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分很多种,1,农药对昆虫的神经有害,而植物没有神经2,农药本身是植物成分或者类似于植物成分,如菊酯类3,可以用对昆虫有害的微生物做农药,让虫子生病死亡4,激素类,让虫子不能正常生长。
常用农药根据不同的用途一般可分为七种类型。
(1)杀虫剂是用来防治各种害虫的药剂,有的还可兼有杀螨作用,如敌敌畏、乐果、甲胺磷、杀虫脒、杀灭菊脂等农药。
它们主要通过胃毒、触杀、熏蒸和内吸四种方式起到杀死害虫作用。
(2)杀螨剂是专门防治螨类(即红蜘蛛)的药剂,如三氯杀螨砜、三氯杀螨醇和克螨特农药。
杀螨剂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螨防治效果不一样,有的对卵和幼虫或幼螨的触杀作用较好,但对成螨的效果较差。
(3)杀菌剂是用来防治植物病害的药剂,如波尔多液、代森锌、多菌灵、粉锈宁、克瘟灵等农药。
主要起抑制病菌生长,保护农作物不受侵害和渗进作物体内消灭入侵病菌的作用。
大多数杀菌剂主要是起保护作用,预防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4)除草剂是专门用来防除农田杂草的药剂,如除草醚、杀草丹、氟乐灵、绿麦隆等农药。
根据它们杀草作用可分为触杀性除草剂和内吸性除草剂,前者只能用于防治由种子发芽的一年生杂草,后者可以杀死多年生杂草。
有些除草剂在使用浓度过量时,草、苗都能杀死或会对作物造成药害。
(5)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专门用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药剂,如赤霉素(九二Ο)、萘乙酸、矮壮素、乙烯剂等农药。
这类农药具有与植物激素相类似的效应,可以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以满足生长的需要。
(6)杀线虫剂适用于防治蔬菜、草莓、烟草、果树、林木上的各种线虫。
杀线虫剂由原来的有兼治作用的杀虫、杀菌剂发展成为一类药剂。
目前的杀线虫剂几乎全部是土壤处理剂,多数兼有杀菌、杀土壤害虫的作用,有的还有除草作用。
按化学结构分为四类,卤化烃类、二硫代氨基甲酸脂类、硫氰脂类和有机磷类。
(7)杀鼠剂杀鼠剂按作用方式分为胃毒剂和熏蒸剂。
按来源分为无机杀鼠剂、有机杀鼠剂和天然植物杀鼠剂。
按作用特点分为急性杀鼠剂(单剂量杀鼠剂)及慢性抗凝血剂(多剂量抗凝血剂)。
农药杀死或抑制农田中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途径,称之为农药的作用方式。
杀虫剂中最常用的作用方式有触杀、胃毒、内吸、熏蒸、拒食、忌避和抑制生长等几种。
触杀作用:药剂通过接触昆虫表皮并渗入体内从而杀死害虫,这是目前使用的杀虫剂最主要的作用方式,可杀死各种口器的害虫和害螨;胃毒作用:药剂通过害虫口器和消化系统进入体内从而杀死害虫,一般只能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虫,如鳞翅目幼虫、金龟子等;内吸作用:药剂通过植物的根、茎、叶吸收,并能在植物体内输导和储存,害虫吸食植物的汁液或组织后而被杀死;熏蒸作用:利用药剂挥发所产生的蒸气来毒杀害虫;拒食作用:害虫接触或取食施用农药的作物后,破坏了消化道中消化酶的分泌并干扰害虫的神经系统,使害虫拒食食料,逐渐萎缩饿死。
忌避作用:药剂本身无毒杀害虫作用,但所具有的特殊气味使害虫忌避,从而达到保护农作物不受侵害。
抑制生长作用:主要指昆虫生长调节剂,它通过昆虫体壁或消化系统进入虫体,破坏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阻止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从而将其杀死,这类药剂防治对象专一,对有益生物安全,如优乐得、灭幼脲、抑太保等。
杀菌剂主要有保护剂和治疗剂两类。
保护剂是指在病原微生物未侵入植物组织之前施用,以保护植物不受危害的药剂,目前使用的杀菌剂多属此类,如波尔多液、代森锌和退菌特等;治疗剂是指那些既有保护作用又有一定治疗和内吸作用的杀菌剂,如甲霜灵、代森铵等。
不过无论是哪种杀菌剂,都应在作物发病初期或表现病状前使用,才会发挥相应的效果。
除草剂从防除对象看可分为灭生性(广谱性)和选择性两类,前者如草甘磷、百草枯和克无踪等,后者如西马津、2,4-D等,灭生性除草剂几乎可防除所有杂草,对果树的绿色部分也有药害,只能用于无间作的果园,使用时药液不能接触枝、叶和果实等;选择性除草剂只能防除一定种类的杂草,如2,4-D只对双子叶(阔叶)杂草有效,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防除对象,避免产生药害。
从作用方式看除草剂可分为内吸和触杀两类,前者如草甘磷和2,4-D等,药效表现一般较慢,后者如百草枯等,药效表现一般较快。
化肥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一个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可以满足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需求。
其中,充分和合理地施用化肥,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生产和使用化肥,是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普遍使用化肥的阶段,才真正进入高生产力的现代农业阶段。
粮食产量主要与化学化指数呈密切相关。
人口密度高的国家,化学化发展越快,化学化指数越高。
化肥使用水平提高的越快,也是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因此,需要重复和全面认识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
2、化肥的巨大作用(1)增加作物产量据联合国粮食组织(FAO)统计,在1950-1970的20年中,世界粮食总产增加近1倍,其中因谷物播种面积增加10600万公顷,所增加的产量占22%;由于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所增加的产量占78%。
而在各项增产因素中,西方及日本科学家一致认为,增加化肥要起到40%-65%的作用。
据全国化肥试验网1981-1983年在29个省(区)18种作物上完成的6000个田间试验结果,其中对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每千克化肥养分平均可增产粮食9.4kg(每千克N、P2O5和K2O分别增产10.8、7.3和3.4kg,其投入比例为1:0.4:0.1(加数平均)。
进入20世纪90年后,由于化肥平均施用量的提高和肥效报酬递减等原因,氮、磷养分的增产作用有所降低,钾素养分的增产效果有所提高。
按1986-1995年部分试验资料统计,平均肥效降低约20%,即每千克化肥养分平均可增产粮食7.5kg。
这与鲁如坤(1998)据FAO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试验结果相似。
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的肥效试验结果颇为一致,故世界各国对化肥增产作用的评价也基本相同。
大致而言,化肥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包括当季肥效和后效,可占到50%左右。
据张世贤统计(1996),我国从1952-1995年,粮食产量与化肥投入量同步增长,密切相关。
20世纪末,我国年生产粮食约5亿吨,年投入化肥约4200万吨。
化肥中如按75%投放于粮食作物,并按我国近期千克化肥养分平均增产粮食7.5kg计,则由化肥增产的粮食每年为2.363亿吨,占年粮食总产的47.3%。
(2)提高土壤肥力国内外10年以上的长期肥效试验结果证明,连续的、系统的施用化肥都将对土壤肥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什么是土壤肥力?笔者认为,土壤肥力可以明确地认为就是“土壤生产力”。
威廉斯对土壤肥力基本描述“土壤能同时地,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对水分和养分需求的能力。
”化肥如何影响土壤肥力?每年每季投入农田的化肥,一方面直接提高土壤的供肥水平。
供应作物的养分;另一方面,在当季作物收获后,将有相当比例养分残留于土壤(N约30%,P约70%,K约40%),尽管其残留部分(如N)可能会经由不同途径继续损失,但其大部分仍留在土壤中,或被土壤吸持,或参与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体的组成,进而均可被第2季、第2年以及往后种植的作物持续利用。
这就是易被人们忽视的化肥后效。
连续多年合理施用化肥,土壤有效养分持续增加,作物单产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证据,对一个地区不同阶段的同一种作物,在当季不施肥条件下,其单产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这是土壤肥力(土壤生产力)持续提高的标志。
可以认为,所谓培肥土壤或提高土壤肥力,说到底是提高土壤在无肥条件下的生产力,而连续和系统的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则是提高土壤肥力或生产力的最有效的方式。
正确认识化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化肥是否会单向消耗土壤有机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甚至消耗殆尽?土壤有机质是由土壤生产的有机物,以不同方式(根茬、秸秆或有机废弃物等)残留和归还土壤并长期积累的。
作物产量越高,单位面积收获的农产品越多,自然残留和归还土壤的有机物也越多。
当化肥施入土后被土壤微生物利用可转化为微生物体,也可直接参与土壤中有机物的降解和有机中间产物的再合成(如形成腐殖物质),也都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促进有机物的代谢更新。
另一方面,以多种方式施用和归还农田的有机废弃物(秸秆、有机肥等)也是补偿和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重要途径。
增施化肥恰恰是通过作物生产以提高有机物的生产总量,增加根茬留量和有机物还田量的最基本手段。
(3)发挥良种潜力现代作物育种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育能吸收和利用更多肥料养分的作物新种,以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因此,高产品种可以认为是对肥料具有高效益的品种。
例如,以德国和印度各自的小麦良种与地方种相比,每100kg产量所吸收的养分量基本相同,但良种的单位面积养分吸收量是地方种的2.0-2.8倍,单产是地方种的2.14-2.73倍。
小麦育种专家N.E.Borlaug一再强调,肥料对于以品种改良为突破口的“绿色革命”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国杂交稻的推广也与肥料投入量密切相关。
据湖南农科院土肥所报告(1980),常规种晚稻随施肥量增加其单产增加不明显,而杂交晚稻(威优6号)则随施肥杂交晚稻较常规晚稻多吸收N21-54kg,P2O51.5-15kg、K2O19.5-67.5kg。
因此,肥料投入水平成为良种良法栽培的一项核心措施。
(4)补偿耕地不足对农业增施化肥,实质上与扩大耕地面积的效果相似。
例如,按我国近几年化肥平均肥效,每吨养分增产粮食7.5t计,若每公顷耕地的平均粮食单产也是7.5t,则每增施化肥养分1t,即相当于扩大耕地面积1hm2。
因此,那些人多地少的国家,无一不是借助增加投肥量一谋求提高作物单产,弥补其耕地的不足。
日本、荷兰通过增加化肥投入量,使其耕地面积相对增加60-227%。
(5)增加有机肥量化肥投入量的增加,与作物产量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发展有关。
统计表明,德国从1850-1965年的115年间,化肥从无到有,直至平均使用量增至300kg/hm2,随着粮食产量和畜牧业发展,施用于农田的有机肥也从1.8-2.0t/hm2增加到8-9t/hm2,增长达4.5倍。
我国从1965-1990年,投入农田的化肥量增加14.7倍,有机肥实际投入量则增加1倍,而以秸秆和根茬等形式增加的有机质总量则更多。
由此可见,农牧产品的生物循环必然将相当数量的化肥养分保存在有机肥中。
有机肥成为化肥养分能不断再利用的载体。
因此,充分利用有机肥源,不仅可发挥有机肥的多种肥田作用,也是充分发挥化肥作用,使化肥养分持续再利用的重要途径。
(6)发展绿色资源化肥作为一种基本肥源,是发展经济作物、森林和草原等绿色资源的重要物质基础。
据统计,我国在较充足的施用化肥,实现连年粮食丰收,人民温饱的条件下,经济作物也获得大幅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