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也。
熹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
累辟三府,不就。
宣帝复辟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
时熹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徒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景帝辅政,命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熹到,引见,谓熹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夸孤命君而君至,何也?”对曰: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转司马,寻拜右长史,迁御史中丞。
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
荐乐安孙璞,亦以道德显,时人称为知人。
寻迁大司马,以公事免。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邺,以熹为军司。
顷之,除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假节,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
羌虏犯塞,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
拜冀州刺史,累迁司隶校尉。
及魏帝告禅于晋,熹以本官行司徒事。
泰始初,封祁侯。
皇太子立,以熹为太子太傅。
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二傅并摄众事。
熹在位累年,训道尽规。
以年老逊位。
初,熹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
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
后虏果大纵选,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
熹自历仕,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
及卒,追赠太保,谥日成。
(节选自《晋书·李熹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B.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C.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D.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由地方长官自下而上地推荐人才给上级或中央,由其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B. “禅”,帝王的祭地礼,也指以帝位让人。
相传尧帝是首推禅事之人。
在文中指魏帝让位于晋。
C. “行”,唐宋官制中,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
文中指李熹暂时代理司徒的职务。
D. “太子太傅”,古代“二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结合文意可知,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熹少有品行,以名节自持。
几次被三府征召任职,他都不就任。
后来又以母亲病重为由拒绝出仕,世人都称赞他的志气节操。
B. 李熹居官正直,荐人唯贤。
他被景帝授官后,不畏权贵,朝臣都为他所震慑。
他举荐有德行的孙璞,也为世人所称赞。
C. 李熹治车有方,颇有政绩。
他在凉州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力克羌虏,展现了他的车事才能。
D. 李熹清廉节俭,不以权谋私。
他任职期间,家无积蓄,甚至亲友共分衣食,俭朴至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
②凉州虏寇边,意唱义遣军讨之。
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
【答案】(1)C(2)D(3)A(4)①李熹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见机行事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
②凉州的敌人侵犯边境,李熹倡导大义派兵讨伐他们。
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最终不听李熹的提议。
【解析】【分析】(1)本题画线句子大部分内容是李熹的话,其中,“见待”是“对待我”的意思,“熹”是人名,指李熹,是李熹自称,因此“见待”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
再比较C、D两项,“进退”指进仕或退身,中间不应断开;“明公”是对对方的尊称,在句中做主语,故D项断句错误,答案为C项。
(2)D项,“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不正确。
从当时的局势及后文“二傅并摄众事”可知,李意被起用为太子太傅时,制度、官员废缺已久,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一起管理政事,可见得到重用,太子太傅并非虚衔。
故选D项。
(3)A项,“以母亲病重为由拒绝出仕”错,由原文“宣帝复辟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可知,李熹是以自己有病为借口推辞宣帝的征召。
故选A项。
(4)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①“因”,介词,趁着;“其”,代词,这个;“隙会”,机会;“启闻”,奏报;“辄”,就;“便宜”,便利;“遂”,于是;“克”,胜利。
②“寇”,侵犯;“唱”通“倡”,倡导;“之”,代词,他们;“谓”,认为;“为”,造成;“竟”,最终;最后一个“之”,代词,代李熹的建议。
故答案为:⑴C;⑵D;⑶A;⑷①李熹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见机行事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
②凉州的敌人侵犯边境,李熹倡导大义派兵讨伐他们。
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最终不听李熹的提议。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附参考译文】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
李熹年轻时有高尚的德行,他广博地学习,精深地研究,与北海管宁因贤良被征召,不去。
他几次被征入三府,不去就任。
宣帝又征召李熹为太傅属,他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扶他登车上路。
当时李熹母亲病重,李熹于是偷偷翻越泫氏城墙徒步回家,于是赶上母亲的丧事,议论此事的人赞美他的志气节操。
景帝辅政时,任命李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李熹到任,被引见,景帝对李熹说:“过去先公征用你而你不答应,如今我任命你你就来了,为什么呢?”李熹回答说:“先君以礼对待我,我得以依照礼决定进仕或退身。
明公用法律来约束我,我害怕法律就来了。
”景帝很器重他。
他转任司马,不久官拜右长吏,升任御史中丞。
他居官正直,不畏强权,百官因慑于其威猛之政而风气肃然。
他举荐的乐安人孙璞,也因为有道德而显扬,当时的人称赞他能识别人才。
不久他迁任大司马,因公事被免官。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守邺地,以李熹为军司。
不久,李熹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加任扬威将军、假节,兼任护羌校尉,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很有声望业绩。
羌人进犯边塞,李熹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见机行事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因为功劳大免遭责罚,当时的人把他比作汉朝的冯奉世、甘延寿。
他被授予冀州刺史,逐渐升迁至司隶校尉。
等到魏帝向晋禅让时,李熹以司隶校尉的官职代理司徒的职务。
泰始初年,他被封为祁侯。
立皇太子后,任命李熹为太子太傅。
自魏明帝以后,太子之位长久空置,制度荒废缺损,官员不完备,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等官职都没设置,太傅、少傅共同代理众事。
李熹在位多年,教训道义尽心谋划。
因年老退位。
当初,李熹任仆射时,凉州的敌人入侵边境,李熹倡导大义派兵讨伐他们。
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最终不听李熹的提议。
后来敌人果然极端放肆,凉州覆没,朝廷很后悔。
李熹自从做官,家中没有积蓄,亲朋好友甚至共享衣食,未曾利用朝廷官员身份谋私。
等到他死后,被追赠为太保,谥号成。
2.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芙蕖①李渔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则谓非草木不得矣。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
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
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
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注释】①芙蕖:莲花(1)对《芙蕖》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 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
B. 文章围绕芙蕖的“可人”之处落笔,极言芙蕖的种植之利,甚而将其定位在“五谷”“百花”之上。
C. 作者为自己不能辟出半亩方塘来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厌弃百花的感情。
D. 文章以“可目”为写作重点,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
E. 文章多用偶句,遺词造句,十分优美,不仅体现出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齐和谐。
(2)结合《莲蓬》《芙蕖》两文的内容,谈谈它们在写莲方面的异同。
【答案】(1)A,C(2)相同之处: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解析】【分析】(1)A项,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来说明芙蕖的特点,没有“可种”;C项,作者“厌弃百花”,无中生有;故选AC。
(2)《莲蓬》这篇散文,汪曾祺先生由采莲,写到莲蓬,因为莲蓬的可食性,然后写到荷花颜色不同,莲蓬以及莲藕的不同;作者由莲蓬的形状又写到莲蓬的果实莲子,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芙蕖》这篇文章,李渔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表达自己对芙蕖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