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物理:浅谈高中物理情景教学精编版高中物理论文浅谈高中物理情景教学3摘要: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情景创设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追求分数对于掌握知识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教材变成了获取好分数的手段。
知识本身对于学生并没有吸引力,而凡是未经过紧张的脑力活动而获得的东西,以及没有和兴趣结合起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可见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
实践证明,精心设计的情境教学,能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收到可喜的教学效果。
下面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我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粗浅地谈一下如何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一、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对象创设情境高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数学为工具,概念,定理逻辑等物理思想为主干。
教学情景创设要体现物理学科的特色,紧扣物理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
(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直观,容易和学生沟通交流等特点。
能够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提问,制造认知冲突,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
例如:在《单摆》这节课中讲到影响单摆的周期大小的因数时,可以先用一个质量小一些的小球做实验,测定摆动周期。
然后不改变其他条件,换用质量大的小球做实验,并提问同学们,哪种情况下摆动的快。
我记得当时不少学生都想当然的认为质量大的小球摆的快。
接下来我改变小球的释放高度,问同学们高一点和低一点释放哪种情况下,摆动的周期更大。
结果大多数同学又认为高一点时通过平衡位置速度大,所以周期大。
同样通过实验演示发现其实是一样的。
强烈的反差,激烈的思维冲突,很容易让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也解决了所谓的教学疑点。
(2)通过习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复习课的情景创设。
复习课的特点是内容多,容量大,强度高。
我们没有宽松的时间来创设情境,故此我认为直接以物理题目的形式创设情景也让学生体会思维过程,也在课改过程中走了中间路线,退可守,攻可进。
例如:例2、如图所示,当交流电源的电压(有效值)U=220V、频率f=50Hz时,三只灯A、B、C的亮度相同(L无直流电阻)。
(1)将交流电源的频率变为f=100Hz,则()(2)将电源改为U=220V的直流电源,则()A.A灯比原来亮 B.B灯比原来亮C.C灯和原来一样亮 D.C灯比原来亮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在交流电频率变高时,各灯的亮度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变化?2.3.改为直流电源后,各灯的亮度如何变化?与交流电源时对比,有什么不同?4.请同学们总结影响他们的因数,并说明其“通电”本质。
高中是个特殊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正从懵懂走向成熟,但也是充满叛逆与反抗。
学生喜欢亲和,讨厌强压;喜欢开明,讨厌死板;喜欢活跃,讨厌僵化......高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高中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思维明显地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抽象思维得到很快发展。
教学情景创设也要符合这一时期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教书教久了,容易产生疲劳综合症。
而且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和学生的代沟也在变大。
从刚开始教学的激情澎湃,慢慢的转变为从容淡定。
但是过于淡定,就成了,单调,乏味,枯燥。
因此,时不时的参加一些学生活动,保持活力,也是挺有必要的。
例如:我们物理组的江老师,年龄也蛮大了,快50岁了,但是他对于实验热情,这么多年来不但没有消退,反而更加执着。
书本上的实验就不说了,还经常自己发明创造。
老实验,新做法,让我汗颜。
还有周老师,都50出头了,上课总是那么幽默风趣。
偶尔还来几句时下流行的语句,很得学生的喜爱。
每每听课,都很有感触。
二、三、创设情境要生动,形象,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一些知识点和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
因此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容易理解吸收。
特别是高一的学生,还停留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形象性的教学情境能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给学生最直接的感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既能使原来单一性的知识变的丰富多彩,又能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高中物理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既逻辑思维能力,是有较高要求的。
许多物理变化过程是多因素的,需要学生抽象的假设一些中间物理状态或抽象出物理情境,然后才能进行分析,能出结论。
但是抽象思维能力可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建立在形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上。
所以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例如:在《静摩擦力》一节中,有关于静摩擦力的大小(包括最大值)和方向的问题,是一个比较棘手是问题。
如果不给予学生足够的形象体验,是很容易陷入迷惘的。
我在上这堂课的时候,就是让学生不断的通过实践体验,然后分析讲解。
以下是我上课的一些片段,以供参考。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1)请问什么是摩擦力呢?同学们可以自己搓一搓手,体会到了没有?那么谁能告诉我产生摩擦力需要什么条件?………(2)请同学们将这个铁块水平的放在木板上,用弹簧秤先用1N的力沿着水平方向拉。
(师)问:拉动了没啊?(生)答:没拉动啊。
(师)问:现在慢慢加大水平拉力,看看会怎样?(生)答:哦,到9N的时候拉动了。
(师)问:这说明什么呢?谁能解释下。
………(3)(师)问:现在我们用更大的力,比如10N或12N的力拉,我们通过传感器来看看滑动摩擦力的变化?(生)答:没有变化。
(师)问:好,大家想想哪些因素会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变化,自己设计下实验来验证。
………就不长篇累牍了,总之,再形象的说明都不如让学生自己体验来的具体生动,这才是我想要的效果。
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
所以,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学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习物理知识的价值。
我们上课所举出来的问题,都是学生平常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但没注意到的问题。
例如:我们在太阳光下吹出的小气泡,为什么会是五颜六色的?隔着墙,为什么我们还能听到别人的讲话声,但却不能看到对方。
黑板为什么是黑色的,而粉笔却是白色的?………第二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并在这个基础上利用和挖掘。
比如:在讲解电场这个物理概念的时候,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重力场概念,将电场与重力场进行类比教学,帮助同学们理解体会。
四、五、创设情境要有“魅力”在课堂上,我们创设情境,实际上是为了引出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单纯的提出问题,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那如何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答案就是要有“魅力”。
同学们都喜欢有魅力的老师,同样也喜欢有“魅力”的情境。
那如何才能有魅力呢?我想一定要了解高中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切不可自我陶醉,而学生却云里雾里。
这里的方式方法很多,我列举几个。
例如:讲故事法,趣味性小故事总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能够灵活变换方式。
比如让学生置身于该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情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景之中,充当主人公去探索思考,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问题情景与学生心理情景的共鸣和最佳融合。
例如:创设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教师不但要善于释疑,还要善于设疑。
教师通过创设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中,我常用的方法是制造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冲突情境。
比如:不少学生总觉得只有运动的物体之间才会产生动摩擦力,而静摩擦力是发生在静止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它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总是对物体做负功等等。
这些错误的观点,由于时间久了,就变得根深蒂固,危害极大。
现在我们恰好利用这一点,狠狠打击,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感性认识,纠正原有的错误观念和观点,培养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
例如: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的教学设备,如实物投影仪、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充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它们具有很强的变现力和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感染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的概念、原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化无形于有形,化抽象为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课件”,熟练操作运用这些电教设备,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视听”情景。
比如:显示小颗粒的布朗运动;利用力传感器和计算机辅助课件显示静摩擦力和压力的动态变化过程;描绘磁场线和电场线的分布等等。
其他方式还有利用“游戏”创设情景,利用实践活动创设情景,利用开放式问题创设情景等等。
总之方式方法很多,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正是发挥我们创造力的时候。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和启迪,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目标。
本人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1)李吉林文集(卷一) 《情景教学实验与研究》 2007年版(2)《中学物理》期刊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