”趋向愈加明显。

目前,中央及各省市地方电视台大都变综合频道为专业频道,而且,许多专业频道还做了更细的划分。

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又分别细分为:《世界经济报道》、《中国财经报道》、《商桥》、《供求热线》、《中国房地产报道》等栏目,以满足不同职业经济人士的需求。

此外,各类信息资源配置也日趋集约合理,如现在相当一部分省级电视台新闻信息类节目约占15%,各类专题节目约占35%,娱乐性节目约占50%,过去那种“盲播”的现象得到有效改善。

31受众参与节目比例增多。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施拉姆将新兴传播理念介绍给中国,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人懂得,过去传统的“我传你受”的“枪弹式”传播模式负效应很大,电视宣传的效果取决于观众是否能够有效的接受,这就要求电视工作者办节目应重视“双向交流”,多一些受众参与性节目,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电视台因此纷纷编排符合大众口味的电视节目,出现了诸如《幸运52》、《开心辞典》、《大风车》等互动式与游戏类节目。

其中一些节目如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营》、上海电视台的《欢乐总动员》曾风靡全国,为受众所喜闻乐见,不仅锻炼出许多全国知名的节目主持人,而且给电视台创造了品牌效应,并引领着其他节目的改革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