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填空:国人自传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新闻学》,徐宝璜著。
新闻活动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和劳动实践,特别是信息交往。
中国发布官方信息从秦朝皇帝的40字的诏书开始。
新闻传播渠道(方式):亲身传播、大众传播和群体传播。
新闻发布会属于群体传播。
新闻的定义普遍采用陆定一的说法,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最基本的两个特点:真实性和新鲜性。
报纸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手抄新闻、新闻小册子和近代印刷报纸。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周报是1609年德国的《报道与新闻报》。
世界上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纸(无产阶级报刊):《新莱茵报》。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在美国,1920年。
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正式播出新闻节目。
首次创建网上报刊的是美国,1987年。
新闻事业的属性:社会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
社会属性决定着公共利益至上;意识形态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在内容上是观念形态的信息产品。
新闻产业特殊的赢利方式——“二次交换”。
构成新闻价值的具体要素: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冲突性和人情味。
最早提出“党性原则”的人是列宁。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毛泽东提出的。
媒体融合的方式:1.媒介在形式或内容上借鉴其它媒介;2.传统媒介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内容;3.跨媒介资源整合;4.新的复合式媒介的出现;5.媒介组织结构的融合。
受众的特点:广泛性、分散性和混杂性、匿名性和隐蔽性、易变性。
新闻机构的运营方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受众的权利:知情权、表达权、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存在。
名词解释:二次交换:是新闻产业特殊的赢利方式。
在第一次交换中,新闻媒介低于成本价将新闻商品卖给受众,收回一定的成本,但主要目的是获得受众的注意力资源;第二次交换中,新闻媒介将获得的受众注意力资源以高价卖给广告商,获得巨额利润。
新闻敏感:是一种迅速发现新闻和善于选择事实的本领。
其主要内涵是:1政治敏感:即政治洞察力。
2对受众需求、社会热点的判断能力。
3对现象和本质、一般和典型的敏锐判别能力。
4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见微知著的能力。
媒介:是传播过程当中传受双方的中介物,是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或传媒机构。
广义的媒介指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中使用的符号,狭义指大众传媒。
社会责任论: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社会责任论主张有限制的新闻自由、承认政府对新闻业干预和控制的一种新闻观念,它的基础仍然是传统新闻自由理论。
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的矛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
新闻法规:一种立法形式,是对新闻的宏观控制。
即新闻的选择必须将危害国家或者人民的利益的新闻卡下,不许公开传播。
受众:是新闻媒介信息的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其中最主要的,是指四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和使用互联网的网民。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者。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包含的能引起社会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素质的级数越高,新闻价值越大。
新闻价值的具体要素有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冲突性、人情味。
简答题:新闻与信息的区别?答:1.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活动是获取新情况、交流新信息的社会传播活动。
2.而信息是一种接受者未知的、能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东西,所以必定包含新的情况、新的内容、新的知识。
3.新闻本质上是信息,但并不代表新闻等同于信息,信息的概念范围要比新闻大得多。
新闻只是信息当中的一个子类别,它代表的是在大众媒介上传播的、时效性较强的、对公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一类信息。
新闻事业最终形成的标志?答:①有了专业化的传播机构,专门化的从业人员,传播新闻成了一种固定的职业;②形成了具有新闻需求的受众群,也就是有了广阔的新闻市场;③非手工操作的传播工具;④规模较大的持续不断的新闻传播活动;⑤实现了传播方式由“点——点”到“点——面”的转变。
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答:1.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
2.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性:党性原则决定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成败与优劣,从而也影响党的宣传工作的成败与优劣。
3.基本内涵与要求:1、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就是要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就是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3、在组织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就是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有哪些决定性影响?答: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受众对媒介的影响有:受众决定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受众决定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受众决定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体系:1、最高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新闻事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无条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3、新闻事业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
4、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
5、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全民所有。
6、新闻事业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论述题:新闻失实的表现及其原因,如何避免?答:1.新闻失实时有发生,有的时候还很严重,极大地损害了媒体的威信,影响了媒体传播的社会效果。
报喜不报忧的现象仍很普遍,片面失实、宏观性失实大量存在。
新闻失实主要有五种表现:无中生有、要件失实、添油加醋、以偏概全和因果不符。
2.而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是:(1)新闻真实性观念不强;(2)新闻工作者素质不高,工作作风不严谨;(3)媒体把关环节不完善;(4)某些领导好大喜功,媒体不能进行客观全面报道。
3.措施:(1)强化新闻真实性观念;(2)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第一,制定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
第二,推广行业内互相监督。
第三,新闻从业者的自律。
(3)完善媒体把关环节;(4)优化社会风气,倡导公众监督,形成尊重媒体进行客观报道的社会风气。
谈谈你对当代媒介融合的看法。
答:1.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媒介融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网络电视等等。
广义指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2.媒介融合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媒体融合的方式有1.媒介在形式或内容上借鉴其它媒介,如《南方都市报》中“主页”一名字源自互联网;2.传统媒介利用新媒介平台传播内容,如今大多数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在互联网上安了“家”;3.跨媒介资源整合,如SMG的成立,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4.新的复合式媒介的出现,如IPTV,将各种媒介功能集于一身;5.媒介组织结构的融合,从媒体内部入手,重组媒介组织结构。
近年来报纸的现状和基本走向?现状:高投入、低产出,人均利润很低。
同质化竞争突出。
报纸的经营方式和赢利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目前几乎清一色的办法是依赖广告而发行巨亏。
这种单一经营模式存在巨大风险。
一旦广告市场波动,广告收入减少,报纸几乎没有别的经济支撑。
基本走向:报纸的类型多样化:版面增多:扩充专版——体育、生活、娱乐、金融、广告等,但新闻报道仍是其支柱。
就新闻报道而言,从总体上看有以下变化:1、解释性报道强化。
这是报纸抵御电视冲击的有效手段。
2、地方新闻比例上升。
这是中小新闻媒体在巨型媒体挤压下能赢得生存的唯一手段。
3、软新闻比例上升,硬新闻比例下降。
4、趋于个性化和层次化。
报纸为什么还没有消亡?答:1.报纸具有便于阅读、传播深度信息、具有文献价值等优点。
广播能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的传播;电视是视听结合的传播工具;网络传播更是快捷。
总之各个传播媒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特征。
报纸的特征也是不可替代的。
2.如今新闻媒介发展的大趋势是媒介融合,报纸也呈现着媒介融合的趋势。
例如报纸与网络的融合,形成了网络新闻,更能发挥网络的互动性和扩大了报纸原有内容的传播范围。
3.虽然报纸与其它媒介融合了,但充当才学者、生产者或新闻者(例如记者、编辑等)的还是来自于纸质报纸的队伍,包括网络报纸的内容都来自于纸质报纸,故纸质报纸的支柱并没有减少。
4.报纸具有权威的特性,其大多是党报、机关报,具有一定的财力支持,不轻易消亡。
本文档为学生根据书本自编,如有答案错误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