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以战略,人才,技术立足“以人才和技巧为基本,发明出最高品德的产品和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是三星的经营理念。
它代表了三星为全世界的繁华直接做贡献的坚定决心,也让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三星以技术和人才立足世界的策略。
三星集团(简称:三星)是韩国第一大企业,同时也是一个跨国的企业集团。
三星电子是旗下最大的子公司,目前已是全球第一大手机生产商、全球营收最大的电子企业,在2011年的全球企业市值中为1500亿美元。
三星集团是家族企业,李氏家族世袭,旗下各个三星产业均为家族产业,并由家族中的其他成员管理,目前的集团领导人已传至李氏第三代。
三星集团成立于1938年,创办人为李秉喆,最初主要出口朝鲜南半岛的鱼干、蔬菜和水果。
1950年代逐步扩展为制糖、制药、纺织等制造业,并确立为家族制企业。
1969年成立三星电子。
1980年代三星电子以卖冰箱为主,1986年时李秉喆成立三星经济研究所。
旗下子公司包含:三星电子、三星SDI、三星SDS、三星电机、三星康宁、三星网络、三星火灾、三星证券、三星物产、三星重工、三星工程、三星航空、三星军工和三星生命等,并由家族内的李氏成员管理,其中三星电子公司被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世界500强企业,三星在中国主要经营产品包括:三星手机、电视、数码影音、电脑办公及BSV液晶拼接屏等产品。
三星电子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在2012年的世界500强排名中排22位,到2013年就升至第20位。
而同行业中,苹果2013年从第111位升至55位,索尼2013年从第73位至87位,诺基亚从第143位至174位。
相比较之下,三星的世界五百强排名不仅位次靠前而且稳中有升。
三星的成功离不开三个重要的因素:改革,人才,技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高技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兼并、联合以及收购等商业行为非常普遍,竞争与合并风起云涌。
各个公司都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技术与服务的定位。
业务开始跨出国家与国家、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界限。
为了把握这些机会,三星在1993年提出来“新经营”规划。
1993年,发生了几件令韩国企业界至今依然津津乐道的事情。
当年年初,在美国的洛杉矶,李健熙带领三星的众多高级经理们,到当地的大百货商店考察。
当时的三星产品虽然廉价,但在商店里总是被放在不起眼的角落,乏人问津。
而索尼等世界名牌产品虽然价格比三星产品高出不少,可购买者趋之若鹜。
当时,李健熙发给每位经理1000美元,让他们购买并使用当时最受欢迎的电子产品,并把它们逐个与三星的产品进行比较。
国际市场把三星产品视为二流货,无疑给三星领导层以强烈的刺激。
美国之行结束后,李健熙随即决定,在三星进行一个天翻地覆的彻底变革。
面对这样一个改革大工程,哪里是突破口?李健熙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品质就是企业竞争力的准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三万个人搞生产,六千个人搞售后服务,这样的企业拿什么和人家竞争?有品质问题找原因,想办法解决,要让我们的产品达到一流水准。
哪怕把生产线停下来,哪怕会影响我们的市场份额。
”为此,他在“新经营”理念中,特别强调以质量管理和力求变革为核心,彻底改变当时盛行的“以数量为中心”的思想。
李健熙会长先后同三星1800多名中高层人员一起召开会议,并于1993年6月7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提出了“新经营”宣言,以破釜沉舟的气势吹响了“新经营”的号角。
事实证明,“新经营”使三星步入了品质取胜的良性发展轨道,创出了三星崭新的企业文化。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大宇、起亚等不少当年与三星齐名的大企业先后倒下,然而身强体健的三星却挺了过来,并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
“新经营”改革,功不可没。
“一位天才可以养活数百万人。
在即将到来的时代,创造力将成为商业成功的最重要动力,我们需要雇佣最优秀的人才。
一位天才的经济价值超过10亿美元。
”这是三星会长李健熙说过的话,由此可以看出,三星重视人才的发现和运用。
1977年1月三星建起了研修院,如今发展成以“综合研修院发明馆”和“尖端技巧研修所”为首的总共8个研修所,每天能够容纳的教导人员多达2000人。
同时三星会长李健熙也说道“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们有许多事要做,但是最为紧急的义务是我们要在技巧上领先。
”如果没有基于技巧开发的创新,三星不但不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反而会沦为二流企业。
21世纪的特色是低成长率和高科技。
因此三星必定要进行连续的技巧变更和商业的全球化。
在最核心的层面,三星的成功是技术的成功,是工程师造就的企业。
学习经营管理出身的李健熙始终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在初期,他甚至亲自到日本、美国的公司就一些技术细节求教于普通的工程师。
但是,核心技术的匮乏使三星不可避免地披上“模仿者”的外衣,这样的名声使他们一度是低档产品合适的代表。
正因为如此,对技术的渴求始终贯穿在三星成功经历中。
2001年他们在美国专利商标部注册的专利数量达到1450项,位于京畿道水源的三星的研究中心容纳了4200名研究人员。
三星每年销售额的7%用于研发,这充分显示了三星令人信服的实力。
如今三星开拓了广阔的中国市场。
当前,中国三星在华设立的机构有 163 个,雇佣员工数量达 119,000 余名,业务涉及电子、金融、贸易、重工业、建筑、化工、服装、毛纺织、广告等诸多领域。
电子是中国三星最大的业务部分。
中国三星电子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成都、山东、海南、辽宁、香港、台湾等地区设立了数十家生产和销售部门,主要生产半导体、移动电话、显示器、笔记本、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数码摄像机以及 IT 产品等。
另外中国三星电子还设立了北京通信技术研究所、苏州半导体研究所、杭州半导体研究所、南京电子研发中心、上海设计研究所等研究中心,积极推进产购销的本地化。
在积极开展经营运动的同时,三星也非常看重公益运动,强调社会义务和为社会的繁华贡献力气、和与当地社会的共同发展。
中国三星成立了社会公益团,公益已经被列为三星新员工入门培训的必修课程。
此后三星参与、开展了抗击非典捐赠、捐助愿望工程、赞助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中韩大学生植树运动、大学生西部农村考核运动、香山环境美化等诸多范畴的公益运动。
中国三星多次在全国规模的企业评选中获奖,其中包含《经济视察报》的“最受尊重企业”评选、《财富》(中文版)的“最受赞美的公司”评选等,这些都再次证明了中国社会对中国三星的认可。
中国三星以在中国建设“第二个三星”为目的,以“做中国国民爱好的企业,贡献于中国社会的企业”为志向,应用最优良的人才、最先进的技巧为花费者供给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三星在致力于R&D、选材、生产、销售等全进程本土化的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运动。
集中力气在农村增援、教导增援、社会福利、环境掩护等诸多方面进行投入,进行情势多样的社会公益运动。
另外,中国三星还资助北京奥运,并为此作了积极的预备。
案例评价1.三星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三星文化三星打造出了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执行为王”的三星企业文化。
企业的竞争和发展,不可能只靠领导人的单打独斗。
领导人的意图要想得到贯彻,必须调动全体员工的力量,必须设法团结各种人才、汇聚社会力量、并使员工按照领导人的意图自觉自愿地行动,能发挥这个作用的只有企业文化。
1973年,三星对外发布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后来被称为三星的创业理念,只有简单12个字:“事业报国、人才第一、合理追求”。
这是三星集团第一代经营者经营思想的结晶,是三星从1938年创业以来始终坚持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2.韩国人的集体奋斗精神懒惰的民族不可能产生经济奇迹,衰落的国家不可能孕育世界级企业。
三星奇迹般的崛起是与韩国的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韩国人普遍具有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拼搏精神、超强的忍耐力、善于合作、崇尚学识等特征是成就三星的第三个重要内在力量。
韩国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他们喜欢接受挑战,乐于树立远大的目标,努力向他人证明自身的价值;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往往能做出极大的牺牲。
在组织管理上,韩国基本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领导形态,青年人多受"军事模式意识"影响,具有超强的忍耐力。
在企业中,长者可以有效地实施家长式的权威,从而在和谐的气氛下建立起合适的等级制度。
此外,韩国人还普遍重视儒教传统的伦理道德朋友之间要求相互信任,这些都是三星成就世界级企业的内在支撑因素。
3.三星对中国企业的启示在变革思想观念方面,倡导建立健全的危机意识。
李健熙要求全体员工必须始终以健全的危机意识为指导,不断接受环境的挑战,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在心存危机意识的同时,又不能妄自菲薄,否则,就可能陷入消极悲观的心态。
正确的选择是既要保持危机感,又坚信改变自身必能适应环境。
这种积极的心态,就是三星提倡的健全的危机意识。
这是三星“新经营”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变革目标方面,明确三星的目标是全球超一流企业。
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不可能的,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危机意识。
”,“凡是消亡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负。
”在变革的口号方面,李健熙提出“除了老婆孩子,其它都要换掉”!这句口号后来成为了三星变革的标志和世界性名言。
在变革的信号方面,三星改变了上下班时间。
为了唤起员工的变化意识,三星的高层决定从改变员工上下班时间入手。
把原来的朝八晚五的作息时间,改成了朝七晚四。
它向20多万员工发射了一个改革的信号弹,告诫全体员工改革不是某些人的事,而是和每个员工息息相关的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三星人接受了这个变化。
上班下班可以避开交通拥堵的高峰期,下班后的时间很充裕,可以用来充电和学习。
很多员工利用这段时间学习外语和专业技能,为自己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朝七晚四的作息时间坚持了几年,一直实行到员工的变化意识上了一个台阶后才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