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保障概论第十章__社会优抚与安置

社会保障概论第十章__社会优抚与安置


2
(二)含义 1.优抚安置保障是国家和社会所承担 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优抚安置保障是通过各种法律、法 规以及有关政策来保证实施的。 3.优抚保障安置的目的是,要使为国 家和社会做出牺牲和特殊贡献的军人、烈 士及其家属,受到社会应有的优待、保障 和崇敬。
3
二、社会优抚安置的特征
特征
保障对象的特殊性 保障手段的综合性
24
案例2
• 杨士忠,某企业职工。2002年5月的一天,杨 士忠经过某银行时,发现歹徒抢劫银行后,正 在逃窜。杨士忠没有多想,就加入了追捕歹徒 的行列。 • 就在杨士忠要抓住歹徒的时候,歹徒向杨士忠 开了枪。杨士忠中弹后依然同歹徒搏斗,最后 倒在了血泊中,经抢救无效死亡。杨士忠是否 可以追认为革命烈士?
(二)安置原则 • 1.回原籍安置的原则 • 2.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原则 • 3.培养和使用军地两用人才的原则 • 4.属地安置原则
21
(三)安置保障制度的内容与形式 1.退役士兵安置 (1)自主就业 (2)安排工作 (3)退休供养 2.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1)军队转业干部的工作分配与就业 (2)军队转业干部享受的待遇 (3)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地点 3.离退休军人安置
9
我国社会优抚制度的沿革
• (一)战争时期的创立阶段:优抚为主 • 我国军人社会保障起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优抚 工作。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政权,建立 了民政机构。在同年11月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制定 、通过了《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令》。此后,还颁布了《红军抚 恤条令》、《优待红军家属耕田条令》等法规。这批法规的出现 ,把军人的权益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军人社 会保障创立的标志。但是,在战争时期,在没有取得全国政权的 条件下,能对军人实施的保障项目有限,主要内容是优待和抚恤 ;并且,那时不可能对退休军人的安置形成统一、系统的制度。
16
Hale Waihona Puke 现役军人死亡可以批准为烈士的情形包括:
• (1)对敌作战死亡,或者对敌作战负伤在医疗终结 前因伤死亡的; • (2)因执行任务遭敌人或者犯罪分子杀害,或者被 俘、被捕后不屈遭敌人杀害或者被折磨致死的; • (3)为抢救和保护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或者参 加处臵突发事件死亡的; • (4)因执行军事演习、战备航行飞行、空降和导弹 发射训练、试航试飞任务以及参加武器装备科研实验 死亡的; • (5)其他死难情节特别突出,堪为后人楷模的。
25
• 杨士忠可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 根据《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第3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批准为革命烈士:(1)对敌作战牺牲或对敌作战负伤后因伤死亡的。 (2)对敌作战致残后不久因伤口复发死亡的。(3)在作战前线担任向导 、修建工事、救护伤员、执行运输等战勤任务牺牲,或者在战区守 卫重点目标牺牲的。(4)因执行革命任务遭敌人杀害,或者被敌人俘 虏、逮捕后坚贞不屈遭敌人杀害或受折磨致死的。(5)为保卫或抢救 人民生命、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壮烈牺牲的。 • 根据《民政部关于贯彻执行<革命烈士褒扬条例>若干具体问题的 解释》第四项的规定,为保卫或抢救人民生命、国家财产和集体财 产,勇于献身,给人民群众树立了堪为学习榜样的,都可以批准为 革命烈士。 • 本案中,杨士忠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勇于同歹徒搏斗,为了国 家的财产,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应该追认为革命烈士。
17
一次性抚恤待遇
• • • • • (1)获得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5%; (2)获得军队军区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0%; (3)立一等功的,增发25%; (4)立二等功的,增发15%; (5)立三等功的,增发5%。
定期抚恤待遇
• (1)父母(抚养人)、配偶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费来源, 或者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 • (2)子女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或者残疾无 生活费来源的; • (3)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无生活 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
15
军人抚恤
死亡抚恤 现役军人死亡可以确认为因公牺牲的情形包括:
• • • • (1)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上下班途中,由于意外事件死亡的; (2)被认定为因战、因公致残后因旧伤复发死亡的; (3)因患职业病死亡的; (4)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因病猝然死亡,或者因医 疗事故死亡的; • (5)其他因公死亡的。
参考:《军人抚恤优待条例》(2004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第413号令公布 根据2011年7月 29日《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修改〈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决 定》修订)
14
(二)抚恤制度 抚恤:国家对烈士、因公牺牲和病故军 人家属、伤残军人及家属所实行的一种物 质抚慰保障。包括: 1.死亡抚恤 • 一次性抚恤。 • 定期抚恤。 • 特殊抚恤。 2.伤残抚恤
保障标准的优待性
精神与物质保障并重
4
(一)保障对象的特殊性 优抚安置不同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 优抚的对象是为革命事业和保卫国家安全 做出牺牲和贡献的特殊社会群体,由国家 对他们的牺牲和贡献给予补偿和褒扬,包 括: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 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 ,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等。
18
残疾抚恤 • 残疾等级评定 • 残疾抚恤待遇
– 因战、因公一级和二级残疾的,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 50%; – 因战、因公三级和四级残疾的,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 40%; – 因病一级至四级残疾的,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
19
三、中国的安置保障制度
(一)含义 安置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以扶持就 业为主,自主就业、安排工作、退休、供养 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妥善安置退役军人的社 会保障制度。 安置对象包括退伍义务兵、转业志愿兵 、军队转业和离退休干部等。 安置目标是使退役军人获得必要的就业 、生活保障和政治优待,以维护军队的战斗 力,实现退役军人和社会的最优结合。 20
第十章 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
1 1
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概述
2 4
中国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制度
1
第一节 社会优抚与安置概述
一、社会优抚安置的概述 (一)概念 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 依法对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为国家和社会做出 特殊贡献的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 安置、精神抚慰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7
(四)精神与物质保障并重 物质保障是优抚保障的基本内容,例 如税收优待、年费医疗优待等。但精神激 励与抚慰也是优抚保障的重要内容,褒扬 革命精神能从精神上抚慰优抚对象。
8
三、中国社会优抚安置保障的发展历程(了 解) (一)新中国建国前 (二)新中国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前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四)改革开放以来
10
• (二)建设时期的发展阶段:优抚+安置 • 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完善了优抚工作,另一方面又增加和完善 了退役军人的安置与退休军官和离休军官的安置、养老等内容。 1950年,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发布了《关于人民 解放军1950年的复员工作决定》。此后,国家和军队先后制定 、发布了《复员建设军人安置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安置复 员建设军人的决议》、《关于处理义务兵退役的暂行规定》、《 关于现役军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总政治部关于高级干部 在军队离职休养的待遇和管理问题的规定》。这些法规的发布, 初步形成了安置、保障的体系,标志着我国军人社会保障进入了 新的历史阶段。
26
22
案例1
• 李明康,某部队军人。2005年1月,部队 批准李明康回家探亲。军人回家探亲可 以享受哪些优待?
23
• 李明康可以享受购票和乘坐市内交通工具的优惠。
• 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34条的规定,现役军 人凭有效证件优先购票乘坐境内运行的火车、轮船、 长途公共汽车以及民航班机。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乘 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工具享受优待,具 体办法由有关城市人民政府规定。 • 目前,我国公民参军服役是履行保卫国家的义务, 国家发给军人的生活费也是比较低的,低于社会最低 工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军人乘坐交通工具获得必 要的优待也是应该的。
5
(二)保障手段的综合性 优抚保障是借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 和社会福利等手段来实现其保障功能,包 括抚恤、优待、养老、就业安置等多方面 的内容,是一种综合性的保障项目。
6
(三)保障标准的优待性 社会优抚的对象是为革命事业和保卫 国家安全做出牺牲和贡献的特殊社会群体 ,优抚具有补偿和褒扬性质。按照权利与 义务相统一的远侧,优抚待遇高于一般的 社会保障标准,确保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 相当或略高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
12
第二节 中国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制度
一、中国的优待与抚恤制度
(一)优待制度 优待是指国家、社会和群众依法对优抚 对象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优厚待遇的社 会保障措施。
13
优待内容和形式:
• • • • • • • 1.优待金和其他经济优待 2.医疗优待 3.通信、交通及文化设施优待 4.入伍、就业、就学优待 5.住房优待 6.随军家属优待 7.困难救助优待
11
• (三)新时期的改革阶段:优抚+安置+保险 • 在优待方面,从1980年开始,为了适应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的新形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农村义务兵家属的普遍优待 。实现了从战争年代的“代耕帮收”、到20世纪50年代实行合作 化后的“优待工分”,再到实行优待金的第三次大变革。 • 在抚恤方面,1985年,中央拨出专款,将烈属、因公牺牲军人家 属、病故军人家属的生活困难补助改为由国家实行定期抚恤,并 且标准随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增长,从此确立了由国家 抚恤“三属”的制度。 • 在军队退休、离休干部安置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离、退 休干部逐步移交地方民政部门安置,减轻了军队的社会工作负担 。 • 1998年,开始实行军人保险制度,现在的离、退休制度将逐步过 渡到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制度。 • 1999年,制定了士官退役安置办法。 • 2001年,对转业干部安置增设了自主择业的安置方式,这是安置 制度的重大突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