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说明:1. 本学科试题从第1页至第8页,共8页。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4.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时,只交回答题卷,本卷自行保管。
一、基础(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1)□□□□□,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分)(2)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
(子衿《诗经·郑风》)(2分)(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陶渊明《桃花源记》)(1分)(4)(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2分)(5)请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默写完整。
(4分)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nóng yàn()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jī bàn(),容不得闭塞。
(3)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shēng nì jì()。
(4)当它jiáránér zhĭ(),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如果年轻人对影视明星顶礼膜拜....,不能持有理性的态度,就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B.我们与父母在许多方面是迥乎不同....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排斥父母的借口。
C.因为怕灵感中断,他一连三天,足不出户,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这部电影的剧本。
D.得到朋友的鼓励与支持,她勇敢地走出赛场,成为当天最耀眼的一颗明星,真是相得益彰....啊。
4.下列对语病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变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改变”改为“改善”)B.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入周而复始的雾困扰之中。
(删去“不会”) C.为搞好百年校庆,学校领导研究并征集了师生们开展活动的意见。
(把“研究”和“征集”互换)D.对于重视外语学习而忽略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要加以引导,督促有关方面重视并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使用。
(在“学习和使用”后加上“的现象”)5.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微商”下定义,不超过50字。
(4分)在越来越发达的网络系统的影响下,人们的商品交易模式也越来越丰富了,而微商便是其中的一种。
在日益流行的微博或微信平台里,人们不仅可以发表文字,上传图片,分享心情,还能发送商品信息,然后利用网络支付功能,销售自己的商品,达成交易的目的。
这种商品交易模式方便快捷,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认可。
答:二、阅读(46分)(一)(10分)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日光下澈.()(3)悄怆幽邃.()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隔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B.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C.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D.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二)(9分)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
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
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
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
”孝基使管库。
其子颇驯谨,无他过。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选自《厚德录》)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如得灌园以就.食蒙乃始就.学B.不复有故.态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孝基与治后事如.礼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D.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及鲁肃过.寻阳10.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11.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张孝基怎样的品德?(3分)(三)(10分)为什么不读经典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
”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
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
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
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
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
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
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
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
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
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
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
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
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段引用名言,作用是使文章有文采。
B.文章大量运用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C.人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
D.第一段的作用是多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起下文。
13.下列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A.有调查显示有部分年轻人认为: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读经典一点用也没有,还不如读读学习材料,多考几个资格证。
这可是现阶段赚钱的必要性呢。
纵使你想找点乐子减减压,也应选择有娱乐性的电影、电视剧、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校园小说等。
经典不合时宜,年代久远不好理解,何必浪费精力在无用的事情上呢?B.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C.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D.有人认为:“我很想读经典的,可是……我男人、我女人、我父亲、我母亲、我儿子、我女儿、我老师、我老板……不准我读。
而我自己没钱买书,没钱借书,没钱坐公交车到图书馆……”14.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分)(四)(17分)刀爱⑴明媚的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
在清凉的阳光中,奶奶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
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
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
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
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
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