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要点归纳及点评一、绝对成本论1、提出: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2、主要内容: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
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
3、评判标准:生产成本(绝对成本说)。
一国应该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成本及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自己是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4、存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原因:(1)、自然禀赋优势: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2)、人民特殊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活的的优势每个国家都会有适宜其生产的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
已过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与他国。
5、点评:(1)、进步性:绝对成本理论在国际贸易学说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从劳动分工的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共赢”思想,至今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今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2)、局限性:它只能解释在生产商各具绝对优势的国家之间的贸易,而不能解释实际上存在的几乎所有产品多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几乎所有铲平都处于绝对劣势的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质检的贸易现象。
二、比较成本理论1、提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2、主要内容:各国并不一定要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生产出成本比较低或者相对较低的产品就可以进行贸易分工,而不管一国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高或绝对低。
也就是说,寻在比较成本差异就可以进行两国间的贸易分工。
——“两优择其重,两劣取其轻”3、点评:(1)、互利性:①按照比较成本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加产品产量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③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分工,能节约双方的社会劳动(2)、科学性: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作为反映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的学说,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①不论一个国家属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的国家也能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②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③通过国际贸易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因此互利性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念。
两国间贸易关系的实质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专业化分工的利益的分割问题。
(3)、局限性:①就整体而言,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
这是他未能正确区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结果②李嘉图为了论证他的比较成本说,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状态,而忽略了动态分析③比较成本理论护士了国际分工中的生产关系的作用Eg:绝对成本和比较成本1、绝对成本:2、比较成本: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1、提出:伯尔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20世纪30年代)2、主要内容:嘉定各国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即各国生产函数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另一个是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亦即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
3、点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被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①李嘉图用比较成本差异阐述了贸易互利性的普遍原理,而俄林等则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成本有差异,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②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不是单单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而是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从一国经济结构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这些最核心的因素来解释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③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仍然属于比较成本理论范畴,使用的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
但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分析更加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从而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不足点:①与比较成本说一样,这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之上的,如自由贸易,完全竞争,两国的生产技术水品一致,生产要素在国内能自由流动而在国际见识不能流动,同种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劳动生产率等,这些假定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②该理论没有考虑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实践中,发达国家政府往往凭借其经济实力,政治力量来影响国际经济活动,使国际贸易发生不利于落后国家的变动)③该理论完全从要素禀赋,比较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分工的格局,没有考虑国际生产关系,政治环境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国际分工在某些方面很大程度上收后者的影响,这使得一些国家对国际分工的参与往往偏离其要素禀赋格局)四、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1、提出:2、主要内容:应赋予生产要素以新的含义,扩展生产要素的范围。
生产要素不仅仅是比较成本说所说的劳动,也不仅仅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所说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都是生产要素,这些“新要素”对于说明贸易分工基础的贸易格局,都有重要作用。
3、技术差距图解:P734、点评:国际新要素理论可以视为对俄林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但就分析方法而言,新要素理论与传统的贸易理论并无本质的不同五、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提出:雷蒙德·弗农(R.vernon)2、主要内容:许多产品都有一个划分为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第一阶段是创新国(比如说美国)对某一种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第二阶段是其他发达国家生产者开始生产这个产品时期;第三阶段是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进行竞争的时期;第四阶段是在创新国开始的进口竞争时期3、新产品的国际贸易图解:P784、点评:①这一理论运用了动态分析法,从技术创新、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演变,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可以视为对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的一种发展。
②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展至今,与国际投资、技术转让等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结合在一起,不仅对国际贸易,而且对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战略等有着很大的影响。
这一理论是战后最有影响的国际贸易理论之一③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于对于当代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也只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要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相对于姑婆内较为先进的产业,另一方面,又不能满足于吸引发达国家阴精过来的成熟技术,而是要加强技术创新,并吸引跨国公司前来设立研发中心六、产业内贸易理论1、提出:20世纪60年代2、主要内容:两国以上在某些相当具体的工业部门内进行的相互贸易,及两国相互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部门或类别的制品3、理论解释:(1)、偏好相似性(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2)、市场结构性(垂直差别和水平差别)4、点评:①产业内贸易中,国家优势向公司优势的转移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在绝大多数具体的制成品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总体上处于劣势,但某些竞争力在国际平均水平之上的公司却拥有公司特定优势,拨弄个且能够在国家上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
尤其在一些技术上已成熟额标准化的产业内部,发展中国家同样能够在国际贸易终于发达国家竞争,发展劣势产业内的产业内贸易,提高自己的国际分工地位,获得更多的国际贸易七、公司内贸易理论1、提出:基本构想:科斯(20世纪30年代);系统阐述:巴克利和卡森(70年代)2、主要内容: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
即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以内部市场来取代原来固定不变的和不完全的外部市场3、理论解释:(1)、WHY:克服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过高的劣势①内部化能够活的协调业务活动的利益②内部市场能够从公司的总体利益出发,通过差别性定价的策略充分掌握市场力量③通过长期的或者永久性的内部供需安排可以避免外部的市场的不确定性④内部化将买卖双方所有权合二为一,可消除知识资产在市场转移中的不确定性⑤公司内部的定价方式,可以产生很大利益(2)、HOW:公司的直接投资4、点评:①公司内贸易的发展是当代国际贸易的重要现象。
②公司内贸易的载体是跨国公司,作为公司内贸易基础的公司优势主要表现为一国所拥有的跨国公司数量及其规模、研发能力、市场力量等。
他直接影响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利益。
③适应公司内贸易的发展及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需要,放松对本国跨国公司的的管制以培育、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已成为发达国家政府的普遍行为。
八、国家竞争优势理论1、提出:1991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2、主要内容:一国产业和企业持续的以较低的价格向国际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并获取利润的能力3、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的四组基本因素:4、点评:①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就关于国家竞争优势来源的论述、关于取得和保持国家竞争优势途径的探讨,对于所有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具有中医药的启发性意义②一个国家要相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重视国内需求、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大力倡导企业创新。
九、当代国际贸易分工新理论简评1、当代经济学家根据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贸易情况,对不i、资源禀赋理论等产同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补充和改造,提出了一些新学说,正是对传统理论的挑战2、但是这些理论又不是对传统理论的全盘否定。
“新”贸易理论不过是在战后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研究一国如何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去获取比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