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安全风险防控导则(试行)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0年09月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根据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印发的《浙江省第二轮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组织领导框架图和工作任务责任分工及进度控制表》(浙安委〔2020〕11号)安排,加强地下综合管廊运行期间的安全防控工作,导则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结合浙江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6章和2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风险辨识与评估,防控措施,应急管理。
本导则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杭州市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请有关单位结合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并将发现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函告杭州市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婺江路289号城建发展大厦;邮政编码:310000),以供修订时参考。
本导则起草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起草单位:杭州市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南越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主要起草人:章贤春、宋伟、钟隆南、张文俊、刘敬亮、林凡科、闻军能、陈伟浩、张亮、曹献稳、曾林山、万亚、钱枫、杜向科、叶成伟、徐永宁、胥树华主要审查人:张文德、汪克来、史文杰、张亦明、乔珩目次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4)4 风险辨识与评估 (5)4.1 一般规定 (5)4.2 风险辨识 (5)4.3 风险评估 (6)5 防控措施 (9)5.1 一般规定 (9)5.2 计划 (10)5.3 巡检 (10)5.4 检测与监测 (11)5.5 智慧管控 (13)5.6 运行与维护 (13)5.7 评价与改进 (14)6 应急管理 (15)6.1 一般规定 (15)6.2 应急处置 (15)6.3 应急预案 (16)6.4 应急演练 (16)附录A 地下综合管廊风险源辨识清单 (17)附录B 综合管廊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单 (20)本导则用词说明 (21)引用标准名录 (22)1 总则1.0.1 为指导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期间的安全风险防控工作,规范风险辨识、评估与防控,有效控制风险,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地下综合管廊的安全运行,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投入使用的综合管廊本体、入廊管线及附属设施的安全风险防控。
1.0.3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期间的安全风险防控,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浙江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utility tunnel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分为干线管廊、支线管廊和缆线管廊。
2.0.2 管廊本体the main body of utility tunnel综合管廊的结构主体及人员出入口、吊装口、逃生口、通风口、管线分支口、支吊架、防排水设施、检修道及风道等构筑物。
2.0.3 附属设施subsidiary facility为保障综合管廊本体、内部环境、入廊管线稳定运行和人员安全,配套建设的消防、通风、供电、照明、监控与报警、给水排水和标识等设施。
2.0.4入廊管线utility tunnel pipeline敷设于综合管廊内的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电力和通信等各类城市工程管线。
2.0.5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对风险危害性及其处置措施进行决策的活动。
2.0.6 常规评估routine assessment基于辨识得到的风险源清单和相关信息,运用风险分级和评估标准,开展风险评估的过程。
2.0.7 专项评估special evaluation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式估测的评估活动。
2.0.8 日常监测normal monitoring采用仪器量测、现场巡检或远程视频监控等手段和方法,采集反映综合管廊日常运行状态、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反馈的活动。
2.0.9特殊监测special monitoring对病害以及可能影响综合管廊运行安全的环境因素进行的针对性监测活动,指在某时段持续监测某些指标的活动。
2.0.10安全保护范围scope of safety protection管廊保护区外边线距本体结构外边线3m以内的区域。
2.0.11安全控制区security control area管廊控制区外边线距本体结构外边线15m以内的区域。
2.0.12运营管理单位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ection承担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本体及附属设施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的单位。
2.0.13 入廊管线单位ownership section of utility tunnel pipeline入廊管线的运营或权属单位。
3 基本规定3.0.1 地下综合管廊安全风险防控应符合全面防控、分级管理的原则。
3.0.2 地下综合管廊的安全设施设备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3.0.3运营管理单位和入廊管线单位应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
3.0.4入廊管线单位应明确责任、制定防控制度及建立风险防控体系。
3.0.5运营管理单位应为入廊管线单位实施日常维护、抢修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3.0.6运营管理单位应对风险防控工作建立运行档案。
3.0.7运营管理单位应对安全风险防控工作进行年度总结和分析,积极开展安全风险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升防控能力。
3.0.8重要管线入廊以及正式运行前应进行风险评估。
3.0.9从事综合管廊运行维护的人员应持有相应专业、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上岗证书。
3.0.10运营管理单位应组织制定安全生产培训计划,每年对全体人员至少进行一次有效的培训,对新入职人员应及时培训,使其具备完成应急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3.0.11运营管理单位和入廊管线单位应在各自权责范围内制定并落实管廊运营维护管理手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作业制度等。
3.0.12运营管理单位和入廊管线单位应建立联动处置机制,及时有效处置各类安全问题。
3.0.13运营管理单位应建立但不限于下列制度:1 应按照国家标准或相关规范要求建立值班制度、配置相关人员;2制定人员培训合格上岗制度,每年开展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3 建立管廊隐患排查制度,对安全风险大的区段和场所进行重点监控预警,发现危害管廊安全的行为或隐患应及时处理;4 建立管廊检测制度,根据运行实际定期对管廊开展专项技术状况检查、系统性功能试验和性能测试,并形成检测评估报告;5 建立安全准入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审批不得进入管廊。
进入管廊施工、巡检、维修的从业人员应服从管廊运营管理单位的管理,并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6 建立完备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档案完整、准确、并定期备份;7 制定综合管廊综合预案。
4 风险辨识与评估4.1 一般规定4.1.1 地下综合管廊的风险辨识与评估应由运营管理单位、入廊管线单位或有相应水平的专业机构开展。
4.1.2风险辨识应基于设施基础信息、技术状况和运行环境等因素,对风险进行普查,并对风险进行汇总和分类。
4.1.3专业机构应对设施产生影响的专项行为、设施发生的灾害或设施重大病害的发展变化等特殊情况开展针对性风险辨识。
4.1.4 专业机构应具有地下综合管廊技术咨询和风险评估服务相关经历,评估人员应具有地下综合管廊相关经验。
4.1.5地下综合管廊的风险辨识小组应对风险辨识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填入风险辨识清单,填写应符合本导则附录A中表A.0.1的规定。
4.1.6运营管理单位和入廊管线单位应针对本单位管理的设施范围及其类型特点,按照本导则和相关要求,编制风险辨识手册,明确风险辨识范围、方式和程序。
4.1.7地下综合管廊安全风险评估应针对相应的风险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估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损失,确定风险等级。
4.1.8地下综合管廊安全风险评估应根据其内容、周期和要求,分为常规评估和专项评估。
4.1.9运营管理单位应在风险等级为I级和II级的风险处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标明重大风险危险特性、可能发生的事件后果、安全防控和应急措施。
4.1.10地下综合管廊所处的自然环境、运行环境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
4.2 风险辨识4.2.1地下综合管廊管廊本体风险辨识对象应包括主体结构、人员出入口、逃生口、吊装口、通风口、管线分支口、支吊架、排防水设施、检修通道和风道等,风险源辨识清单宜符合本导则附录A中表A.0.2的规定。
4.2.2地下综合管廊入廊管线风险辨识对象应包括给水再生水管道、排水管道、天然气管道、热力管道、电力电缆和通信电缆等,风险源辨识清单宜符合本导则附录A中表A.0.3的规定。
4.2.3 地下综合管廊附属设施风险辨识对象应包括消防系统、通风系统、供电系统、照明系统、监控与报警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和标识系统等,风险源辨识清单宜符合本导则附录A 中表A.0.4的规定。
4.2.4地下综合管廊安全保护范围和安全控制区风险辨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标准》GB 51354的有关规定,风险源辨识清单宜符合本导则附录A中表A.0.5的规定。
4.2.5 地下综合管廊管廊作业风险辨识对象应包括检修、清理、雨天抢险和虫害消杀等,风险源辨识清单宜符合本导则附录A中表A.0.6的规定。
4.3 风险评估4.3.1地下综合管廊运行风险常规评估,应结合其结构属性、技术状况、运行环境等方面,确定综合管廊的安全风险等级。
4.3.2地下综合管廊运行风险常规评估分级评定应符合表4.3.2的规定。
4.3.3地下综合管廊常规评估的分值计算方法为R=A1+A2+A3+A4+A5,风险分级评估标准按照表4.3.3所示。
4.3.4地下综合管廊常规评估后应对于整体运行风险等级为Ⅱ级及以上的综合管廊进行针对性风险排查的专项评估。
4.3.5风险专项评估应从功能影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三方面综合考虑。
三者之间采用就高原则,具体等级标准应符合表4.3.5的规定。
4.3.6地下综合管廊运行风险评估报告应包括风险评估过程中的记录表格、采用的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和建议的管控措施等。
5 防控措施5.1 一般规定5.1.1 运营管理单位应加强风险排查,强化动态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风险,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5.1.2风险等级确定后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处理措施应符合表5.1.2的规定。
表5.1.2 各等级风险处理措施5.1.3 运营管理单位应进行风险动态监测,按要求进行日常监测、评估,及时掌握风险的状态和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