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到孟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自立成人,四十岁有智识,五十岁知道上天赋予我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辨别真假、是非,七十岁心里怎样想便能怎样做,而不会超越规矩。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季路:即子路。
侍:侍立,地位地的人陪伴在长者的身旁。
②盍(何hé):何不。
尔:你们。
③裘:皮衣。
④敝:破,坏。
⑤伐:夸耀。
⑥施:表白。
【译文】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
孔子说:“你们何不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袄与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对孔子说:“希望听到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愿意老年人使他安逸,朋友们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只要在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一定有忠心和诚信像我一样的人,不过不如我那样爱好学习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①饭:吃,名词用作动词。
疏食:粗粮。
②曲:弯曲。
肱(公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
枕,枕着,动词。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饮白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这里面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①叶(社shè)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故称叶公。
②女:同“汝”,你。
奚(西xī):何。
【译文】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知道怎样回答。
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呀,发愤得忘记了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就要到来,如此而已。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这正是老师自我表述哩。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
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
(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
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注释】①仪:卫国的地名。
封人:镇守边界的长官。
②斯:这里。
③二三子:诸位,几个人。
丧(sàng):丧失,这里指没有官职。
④木铎(夺duó):以木为舌的铜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摇它来召集听众。
这里用来比喻孔子是宣扬政教的圣人。
【译文】仪地的边防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凡是有道德的君子到这里来,我没有不能会见的。
”孔子的从者请孔子接见了仪封人。
从者出来后说:“你们何必操心没有官做呢?天下失去正义已经很久了,上天将把你们的老师作为先知先觉的导师。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注释】①畏:这里指拘囚。
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匡地。
匡地的群众曾经遭受鲁国阳虎地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和阳虎相似,因而匡地的群众误认孔子为阳虎,把孔子拘禁了五天。
②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君主周武王的父亲。
③后死者:孔子自称。
与(育yù):与闻。
④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孔子被拘禁在匡地,说:“文王死了以后,文化传统不就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能够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毁灭这种文化,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①接舆:楚国人,当时人称他为疯子,实际上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士。
②凤:鸟名,即凤凰。
传说凤鸟是一种灵禽,在有道之世才出现。
这里以凤鸟比孔子。
③何德之衰:你的德行为什么如此衰微?这句讥讽孔子在无道之世出来奔走游说。
④谏:劝阻。
⑤已而:罢了。
已:止。
而:语气词。
⑥殆(代dài):危险。
【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的车前,唱道:“凤鸟呀,凤鸟呀,您的德行为什么这样衰微?过去的已经不能挽回,未来的还赶得上。
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从政人物太危险了!”孔子下车,想同他交谈。
接舆赶快避开,孔子不能够同他交谈。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①长沮(聚jù)、桀溺(逆nì):指两个隐士,不是真实性名。
沮:沮洳,由腐烂植物埋在地下而形成的泥沼。
桀:同“杰”,魁梧的意思。
溺:浸在水中。
长沮:站在泥沼里的高个子。
桀溺:浸在水中的大个子。
子路当时看见他们,无暇问其姓名,故以他们的形象称呼他们。
耦而耕:两人并耕。
②津:渡口。
③夫:那。
执舆:执辔,拉着马的缰绳。
这本是子路干的,因为子路下车去问路,暂时由孔子代替。
④是知津矣:这句话讥讽孔子周游列国,应该熟悉道路;又讥讽他应该认识政治形势,知道迷途而返。
⑤滔滔者:大水奔流的样子,比喻社会的纷乱。
⑥以:与。
⑦而:同“尔”,你。
辟:同“避”。
辟人之士:指孔子,孔子要避开无道之君。
⑧辟世之士:指逃避现实的隐士。
长沮、桀溺自指。
⑨耰(优yōu):用土覆盖播下去的种子。
辍(龊chuò):停止。
⑩怃(舞wǔ)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⑾鸟兽不可与同群:指孔子不愿隐居山林与鸟兽同群。
⑿斯人:指世人。
【译文】长沮、桀溺二人在一起耕地,孔子经过那里,叫子路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说:“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 长沮说:“他就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他就是。
” 长沮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了。
”于是子路去问桀溺。
桀溺说:“您是谁?” 子路说:“是仲由。
” 桀溺说:“您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 子路回答说:“是的。
” 桀溺说:“社会纷乱如洪水,天下都是这样,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从“辟人之士”,哪里赶得上跟从“辟世之士”呢?”一边说,一边耕作不停。
子路便回来将这些话告诉给孔子。
孔子怅然若失地说:“我们不能在山林中同鸟兽在一起相处,我不同世人在一起而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跟你们一起来改变社会了。
”孟子去齐。
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看样子您好象有些不痛快。
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
’”(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
(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
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
算年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时势(需要)而论,也该是可以有作为之时。
(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临今天这样的形势,除开我以外,还会有谁?我为什么不痛快呢?”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译文] 孟子说:“君子的遗风,(“泽” ,影响,流风余韵。
)影响五代以后而中断;小人的遗风,五代以后传统中断。
我没有能够作孔子的门徒,我是私自向别人学取孔子之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