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作业试题及答案1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作业试题及答案1

政治经济学作业1(导言及第一章)一、填空题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P3;6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P33.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P13;15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P16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P176.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价格。

P227.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有待售商品的总额、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

P248.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它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P25;269.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2)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3)产品的社会化。

P2810.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P33二、名词解释1.生产是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P32.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量的属性。

P13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17 4.通货紧缩由于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叫通货紧缩。

P255.社会分工是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P29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从劳动过程来看,进入汽车修配厂修理的汽车是(B)。

A.运输工具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2.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在这四个环节中(A)。

A.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B.分配决定生产、交换、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C.交换决定生产、分配、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D.消费决定生产、分配、交换,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反作用3.商品是( C)。

A.为了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而生产的产品B.用来缴纳租税的劳动产品C.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D.不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4.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是所有商品(C)。

A.都具有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C.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D.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5.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C )。

A.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的劳动B.生产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C.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7.如果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则(A)。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B.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上升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D.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增大8.通货膨胀是指( D)。

A.商品价值增大引起的价格提高B.商品需求大于供给引起价格提高C.社会需求增加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D.货币供应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9.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D )。

A.商品的价格经常高于价值B.商品的价格经常低于价值C.商品的价格经常与价值保持一致D.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0.社会分工是指(B)。

A.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B.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C.企业内部的分工D.企业内部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四、多项选择题(从下列每题的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 A B E)。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D.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E.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C D E)。

A.劳动力成为商品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C.社会分工D.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E.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3.下列有关商品价值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 B C D E )。

A.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B.商品的价值是抽象劳动形成的C.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D.商品的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E.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4.货币的职能有( A B C D E)。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E.世界货币5.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主要因素有( A C )。

A.社会的需求结构B.社会的供给结构C.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D.社会的产业结构E.物质财富分配方式五、判断正误题(在正确命题后打√,在错误命题后打╳)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资料生产。

(×)2.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性质,都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不能认识和利用它。

(×)4.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5.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对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什么影响。

(×)6.商品的价格同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同货币的价值成反比。

(√)7.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或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局面。

(√)8.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9.生产社会化就是生产的社会性。

(×)10.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实现是依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的。

(×)六、简答题1.举例说明人们为什么必须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会出现什么后果?答:(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比如,现在国内市场上普通彩电可以讲是严重的供大于求,如果这时彩电生产商仍大势生产市场上常见的彩电,势必会造成严重亏损。

这个时候彩电的生产商应该改进技术,开发新品,生产市场上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样才能立足市场。

2.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热心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当劳动生产率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会增多,由于总价值量不变,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变小。

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就整个行业来说的。

(3)商品生产者热心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在同一个行业内,个别生产者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使他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他在出售商品时,仍然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去出售,从而使他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

(4)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获得额外收入,是一切商品生产者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动力。

3.影响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的因素是什么?说明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是如何实现的?答:(1)一定的社会总劳动量按何种比例分配于各个部门,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的需求结构,另一方面取决于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1)社会的需求结构。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社会需求的结构提出对各类产品及其数量的要求,也就是提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要求,从一个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如何分配于保个部门。

2)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如何,主要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长度、劳动强度三个方面决定生产各种一定数量的产品需要多少劳动量。

它从另一方面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

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七、论述题1.联系现实经济生活,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角度说明企业应当如何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答:(1)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量的属性。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既统一又相互矛盾的关系。

其矛盾表现在: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价值,使用价值是他不需要量的。

他必须实现商品的价值,使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得到补偿。

对于商品的需求者来说,有意义的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他要得到使用价值,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表现为它们各自的实现都以对方的实现为前提:一方面,如果商品不能交换到别人手里去实现使用价值,其价值就不能实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就不能得到补偿;另一方面,如果不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商品就无法到达需要它的使用价值的人手中,使用价值就无法得到实现。

为此,企业必须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状况,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商品,使产品让接受,只有这样企业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得到实现,企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消费者才能得到自己就得的所需要的商品,也只有这样,商品生产者才能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2.运用货币流通规律来思考怎样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答:(1)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3)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4)根据货币流通规律,商品的价格水平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成正比。

(5)通货膨胀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通货膨胀发生的深刻原因,是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防止通货膨胀的措施:首先,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紧缩社会总需求;其次,为克服短缺,恢复市场供求平衡,还应该注意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6)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实行紧缩政策,紧缩银根,如果措施不当,会导致通货紧缩;其次,消费者和生产者由于预期和信心方面的原因,普遍惜购惜投,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

造成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防止通货紧缩的主要对策是扩张社会总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