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二
(二)新闻采访的定义
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 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 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二、新闻采访的一般特点
1、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 (1)新闻性。
(2)广泛性。 (3)时间性。 (4)可感性。 (5)公开性。
作业:农村家庭生活状况调查
优点:采访对象有较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
答复可以详一些,细一些,不仅可以作为报 道依据,还可以作为资料保存。
缺陷:不能保证每次书面采访都得到答复。
注意的问题:
1、表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 2、设计好问题。(具体、数量恰当) 3、要求答复期限。 4、对回复反馈,表示感谢。
时间:暑期 地点:自己所在的市县和地区。
要求:选择一个比较熟悉的亲戚和朋友的家
庭进行实地采访调查,写出真实的调查报告。 字数在3000字左右。
《乡村八记》节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
辛劳一年竟然入不敷出 二姨家的年收支明细账: 全年全家的总收入=农业收入+工商业收入=4886.5元+10000元=14886.5 元。 全家全年总支出=税费支出+家庭吃用支出+教育医疗支出+农机支出= 107.26元+5428元+8200元+50元+2000元=15785.26元。 2004年收支情况为:14886.5元-15785.26元=-898.76元。 结果令我大吃一惊,二姨家辛劳一年,竟然入不敷出!这固然有其特殊原因, 同时供养3人上学,对于一户农家显然压力过大。但是,据姨父讲,他们家的收 入情况在村子里算比较好的,原因很明了:姨父家的工商业收入已经占到全年 总收入的2/3(一般年份为一半多),姨父说,村里大部分人家是以农业为主。 二姨家的情况也反映出,相当多的农民家庭的收支状况很不乐观。尤其是教育 成本之高已使一部分农家子弟望而却步,使大部分农家不堪重负。的确,办教 育要花很多钱,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毕竟,教育是一项 有没有钱都要办的事业。 整理完资料,已是午夜时分。山村的夜异常寒冷,身子在被窝里紧缩着,不 敢伸展,只能温暖身边一小块地方……
二、视觉采访 即用眼睛采访。
训练: 观察正在比赛现场的教练或运动员,路边发传单的 人、警官或警方调度员,正在授课的老师等。 目的:训练叙事文及描写文中使用的观察能力和写 作技巧。 建议:选择不会因为你的在场而受到打扰或有所改 变的被访者。
三、书面采访
指记者在同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交谈的情况
情况传递链条
:
事实—→吴杨的叙述—→父亲的转述—→朋
友的再转述——→记者
第二节 采访的双主体
一、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记者) 二、采访对象:地位被忽视的另一主体
假设一幢大楼发生火灾,你到达火灾来自场 后,打算采访哪些人? (一)采访对象的种类
1、当事人 2、知情人 3、目击者 4、有关人士
四、体验式采访
即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
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 进一步采访。也称亲历式采访。
五、隐性采访
又叫微服采访。记者采访时,不公开自己的
身份,隐姓埋名,使用权对方不知道你是记 者,也不知道你工作的意图 。
六、电话采访
即记者通过电话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同采访对象对话,了解情况,采访新闻。电 话采访的最大优势是快捷,美国称之为“快 餐式采访”。
提示:
1、针对此话题,应该搜集哪些方面的信息?
2、相应的信息应该寻找哪些采访对象? 3、不同的采访对象可以采用什么采访方式实
现你的采访目的?采访次序怎样? 4、在采访中如何挖掘丰富的材料?
2、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进行的社会交往 它是肩负一定使命的交往 它是采访对象的关系是平等的、自由的 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事实真相
记者的工作就是为那些不能目睹或了解影响他们的 事件的人们,查清并说明真相。 ——美国著名新闻学者麦尔文· 曼切尔 “在我的面前只有被采访者,没有国王、总统和首 相。” ——法拉奇
第一章 新闻采访的特点和方式
本章弄清楚4个问题:
新闻采访的概念 新闻采访活动有哪些特点? 新闻采访的双主体。 新闻采访的方式有哪些?
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概念及特点
一、新闻采访
“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
神记序》 :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 欲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
下,通过书面提问的形式进行采访,得到书 面答复。
以下情况下可用书面采访:
1.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亲自接受记者面访。 一般是对“大人物”的采访。 2. 采访对象在外地,记者抽不出时间分 身前往,但又必须采访。 3.记者在无法接近对象的情况。 4. 需要在同一时间内采访不同地区、不 同国家的许多人。
案例 最能满足国人虚荣心的假新闻 —— 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 近日,英国牛津大学颁发校长令,把博士学 位和最高奖学金的荣誉授予来自中国齐齐哈尔第 一中学的留学生吴杨,以表彰她在数学和电子计 算机学科中获得的优异成绩。这是牛津大学建校 800年来,第一次把这样高的学位和奖学金授予 给刚刚读大学二年级的中国女孩。 1997年6月,在齐齐哈尔一中读高二的吴杨来 到英国。在莱斯顿预科班学习一年后,于1998年 10月以优异的成绩被牛津、剑桥大学同时录取, 吴杨最后选择了牛津大学。在今年6月进行的大学 一年级期末考试中,吴杨在数学、计算机等11门 功课中全部考得第一,这是牛津大学建校史上从 未有过的。牛津大学破格授予吴杨博士学位,颁 发给她6万英镑的最高额奖学金。导师戴里克教授 说,吴杨是他当15年博士生导师中教过的最好的 学生。
(一)关于新闻采访定义的讨论:
1、素材搜集说 “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
动。” “记者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和采集新闻素材的 活动。”
2、调查研究 “采访是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 活动。”
3、互动行为说 “具有既定目标的对话。” “新闻采访是一种人际间的交流,是被采 访者与采访者之间面对面的一种思想与个 性的交流。”
就采访地区来说,是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
就采访单位来说,是重点单位和一般单位。
就采访对象来说,是重点对象和一般对象。
就了解情况来说,是重点情况和一般情况。
狭义地说,这是基于典型报道和综合报 道的需要。
点上的采访,是指记者深入一点的采访 活动,也即考察一个典型的活动,通常叫 “下马观花”。 面上的采访,是综合报道的需要,就是 在一个主题思想的统帅下,把许多点的具有 不同特色的情况综合起来。
(二)采访对象的特点
1、复杂性 2、专业性:对自己熟悉领域和亲眼目睹的事件有 发言权。 3、目的性: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告诉记者,隐瞒对 自己不利的信息。
第三节
采访方式
一、直面采访 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或称面对面采 访。
要求: (1)拟好提问纲目; (2)注意观察,因人而异; (3)掌握主动权。
五、抽样调查
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 调查,然后依据调查的结果对全部研究对象 做出估计和推断,以达到对全部研究对象的 认识目的。
六、开座谈会
又称记者会,是记者邀请一些人,在同 一时间、同一地点、本着同一主题向参加座 谈的人进行采访。
练习:
针对下面一个报道选题,你打算采取何 种方式展开采访? 关注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 (记者从省教育厅得到消息,我国出台了八 大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其中 包括由政府补偿相应学费,代偿助学贷款; 退役后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等 政策。)
七、网络采访
指记者在网上通过“电子邮件”(E-mail)、
“邮件列表”(Mailinglist)、“新闻讨论 组”(Usenet)、QQ等形式进行的采访, 也可以是由记者借助电脑网络进行资料检索、 数据查询等“静态”采访。
思考: 如果你临时得到一个采访任务,采访外 省某企业总经理。要求在两个小时内完成采 访工作并完成稿件,你打算如何采访?
三、交叉采访
记者到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采访,在了 解情况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发现好几个新闻 线索。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 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这种做法, 叫作交叉采访。
四、易地采访
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 访。
一般以专题采访为宜。 情况不熟更应谦虚谨慎。 对当地记者要尊重,不要以特派记者自居。
第四节 采访方法
报道怀化市内公共交通的现状,当写什 么、采访谁,没有具体线索,怎么办?
一、上下结合
从上到下:在到达采访目的地之后,先 和领导机关接触,了解领导意图,了解全面 情况,从中发现新闻线索,然后再逐级深入 下去 。 从下往上:先花点时间和群众聊聊,了 解下情,再采访领导。
二、点面结合
3、一种经常充满了偶然性、机遇性和艰苦性、
危险性的工作。 4、一项政治性与社会性并重的职业活动。
三、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
迅速了解并正确认识采访对象; 收集具有典型意义和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
小知识点 第一手材料(First hand material)记者亲自感知, 不经过任何中介转换而获取的材料。 第二手材料(Secondhand material) 记者从当事人 或目击者那里获得的材料。 第三、四手材料 记者从非当事人或非目击者那里 获取的材料。 对二、三、四手材料,记者要认真分析、解读、辩 别、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