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中国古代教育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它往往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个环节实现。
第一节中国古代教育政策1.我国在夏商周时代已经出现了学校和学校教育。
2.商周时期的教育突出表现为“学在官府”,学校和教育为官府所垄断,不仅地点设在官府,而且教师也就是官员,教育对象仅局限于奴隶主贵族子弟。
3.秦朝作为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封建大一统国家,在政治上采纳商鞅、韩非等法家的治国之道,并实施专制统治。
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通行的文字,即“书同文”。
秦朝还“颁挟书令”,禁止民间私藏诗书和诸子的著作;“禁私学”,禁止民间办学。
4.汉代在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政策,表现在教育上就是:重视学校教育,大力发展官学,兴太学,设五经博士,以儒学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注重儒家倡导的礼乐之教,以“明人伦”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选派名师大儒为官学的老师。
5.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设立了国子学、太小,但有名无实,官学、私学时办时停。
6.唐太宗未即位时就开设了文学馆;即位后又在“揠武修文”的治国方针下,积极推行崇儒学的文教政策。
7.北宋范仲淹、王安石等改革派认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内容空洞无物、流于形式主义,主张在变法政治的同时改革教育。
主张德才并重,以“经世应物”为原则,培养有政治才干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并且提倡凡“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知识都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内容。
8.明朝确立了“治天下以人为本,人才以教导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
第二节古代的学习教育体制一、官学所谓“官学”,就是古代由各级官府兴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1.西周学习均为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设在王都或诸侯国的都城,而乡学则属于地方学校。
国学依据程度的深浅,又有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乡学根据其规模的不同,被冠以庠、序、校、孰不同的名称。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术。
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件创办了一所规模很大的官立学校,叫“稷下学宫”。
2.汉代学校中规模最大、社会影响最大的是中央官学——太学。
汉代首次设立太学,也是中国教育史第一次出现以传授知识、研究学术为职能的高等教育机构。
太学的学生叫博士弟子或太学生,学习内容主要是儒家五经。
考试方法有“口试、策试和设科射策”等。
还出现了专科学院——鸿都门学。
3.隋朝起,国子监开始成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它本身又是最高学府。
唐朝的国子监统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数学、律学、算学等六学,其中前三学都是学习儒学。
四门学招收部分贫民子弟、国子监设祭酒为最高教育长官,设司业两名负责帮助祭酒掌管儒学训导的政令。
4.北宋时曾经先后三次兴学。
王安石变法时期,还在太学创立了“三舍法”,就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部分,外舍学生品德学业兼优者可以升至内舍,内舍优异者升至上舍,上舍中的优秀人才经推荐可以免乡试,省试而直接补官。
5.元代的中央官学有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和国子学。
6.明清的中央官学只有国子监一种形式,学生叫作监生。
监生有四种来源:一是由地方各级学校推荐学生,二是官员或功臣子弟,三是举人会试落榜者,四是缴纳钱财获得监生身份者。
明代国子学主要学习“四书”和“五经”。
7.中国古代官学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各级各类封建统治人才,多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他在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上都体现了强烈的等级性和阶级性。
汉以后历代封建朝廷都比较注重发展官学,使官学具备了中央官学好地方官学两级体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学校制度,在培养人才、繁荣学术、弘扬文化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私学1.孔子是早期卓越的私学创办者。
私学的兴起结束了“学在官府”的垄断,使教育扩大到民间。
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的教师。
2.宋元明三代时期的私学有蒙学和经馆两类。
蒙学又称乡校、小学、冬学和村塾等,是一种针对蒙童的基础教育,包括有钱人家的家塾和宗族设立的义学等,主要教授识字和基本知识,所用教材包括基础知识读本。
经馆是是供年长的、具备了一定知识的学生研究学问和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
3.清代的私学称作学塾,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有钱人家聘请教师来家里教育自己的子弟,称为教馆或坐馆;二是老师在自己家里设馆收徒,称为家塾或私塾;三是由地方乡绅聘请老师,在某个公共场所教育当地贫困子弟,称为义学或义孰。
教学内容主要有识字、习字、读四书、五经和作诗文。
4.私学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民间办学形式,是对官学的一种有效补充。
他一方面使许多不为当朝统治者接受的思想、学术得以保存、流传,另一方面也为贫民子弟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三、书院书院本是藏书之处,唐代集贤殿书院就是宫廷图书馆。
民间学者也将自己的藏书和读书场所称为书院。
书院逐渐发展成以藏书为基础、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的机构,成为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
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太室山麓的嵩阳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等。
1.两宋有四大书院之说: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如果笼统地看,可将白鹿洞、岳麓、石鼓、应天府、嵩阳和茅山视作宋代的六大书院。
2.元太宗八年设立了太极书院,这是元代的第一所书院。
3.明朝初期由于官方大力提倡官学和科举,文士也热衷于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因此在将近百年的时间内书院不兴。
成化之后,逐渐兴盛起来,此时的书院大体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近乎官学,围绕科举展开考课式教学;另一种便是王守仁、湛若水等提倡的讲会型书院,更注重于学术自由,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讲会,师生间展开问难、论辩。
其中以无锡的东林书院最为著名。
4.从教学内容、教育方式上看,清代书院大致有四类:“性理学派”学者主持的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如东林书院、紫阳书院等。
由经学大师主持的以博习经史辞章为主的学院,如钟山书院、学海堂等,清代著名的古文学派“桐城派”多由钟山书院弟子组成。
5.1901年,清廷下诏,将各省省城的书院改设为大学堂,格府厅及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设立蒙养学堂。
这标志着伴随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书院制度,在经历了近千年的兴衰后,随着封建制度和封建教育制度的瓦解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6.书院教育一般采取问难论辩式的启发型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修、自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读书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思辨能力。
7.我国古代第一个系统、完整的书院学规是南宋朱熹制定的《白鹿洞规》,他确立了以“五教”为书院教育的基本方针,以为学、修身、处事、接物为要目。
第三节古代教育家及教育思想一、孔子1.孔子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目的上孔子将教育与政治生活及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提出要培养“君子”。
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所讲授的教材主要经他整理后的“诗书礼易春秋”,即后来所谓的六经。
2.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启发、点拨式教学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3.在学习方法上,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要求学生发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掌握知识的方法上,提出“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注重学生课下复习的作用;在学习态度上,要求学生具备“学而不厌”的上进心,保持“不耻下问”的谦虚品德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墨子1.墨子学说的核心的“兼爱”,倡导人们的博爱之心,希望以此“爱利万民”实现社会和谐。
在于培养“兼士”。
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那就是“厚乎其德,辨乎言谈,博乎道术”。
2.墨子主张道德教育应通过言传身教、人格感化的方式来实现。
3.墨子主张教育既要符合“国家百姓之利”,又要符合“百姓人民耳目之实”,因此以“兼爱”为教的同时,还要加强文史知识的传授、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实用技巧的传习。
在教学内容上,他除了诗书教育之外,还传授生产劳动、军事活动的知识与技能。
三、朱熹1.朱熹明确地将人一生所接受的教育分为了小学、大学两个阶段,认为十五岁前为“小学阶段”,学习重点应在“事”,也就是学习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基本知识和孝悌忠信等基本人伦修养,培养“圣贤坯模”,然后再学习“四书”和诗书礼乐。
2.而“大学”阶段则应在此基础上学习“理”,通过格物致知,认识宇宙万物之道,达到知天理的境界。
3.朱熹主张学习应“循序而渐渐,熟读而深思”,特别强调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的作用。
4.提出教师的作用是“指引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发现问题。
主张趣味教学。
四、王守仁1.王守仁日出“致良知之外,无学矣”,也就是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致良知”、“明人伦”。
2.王守仁还特别注意蒙童教育,对当时禁锢儿童的教育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他主张儿童教育应符合儿童的心智特点。
3.将儿童的日常教育分成了五种形式:考德、背书、习礼、复诵书、诗歌,具体制定了儿童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
第四节古代的科举取仕制度一、科举制度的兴起科举是由中央政府或皇帝亲自考试以录取人才、委以官职的取士制度。
1.隋炀帝大业元年开设进士科,文人不论门第、家世,也无须官员举荐,均可应试,这是我国古代科举取士的开端。
2.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就是每年定期举行的分科考试,而制科属于皇帝临时下昭举行的特科。
3.参加常科的主要是两类文士:生徒和乡贡。
生徒就是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生,修业期满后通过考核,挑选其中成绩优秀者,送到礼部参加科考;乡贡是自学或在私塾中学习的学生,他们需要向所在州府递交申请,叫作“求解”或“取解”,得到批准并通过地方上的考核后,方能被贡送至中央应举。
4.唐代常科科目众多,常科中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其中参加人数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
进士的第一名叫进士及第,又称状元;第二名叫进士出身;第三名叫同进士出身。
5.制科是朝廷临时需要某方面的人才时,由皇帝不定期下昭举行的考试。
6.科技是在中国封建制度鼎盛时期出现的新的用人制度、教育考试制度,他原则上向一切学有所成的士人开放,有公开的、固定的,以个人才智为核心的标准要求,不仅在政治上动摇了豪门士族的特权地位,给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供了走上政治舞台的机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提高了广大文士的学习积极性,是学校教育有目标和规范可依,推动了当时封建教育的振兴。
二、科技制度的发展1.宋代考试采取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解试在各州府举行,考试一般在定在秋天,考生考试通过被贡举参加省试。
省试在礼部举行,考试通过即成为进士。
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