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出行与安全摘要:运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介绍了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的特点、功能和结构 .阐述了交通运输系统 (多种运输方式的合成 ,即综合运输 )规划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结合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探讨了交通运输系统协调的内涵、提高综合运输能力的方法和有关组织管理上的协调问题 .最后对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对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交通,发展,关系1.谈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认识,如何避免这样情况?中国式马路”从去年起就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而这个事件如何根治,不少城市感到颇为头疼。
对于“中国式过马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是国人规则意识集体薄弱的问题。
交通规则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规则,它关系了人们的生命安全,行人和车辆都必须遵纪守法。
可是事实与美好的想法总是相距甚远,现实生活中行人和司机总是互相抱怨。
行人责怪司机横冲直撞,司机抱怨行人不守交通规则。
于是人们纷纷感慨“不守规矩走遍天下,守规矩寸步难行”,可是这样的想法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情感,久而久之认为不守规矩情有可原。
错误的思想是需要改变的,对待严肃的问题人们需要牢记的是“不守规矩,难成方圆”,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薄弱应该敲响我们思想的警钟。
认真思考和反思“中国式过马路”,我们必须承认其凸显了国人焦虑心态和利己心态的严重。
忙碌的生活节奏让我们失去了会等待的心,我们总是用快节奏对待生活中所有的事情。
对于过马路,大多数人想的是:“凑足了一批人就走,等红绿灯多浪费时间!”人们也往往避免不了对有利于自己的事情视而不见,即使有规则在规范我们的行为,可是面对利益我们可以做到忽视规则。
人们在“中国式过马路”时想的是:“有这么多人一起过马路,车辆都不敢行驶,不过白不过!”“中国式过马路”在我们的身边也时常发生,不少同学为了赶前校门的13路公交,凑足一撮人就走了,没有谁会绕一大圈去前面的路口去等红绿灯。
如此看来我们谁也不是旁观者,文明过马路需要从自身做起,需要坚持和较真。
2.针对城市交通拥堵的现象,谈谈如何治理?【原因】其一,公众交通及配套资源供应不足,而且质量差。
公共交通运力不足导致人们寻求死人交通工具的运来弥补,在舒适性上也是如此。
另外,公共停车位的不足直接导致停车占用路面。
其二,大宗运力不足,滋生散乱现象。
国内大交通的概念并未真正成型,水陆空、公路铁路等资源的交叉配比和相互协调并未得到有效地开展,各交通并行部门仅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有进行良好的统一规划。
其三,城市化建设,导致人口聚居的社会性分割。
商业圈和商业房地产的发展导致居住人口的城市向聚集型发展。
其四,社会宣传和教育的根本不对路,扭曲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竞争观念。
从消费观念看,私家车成为大家的消费必需品。
其五,法制管理指标不治本,灵活性高、刚性不够。
我们的交通法制化建设,只注重眼前的问题制约,没有任何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而且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惜动摇法制的根本,从灵活执行的弹性角度来屈就问题的解决方案。
【措施】缓堵保畅,总体来说应该是政府的责任,把治堵成本全部让百姓承担,而政府却只管出台政策、发号施令,断然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理解。
城市治堵不能只“盯”百姓,而要敢于主动担起责任,敢于拿自己开刀。
治理拥堵事关百姓出行安全,事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一是通过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紧急增加公交、地铁等公众交通工具运力。
在增加公众交通预见运力的同时,确保市民享受公众交通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损耗的减少,同时,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行质量和交通工具的舒适程度,让市民能够减少不满足感。
二是增加关键交通节点的通行成本。
在城市重要拥堵的交通节点都可以通过采取对私家车和企业用车收费的措施提高通行门槛,而且门槛一定要足够高。
收取的这部分费用要用之于民,全部返还于公众交通资源的建设。
三是通过免税等方式进行财政鼓励。
鼓励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购买或租赁公共交通工具为员工提供福利。
通过企业自有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企业员工私家交通工具的使用频次。
3.浅谈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的关系?城市对外交通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城市对外交通和设施的布局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走向、城市布局形态、城市干道走向、城市环境以及城市的景观.因此,城市对外交通对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对外交通对城市的布局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运输设施的位置影响到城市的其他组成部分(如工业、仓库等)用地的布局;二是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干道的走向;三是对外交通的布局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走向.城市内部交通与城市道路系统关系犹如人体血液的流动与循环系统,循环系统联系着人体各器官,而道路系统则联系着城市各功能用地,同样对城市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发展其本质就是土地利用关系的演变和拓展.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的独占性和关联性,决定了作为空间主要联系方式之一的交通运输联系存在的普遍性,即城市活动必然要产生交通,正是交通系统的存在支撑和影响着城市的土地利用及其相关的活动.可以说,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存在特点及方式决定了城市土地利用,即城市发展与交通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土地利用和交通设施供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土地利用和交通设施形成的闭环系统中,土地利用常是出行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交通出行量发生变化后,又将通过一系列作用对城市土地利用产生影响.由于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的共生机制,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互动作用.城市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可达性的影响—城市区位.可达性界定的范围可大可小,可达性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地理区位的优劣;二是指向性的影响—城市布局.指向性,即交通引导.不同的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也不相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布局形态.快速私人交通使城市有分散发展的倾向,而公共交通与慢速交通时辰是布局紧凑;三是增值性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在增值性的影响中最显著的是轨道交通.由于轨道交通建设建设运营陈本直接附着在沿线的土地上,从而使土地价值提升.以上海为例,地铁一号线1995年5月通车前后,给沿线房地产的价格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从1994年起,上海地铁沿线房地产造成有力的竞争优势,房地产价格远超过了其他地区的同类价格.城市交通在城市发展的历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论是在宏观上,如对城市职能/城市区位/城市结构形态等的影响,还是在中微观方面皆是如此,如土地价值、土地使用性质等.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交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一方面城市的发展需要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范围的扩大.卫星城镇的发展以及在中心城市发展到城镇群/城市发展到其高级城市带过程中,城市交通在城市地域结构变化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心城市对周围辐射作用得到强化,维持中心区域的活力,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都得益于城市交通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同样促进了城市交通的发展,带来了更加先进的交通工具.4如何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目标,我国亦将其作为重大战略加以实施。
1992年李鹏总理率团出席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庄严承诺中国将认真履行会议所通过的文件,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中均强调: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
同时,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重大举措,制定了《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第一期)》。
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关联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改善人类居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居民的居住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
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的努力才能有效地实现,作为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通建设对这一目标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引导作用,对区域社会经济空间形态发展的引导;支持作用,提供区域空间的基本支撑框架;保障作用,对于地震等灾害的救援来说,交通网络是最基本的生命线。
对于交通领域来说,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促进人类居住区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其手段主要有:将土地利用与交通运输规划相结合;确立减少交通需求的发展模式;发展公共交通;改善交通管理;鼓励非机动运输方式等。
道路交通的环境污染主要分为交通噪声、大气污染、交通振动三个主要方面。
道路交通噪声是由通过道路的汽车群发生、并传播到道路沿线的随机噪声,其特点是大小不规则,且变动幅度大。
降低道路交通噪声的主要措施有改善车辆结构、改善行驶状态、控制交通量等,其具体内容参见图1。
汽车是大气污染的移动发生源,由汽车排放的污染物质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氢化合物、铅化物、颗粒物质等。
为减少汽车的排放污染,最重要的控制发生源,首先可以采取较少汽车排出的污染物质数量(例如采用无铅汽油);第二可以以强化排出气体管理规章为中心,促进汽车结构的改善;第三利用交通控制系统保持交通流的畅通,通过交通规则改善行驶状态;第四,促使私人汽车交通转向公共交通系统,以及促进货运方式的合理化等交通总量控制手段;第五是改善道路结构,确保环境设施带、绿化等缓冲区域等。
所谓交通振动,是指道路上行驶车辆的冲击力作用在路基上,通过地基传递致使沿线地基和建筑物产生的振动。
路面越不平整、车辆重量越大、车速越高、载货车辆越多,产生的振动越大,此外,地基越软弱路端振动级越高。
为减少交通振动,大致可以通过振动源、传播路径及受振动部等方面的措施来防治。
作为道路振动改良措施,往往采用路面平整度改善、路面、路基以及地基改良,和指定交通规则、设置环境保护带、防护沟、防护壁等。
5.如何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产生道路交通的环境污染主要分为交通噪声、大气污染、交通振动三个主要方面。
道路交通噪声是由通过道路的汽车群发生、并传播到道路沿线的随机噪声,其特点是大小不规则,且变动幅度大。
降低道路交通噪声的主要措施有改善车辆结构、改善行驶状态、控制交通量等,其具体内容参见图1。
汽车是大气污染的移动发生源,由汽车排放的污染物质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氢化合物、铅化物、颗粒物质等。
为减少汽车的排放污染,最重要的控制发生源,首先可以采取较少汽车排出的污染物质数量(例如采用无铅汽油);第二可以以强化排出气体管理规章为中心,促进汽车结构的改善;第三利用交通控制系统保持交通流的畅通,通过交通规则改善行驶状态;第四,促使私人汽车交通转向公共交通系统,以及促进货运方式的合理化等交通总量控制手段;第五是改善道路结构,确保环境设施带、绿化等缓冲区域等。
所谓交通振动,是指道路上行驶车辆的冲击力作用在路基上,通过地基传递致使沿线地基和建筑物产生的振动。
路面越不平整、车辆重量越大、车速越高、载货车辆越多,产生的振动越大,此外,地基越软弱路端振动级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