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心妈妈事迹材料

爱心妈妈事迹材料

爱心妈妈事迹材料她从一条贫瘠、荒凉的小路上走来,艰苦的走着。

她坚信前方不远的地方就是一条通天大道。

她走在这片黄土地上,一身的胆气,一身的洒脱。

她干事创业的欲望像是一个精灵,催她奋进,催她开拓,她苦苦的追求,她终于开启了充满热血与阳光的人生之门!她,就是南谯区沙河镇政府党委组织干事权欣。

今年26岁的权欣出生在城市里的一个普通家庭,中等个头,浓浓的眉宇间嵌镶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思路敏捷,健谈机灵。

大学毕业后,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关于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进行支农、支教、支医、扶贫的号召。

积极报名,在顺利通过文化考试、考核后,从众多报名的大学生中脱颖而出分配到滁州市南谯区沙河镇人民政府。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人生没有对社会的奉献就是行尸走肉,就是酒襄饭袋,就是一文不值!权欣就是这样表达她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的。

从没毕业的时候她在当地社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参加老年人服务队去照顾孤寡老人、为了宣传友爱和卫生主题在社区广场在组织街头辩论赛。

她的事迹曾多次被滁州新闻联播、新闻追踪报道、滁州日报、安徽日报等媒体报道。

参加工作后她仍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这个社会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帮助。

连续4年参加镇妇联组织的助耕队、给老年人送温暖服务队。

去田头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插秧割稻、去给五保户送粽子包饺子、洗衣服。

由于工作突出权欣被安徽省人事厅表彰为安徽省优秀“三支一扶”大学生。

4月权欣有了自己的孩子。

看着自己的孩子,她觉得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感更加重了。

适逢镇妇联关注的农村小学,她们发现留守儿童的教育是社会的心病,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温暖,性格养成不健全,与同学难于沟通,有心事从不与老师说,犯了错误就跑,家长或找不到或不过问。

留守儿童中普遍出现了“生活缺照应,导致营养不良;学习缺辅导,导致学习不好;心理生理知识缺指导,导致性情孤僻;道德行为缺引导,导致行为不良;安全缺保障,导致侵犯儿童权益时有发生”等“五缺现象”,因此出现教育的脱节。

针对这个现象镇妇联推出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活动,把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作为妇联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留守儿童”急需社会的关怀和帮助,权欣积极涌跃的报了名。

在活动当天她激动的等待着,自己能和什么样的孩子结缘。

与权欣结对的是两个沙河小学六年级二班的女孩子。

一个叫黄易凡,另一个叫杭颖。

两个天真的孩子正直最需要关爱的年龄,父母却不在身边照顾她们,权欣与她们互换了联系方式,也在心理给自己默默的定下决心。

每周拿出一定时间为她们义务授课,帮助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去镇党员服务中心开放的农家书屋,让孩子们博览群书、开拓视野,积极引导留守儿童人格,定期从远程教育站点上下载播放少儿影片、科教、体育节目利用星期六加班的时间带孩子们观看,并联系其她的爱心妈妈把孩子们组织到一起开展踢毽子、跳绳、乒乓球等健身活动,提高她们的身体素质。

看到眼前的黄易凡和杭颖,权欣舒展地笑了。

她要承担起这两个留守儿童的监护职责,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用她的爱心与朴实,勤俭与执着。

和孩子们一起憧憬的未来人生,走过了人生艰难困苦之路,创造更为璀璨的明天!她是一位残疾母亲,生活不方便的她,却收养残疾女婴并四处奔走为弃婴治病。

她叫××,今年45岁,是祁家河乡最偏僻的杨家山人。

她自小因患小儿麻痹病致残,走路十分艰难,长大后又嫁给了本村一位眼睛严重弱视的青年,家庭生活贫困到了极点。

就在小两口艰难度日时,听说夏县水头镇有一个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弃婴,××动心了,他不顾丈夫和亲朋好友的反对毅然将弃婴领了回来。

这对本来就十分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孩子,他们夫妇省吃俭用,从牙缝中挤出钱来给孩子买奶粉吃,他们把这个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还给孩子取名为石(拾)玉。

小石玉一岁时,他们夫妇生了一个男孩,小两口真是又喜又忧,喜的是自己填了个健康的男孩,忧的是两个孩子怎么才能抚养成人呢?为了这个家,××真是吃尽了苦头,许多人都劝××:人家亲生父母都不要这个病孩子,你和他无亲无故何必自讨苦吃呢?还不如扔了算了。

可是××说:这个孩子命太苦了,我就是累死,也要尽最大努力让孩子在世上多活一天是一天,我要待她比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要亲。

××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小石玉6岁时,××为了孩子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她从没有学校的偏远山村来到祁家河街,她一步一蹒跚,跑到各个学校,苦苦地央求各学校收小石玉上学,可学校领导面对这个浑身黑青、走路气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孩子怎么也不敢收。

××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她的心碎了。

她想,无论如何都得想办法给孩子治病,于是她找到了当地最有名望和能力的祁建民先生,祁建民被她的执著所感动,答应出钱为孩子治病。

之后,闻讯得知情况的祁家河乡医院院长朱清水也四处奔走,积极想办法为小石玉治病。

就在今年4月份,朱院长把××母女接到了运城电视台做节目,希望通过新闻媒体找到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救救这个可怜的孩子。

电视节目播出后,运城一家名叫“波得”的集团公司愿意出钱为孩子治病。

当记者问小石玉病好后的最大愿望是什么时,小石玉回答道:我的最大愿望是能和正常孩子一样地玩耍和上学。

这对正文秘杂烩网常孩子来说再平常不过的事,而在小石玉的眼里却是最大的奢望,当记者问××的最大愿望是什么时,××的回答是:我的最大愿望是能让石玉其他孩子一样健健康康的。

听着这些淳朴、真诚的言语,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深深感动了。

波得集团为小石玉联系了上海一家儿科医院。

××母女在朱院长和一名护士的陪同下前往上海为小石玉治病,我们期待着好消息的传来,更坚信××的爱心和执着一定能为小石玉换来第二次生命。

在××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母亲善良、无私的爱心和博大胸怀,同时也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传递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希望。

最后,我们祝愿小石玉的病能尽快治愈,也希望我们这位充满爱心,又很坚强的妈妈能健康长寿,一生平安幸福!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在中央电视台今天举行的“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48岁的“同桌妈妈”陶艳波获评“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

1991年,老家黑龙江的陶艳波大学毕业分配到秦皇岛北戴河一家疗养院工作,并很快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然而,1993年,一场高烧让陶艳波 8个月的儿子杨乃斌因耳膜出血失去了听力。

为了教会儿子说话,陶艳波毅然辞职专程跑到北京学习唇语。

在陶艳波的不懈努力下,小乃斌在5岁生日时,忽然抬起头喊出一声“妈”。

这更坚定了陶艳波的信心:儿子能说话,将来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读书、工作。

因为单靠读唇语,小乃斌根本无法跟上课。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陶艳波就开始陪儿子一起在教室里上课。

XX年,杨乃斌考入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

如今已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他成绩优异,年年获得奖学金。

而陶艳波也已给儿子当了16年“同桌”。

16年来,儿子听课,她记笔记,回家以后再为儿子梳理讲解,是她的主要生活。

而同时,为了贴补家用,她在校园里卖过早点,当过快递员,每天4点就要起床,一番忙碌后,再打起精神跟儿子去上课。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

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

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

继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为儿女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姚厚芝之后,这回,陶艳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为全场的泪点。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

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

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

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

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

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

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

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

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

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

XX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

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

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

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XX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

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

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

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

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

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

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

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

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