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怀化市溆浦县双井中心小学瞿俊华摘要:转化后进生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是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问题。
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本文就这一问题做一些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教育方法;正面教育;引言:后进生专指考试成绩落后的学生,主要指那些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许多缺点,落后于一般学生,这些虽然人数不多,但危害极大,他们常常破坏团结,扰乱课堂秩序,甚至与老师顶撞,造成极坏影响。
后进生显著特点是具有“双向性”———既落后又能进步。
采取科学的方法,可将其转化,从而向“好”的方向发展;若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就会使其很快向“坏”的方向堕落。
后进生何去何从?我们的教育将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看来,应将后进生置于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从而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对他们的教育。
一、后进生形成原因(一)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一部分家长认为上不上学没多大关系,也就是存有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再者,多数家长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抱着让孩子拿个文凭的想法,当孩子稍微认了几个字后,便勒令退学,让其出外打工,挣钱以补贴家用。
家庭的不重视导致了孩子心理上对学习的淡漠。
(二)学生本身的原因有的是结交了一些不良的朋友;有的是自身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久而久之,学习上便落后于其它学生。
(三)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老师的歧视。
很大一部分老师以分数的高低论优劣,一次、两次考不好,便被老师划入了劣生的行列。
在以后的学习中,这类学生便备受老师的冷落、嘲笑甚至体罚,其结果便是让这类学生丧失了自尊和自信,也同老师一样自觉的迈进了差生的队伍;第二是教学上的失误。
古人提倡“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但是今天的老师们似乎不太注意这一点,在教学中搞“一刀切”,“习惯于让所有学生‘齐步走’,因此出现并不断积累的学习成绩差异。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沦为‘后进我认为来自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中,学校教育不当应该是主要的。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研究和转化后进生时,应该也必须把重点放在学校教育方面转化后进生,这是每一个老师都感到头疼的问题。
但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离开了对‘后进学生’的关注与研究,‘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
二、后进生的危害(一)对自己如果后进生保持原来的后进状态甚至向更坏的方向沉沦,那他(她)首先就是教育的牺牲品。
走上社会后对社会的“贡献”也就不得而知;(二)对他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学校是学生群体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同学之间不可能“不相往来”,后进生也不例外。
更何况大多数中师生由于年龄等原因,道德判断能力差、自我控制力低,后进生的所为甚至会产生一些畸形的“魅力”,于是便常看到后进生“三五成群,一呼百应”的怪现象,痛心地看着一个个“易感人群”被“病菌”感染,成为受害者。
这样的人一旦多了,就会形成一种不良风气,后果不堪设想。
(三)对集体。
正如一个队伍向前行时有个人突然停下来,在一个宿舍里有个同学不讲究卫生,如此等等,背道而驰,影响的将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整个集体,这种“害群之马”式的危害,必将直接对一个班的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构成威胁。
许多老师已对此问题深感头痛。
因此,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应当提到每一个教师的日常工作日程上来。
三、教师日常工作与后进生(一)在工作中应对后进生充满爱心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
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后进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后进生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
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树立自信心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向上向善的要求与渴望。
后进生表面上看来似乎甘居落后,实际上却有着极度的追求进步、渴望前进的愿望。
这个愿望,长期以来因老师的漠视、同学的歧视而昏沉沉的睡去。
作为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做了一件错事、一两次考试不好就“一棍子将其打死”。
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帮助他们唤醒心灵深处那个向上的信心和愿望。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句话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即使是一个再完美无缺的人,也总是有这方面的不足,那方面的欠缺。
对于这句话,我有新的理解,那就是一个人即便一无是处,如果认真去找,也能找出一丝优点来。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
如果我们当教师的抱着这样的审美态度去看待后进生,那么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原来后进生是这般的优秀!。
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的捕捉他们身上细微的优点和长处,并给予表扬、鼓励。
后进生会在心里对自己说:“怎么?我有这个优点吗?看来我还不是最差的学生。
”这时,教师就要适时的加以引导,告诉他们:什么时候也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坚信“我能行”。
后进生看到老师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们也一定会扬起自信的风帆,大踏步的向前进。
(三)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老师”。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
每一个孩子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他们便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智力方面、性格方面等),有的跑在了前面,有的落了伍。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该对这些掉队的学生不闻不问,坐视不管,应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搞“一刀切”,平均用力。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强调指出:“对于差生,比之对于其余的学生,则更加需要花大力气在他们的发展上不断的下功夫。
”他具体建议,要“周密的估计到学生之间的差别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案”,“对于教学大纲中的同一些问题,不同的学生可按不同的深度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照顾到优秀生能否“吃饱”,还要考虑到差生“合不合口味”;检查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时,要不同的学生不同对待,优秀生布置一些有难度的题目,而差生做的题目就应该相对的容易一些,力求让每一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
这样一来,才能刺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所有的学生而不只是特选的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包括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差生)都能在发展上尽他自己的最大可能性,取得最大的成果”。
做到了这一点,全班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在内,就都能快速前进了。
(四)沟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是教育学生的,但如果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实习期间,有个学生小红,成绩较差,学习行为、习惯很不好,喜欢出风头,几次谈话,我发现他对家庭有不满情绪,于是我选择了一个时间(月考之后,小红的学习成绩向前跃了八位,并获得了进步奖)到他家进行家访,通过努力改变他们对孩子的看法,让他发现孩子的优点,看到孩子的希望,重新燃起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大,小红的父亲听说孩子进步,心里特别高兴,饭菜送得勤了、质量也提高了,回家时对孩子的问候也多了,等我再次找小红谈话时,他深有感触地说:“老师,你放心,我会努力做一名三好学生的,我不会辜负老师和父母对我的期望,你们都对我太好了,通过这次月考,我的信心更强了……”我及时给他以鼓励,并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
巩固他的刚刚树立起来的信心。
(五)时刻关注,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即有他的复杂性,更具有长期性,靠几次谈话,几次家访,几次的几次之功要彻底转变一个后进生那是不可能的。
因此班主任必要有耐心,时刻关注、持之以恒,关注他们取得的成绩,要处理他们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一招不慎,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后进生小明,一次乱倒饭被学校领导发现,他谎称是别班学生,结果被当场揭穿,因此,班级量化被扣了2分,我想对于犯了错误的他来说,他已经认识到错,他最不想听到的是老师的批评,同学们的指责。
他所希望的是宽容、是谅解、是老师和风细雨而不是电闪雷呜。
我轻轻地拉着他的手,与他又进行了一次亲切的交流,晚训时,他主动在班上作了检讨,他的话语博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他接着用更坚定的信心说:“谢谢大家的鼓励,今后我一定会改掉不好的习惯,努力学习……”紧接着我对小明的讲话作了简短的小结:“同学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谁都会犯错,犯了错不要紧,只要改了就好,我相信梅响同学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弥补过去的不足,我也相信大家吸取教训,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我相信我们这个班一定会成为最优秀的班级。
”(四)、全面探讨研究后进生在学生队伍中,“后进生”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班主任应勇敢地正视。
因为对“后进生”的管理和转化工作,不仅是班级乃至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更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认识和正确对待“后进生”,不仅是个方法问题,更主要的是反映出一个教师的素质问题。
那么,以什么样的思想和态度,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技巧去做好“后进生”的工作,从品质、人格、自我管理、学习素质等诸方面调整转化,是教育工作者包括一些心理学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后进生”的形成,其根源背景复杂,就象病人患了慢性疾病一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打一针或吃几片药就能根除病因的,这项工作需要一整套系统、连贯、长期、精心地操作才能彻底奏效。
(一)、辩证地认识“后进生”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前提1、“后进生”是客观存在的,应正确地认识毛主席早就说过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上、中、下三类人存在。
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群体中,优秀、中间、后进三种状态的学生更为明显和突出。
在一个班级集体中,“后进生”的存在是必然的。
作为班主任应积极地面对,正确地认识和分析。
经调查分析可以认为,优秀、中间、后进三种状态的学生在一个班集体中的比例大体上分别为10%、80%和10%。
即形成所谓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概率。
在学生工作中,由于10%的优秀生和80%的中间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或比较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或比较端正,学习精神刻苦或比较刻苦,学习方法得当或比较得当,这两部分学生在班集体中是先进的主流,班主任只要正确引导,加强日常管理,便可以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但是,另一个10%的“后进生”虽然人数不多,可他们与前二者截然不同的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刻苦精神差,至于学习方法更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