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指南试行

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指南试行

附件2
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
估指南(试行)水利部水资源司2015 年 4 月
1适用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总则 (2)
4.1评估内容 (2)
4.2评估程序 (2)
5评估指标体系 (3)
6评估指标分值及评估方法 (4)
6.1水量保障 (5)
6.2水质保障 (6)
6.3监控保障 (9)
6.4管理保障 (10)
7评估结果分级 (11)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的内容、工作程序、指标体系、赋分标准和评估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年度评估,其他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GB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 ( GB/T14848-93)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SL395-2007)
《水环境监测规范》 ( SL219-2013)
《地下水监测规范》 ( SL183-2005)
3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1)饮用水水源地:提供居民生活及公共服务用水取水工程的水源地域。

主要包括河道型、湖库型和地下水型。

( 2)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为使水源地能持续满足一定供水保障率的水量和满足一定水质要求而采取的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水量水质监控及相关管理的保障措施的统称。

( 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防止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还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4)年度供水保证率:河道型和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的年度供水保证率
为年度来水量(包括调水水量)与设计枯水年来水量的百分比。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的年度供水保证率为年度实际供水量与设计供水量的百分比。

(5)应急备用水源地:在常规供水水源因自然灾害或突发水污染事件等特殊情况引发供水量严重不足或暂时停止供水情况下,能及时补充或替代常规供水水源,满足一定时间内生活用水需求,并具有完备的接入自来水厂的供水配套设施的水源地。

(6)饮用水水源地信息监控系统:以水量、水质、水位、流速等水文水资源监测信息采集、传输和分析处理能力为基础,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通信网络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水量安全监控信息系统。

4 总则
4.1 评估内容
根据本指南确定的4类25项指标,对饮用水水源地水量保证、水质合格、监控完备、制度健全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4.2 评估程序
(1)印发评估方案;
(2)各水源地按照评估方案的要求,建立水量、水质、监控、管理四方面的评估档案;
(3)各水源地按照评估方案的要求开展自评估,完成自评估报告并上报印发评估方案的部门;
(4)印发评估方案的部门联合相关省水利厅水源地主管部门组织成立评估组,通过现场核查及档案核查等方式对各水源地安全保障情况进行定性及定量综合评估,形成初步评估意见,并反馈各水源地;
(5)根据各水源地对初步评估意见的反馈,形成正式评估意见。

具体评估
程序见图1:
图1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程序
5评估指标体系
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指标体系共分为4个一级
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详见表1。

表1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指标体系
6评估指标分值及评估方法
根据饮用水水源地类型,本指南将水源地分为湖库型、河道型和地下水型三种类型,表2-表5中未做标注的表明适用于此三类水源地,标注过的按标注类型进行评估。

6.1水量保障
水量保障评估共4项二级指标,满分30分,水量保障评估指标分值及评估方法详见表2。

表2水量保障评估指标分值及评估方法
6.2水质保障
水质保障评估共9项二级指标,满分40分,水质保障评估指标分值及评估方法详见表3。

表3水质保障评估指标分值及评估方法
6.3监控保障
监控保障评估共6项二级指标,满分15分,监控保障评估指标分值及评估方法详见表4。

表4监控保障评估指标分值及评估方法
6.4管理保障
管理保障评估共6项二级指标,满分15分,管理保障评估指标分值及评估方法详见表5。

表5管理保障评估指标分值及评估方法
7评估结果分级
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综合得分等于四项指标得分的总和。

按照得分多少,分为优、良、中、差四级,饮用水水源地综合评估结果分级见表6。

表6饮用水水源地综合评估结果分级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