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心得: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做人
最近在《中国教育报》上读了两篇讨论“家庭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文章。
作者提出,诚信教育和责任教育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观。
人无信不立,一个不懂得责任价值的人很可能成为一个缺乏自律的人。
但我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做人,即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恰当的。
当班主任那几年,我给学生两条建议:一是学会做人,一是学会学习。
这两个“学会”缺一不可,是人生的两只翅膀。
因为不管学什么,做人始终是立身的基础。
如果一个人连人都不会做,这个大写的“人”怎能立得起来?即便学习再刻苦努力,学了许多知识和技能,如果不懂得最起码的做人道理,将来怎能立足于社会?
之所以把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这是因为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学会做人比学会学习更重要。
譬如,一个聪明的孩子掌握了锁的知识,也学会了修锁技能,以至于什么锁坏了他都能修好,什么锁打不开他都能打开,开锁比赛他也能得第一名。
就有关锁的知识、修锁和开锁的技能说,他的表现已经证明他学到了东西。
如果这个孩子朝好的方向发展,一定有美好的前途,但倘若他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最终步入歧途,堕落成一个撬锁入门、偷盗他人钱财的罪犯,被关进了监狱。
是什么毁掉了他的美好前程?是他没有学会做人。
2013年3月,媒体报道了一则新闻:国外一个两岁男孩“溜门撬锁”的“盗窃行径”被公之于众。
视频显示,小家伙轻手轻脚地来到姐姐门前,只用一个指甲钳就轻松打开了门锁。
当他走出姐姐的房门时,手上多了一个玩具。
尽管他练开锁是为了半夜溜进姐姐的房间偷玩具。
但很多人明白,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否则他的开锁技术再熟练,也毫无意义。
如今,我国不少家庭的教育观出现价值偏差。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是第一位的,
孩子将来考上大学是最重要的。
于是,只要孩子学习好,一切听孩子的,把孩子当作“小皇帝”供着,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把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忘到脑后。
于是,我们的社会里,任性的孩子多了起来,唯我独尊的孩子多了起来,自私自利的孩子多了起来,缺乏责任心的孩子多了起来。
那么,家长该如何教会孩子做人呢?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
家长教育孩子最好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做给孩子看,陪伴孩子成长。
我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看孩子将来素质如何,要看家长的素质;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必须培养孩子从小有社会意识和独立意识。
这些话语说的就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
父母在对待孩子交友问题上,几乎无一例外地奉行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则。
他们一方面认识到交友的必要性,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们创造交友的机会;另一方面坚信自己的孩子是“高一级”的,所以有权利对其他小朋友十分苛刻地评判和挑拣,稍有一点做得不好,比如打了人、说了脏话谎话、吃饭不洗手等等,就觉得这样的孩子配不上自己的孩子,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交这样的朋友。
可是哪个孩子是十全十美的呢?自己的孩子也会有各种缺点,这样评判和挑下去,结果就是自己的孩子没了朋友。
那么,有多少家长能从这种思维方式中走出来呢?难!做老师的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比如有了欺凌现象,很多家长会到学校来告其他孩子的状,说他们欺负了自己的孩子。
事实上可能是这个家长的孩子欺负了其他人。
为什么家长会有这种误解?原因是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朋友圈里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这促使孩子下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取得认可和尊重,而父母面对的仅仅是孩子在家的一面。
举个有趣的例子,女儿两岁半时进了一家幼儿园,第一天我送她时把老师叫到一边低声说:“我女儿不太说话,可能是因为双语的关系。
”老师爽朗地笑了,说:“你是第六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不说话了,看来我的小班会很安静啊!”结果一天下来,所有的孩子都说话,
在一起玩得很好。
除了对环境有着强大的适应力,孩子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对待朋友、解决问题。
他们对朋友的选择有着独到的想法,有时这种想法不但父母不明白,可能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就是那么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一部分和个人脾气禀性有关,一部分是家庭环境造成的。
在家缺爱的男孩可能会去找大孩子做跟班儿,以换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时候大孩子要求他去做什么他都尽力去做;缺父爱的女孩子可能会选择成熟的大男孩做男朋友。
父母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交友取向,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有一定的判断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这个能力其实是在家中学会的,如果全面控制他们的交友选择,不但不能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还会阻碍这方面的发展。
如果我们坚信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那么就相信自己的孩子吧。
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得到一个知己足矣,所以大多数的朋友都是来来去去,在时间的长河中被检验、被交换,所以大可不必把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升为原则问题。
儿子小学六年级的一次家长会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儿子一直是公认的优秀生,没想到两位老师你一句我一句告了儿子的状,边说边道歉,说儿子这样调皮捣蛋很久了,之所以没告诉家长,是因为他们一直相信他会改,没想到他的行为越变越坏。
然后他们做了一件英国老师一般不会做的事情,告诉我要注意儿子的交友,这可能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那一年我换工作,压力很大,情绪不好,很长时间顾不上儿子,他的脾气变化也很大。
虽然换工作之前和他进行了一番谈话,但是他的想象可能和实际并不一样,也许他认为妈妈不再爱他了,这种“失去爱”的感觉在学校往往表现为为了引起关注而捣蛋,这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呐喊。
意识到这点我很心痛,认真和儿子谈了话,并从那以后每天晚上和他一起读书,平时也处处关心。
儿子自此彻底改变了。
我们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放弃对其他人完美的要求,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的判
断能力。
与其怕“近墨”,干脆自己就做那个“朱”,用自己的正能量来影响周围的人,那样我们的孩子才活得积极和开放。
每个人都在一个具体的家庭里成长和成熟,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摇篮;每个家庭都必有“风”和“规”,“风”体现着价值,“规”制约着行为;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传承下来的风尚,体现民族文化价值,是文化传统的重要传承方式;表现为家庭成员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风尚的集中体现和代表;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心理情感状态,是社会情感交融、和谐共处的基础。
家风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人和社会的价值、行为、情感的决定性影响上。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其实是价值观、行为模式和情感特征,而这三者正是决定一个人社会行为的关键因素。
一个人的道德养成及人格形成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父母教养和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元素,这两个元素的突出表现形式就是家风。
家庭是一个人生态体系的基础部分,依据生态系统理论,一个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基本系统是家庭、学校、社会。
从本质来说,学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系列性、知识性的特点。
社会教育在社会价值、社会行为、政治观念、政治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超过学校和家庭,其形式主要是传媒、社会组织、社会事件、大众的行为、自身的参与等。
而家庭以抚育为主,主要影响孩子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心理素质,这正是决定一个人社会行为和人生之路的最重要的部分。
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对整个社会精神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来源于家庭对社会个体的决定性影响作用,来源于家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首先家庭教育以抚育为主,抚养与教育并重;在方法上,家庭教育具有随意性、零散性,渗透在日常生活照料里;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身教”、父母期望、教养态度和家庭环境。
这些特点决定了儿童早期的家庭生活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效果。
这其中,家风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其次,家庭教育具有非正规教育、私人教育、终身教育的特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最后,家庭教育实
施过程中具有内容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教育的灵活性与随机性,较强的针对性,强烈的情感感染性,以及特殊的权威性、稳定性的特点。
家长影响和教育孩子的元素远远多于教师,也对父母的角色以及相关联的个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这些特点来看家风的建设,一是因家庭教育的随意性、多元性,决定家庭教育不仅包括家长有意识地对子女施加的影响,也包括家庭生活气氛、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潜在因素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家风既是父母教养和家庭环境的直接表达形式,更是家庭影响孩子的基本元素。
二是创设良好的环境并以此影响生活于其中的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任务。
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不仅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是持久的。
而家风就是家庭精神环境的主体。
三是家庭教育渗透在家庭全部生活之中,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对没什么文化、生活拮据的夫妻,却培养出了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而个别文化程度很高,甚至社会地位很高的家庭,孩子却走上了犯罪道路。
从社会文化传承的视角来看教育,教育实际上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的传承文化的活动。
从本质上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传递文化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的根在家庭。
家庭是社会最小元素,所以家风不仅关系孩子的成长,更关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