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大学考研心理学笔记整理

西南大学考研心理学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心理学导论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个案研究法11是以个人或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小组为研究对象,搜集和整理有关各方面的完整的客观情况及资料,包括历史背景、测验材料、调查访问结果、评定、谈话等,从而找出被研究对象的心理特性、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原因及过程的研究方法。

3、观察法16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书面调查16是指以书面提问的形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

5、心理过程10在心理学上,通常把认知、情绪和意志视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①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②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总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

或兴奋或沉醉,或愉悦或沮丧,还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产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称为情绪过程。

③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

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个人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心智活动。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

7、情绪过程当人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总以某种态度来对待它们,内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体验。

如喜怒哀乐、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这些心理现象的历程。

8、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9、心理特征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10、行为与内隐行为是一个包含动作、活动、应答、反应、运动、过程、操作等含义很广的术语。

指有机体的任何可测量的反应,可分为两类:可观测的行为和内隐行为。

内隐行为:其实就是心理活动。

如知觉、注意、思想、观念、想象、欲望、意愿等。

11、霍桑效应是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12、社会助长作用10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霍东阁,从而使个体的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助长作用仅仅是他人在场或参与便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而不是由于人们间有意识竞争或接受他人帮助的结果。

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本性13、感应性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14、感受性动物不仅对有直接生物学意义的外界影响产生反应,而且还能对原先是中性的但具有信号意义的外界影响产生反应,是一种比感应性更为高级的反应能力。

15、本能行为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的行为16、面容失认症对熟悉的面容丧失了意识。

患者各方面都正常,只是不能识别熟悉的面容,包括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的面容,甚至不能识别镜中的自己。

17、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是一套信息处理的装置,这些装置是由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其目的是处理我们祖先在狩猎等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适应问题。

是一套综合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思想。

18、适应器(巴斯提出)遗传的、能稳定地发展起来的特性;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在进化过程中,它们比群体中存在的其他设计特征更加有助于有机体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

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19、神经系统是由巨量神经细胞形成的神经组织与结构的总称,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20、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主体部分,包括脑和脊髓,其主要功能是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与控制人的全部行为。

21、周围神经系统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22、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3、内分泌系统机体内对行为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一个系统,由全身不同部位的多种内分泌腺体和组织细胞组成。

24、遗传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

第四章:心理的环境基础25、环境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26、心理环境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27、社会环境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的概念,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

广义上是包括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狭义仅指人类生活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劳动组织、学习条件和其他集体性社团等。

28、物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诸因素外,还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因素。

29、情境在一定场合下能被个体感知到的那一部分环境30、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31、噪声一种非周期性的、无组织的、不定型的听觉刺激32、社会密度一个给定的空间里所拥有的人数,可以按每平米的人数来计算。

33、拥挤归因误差当人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拥挤感少一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就感到特别拥挤。

34、文化狭义指观念邢台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广义是指人类社会的全部遗产,囊括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35、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36、拷贝世界是指由电视、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所构成的精神世界。

37、普罗透斯效应当个体被赋予不同的角色特点时,会表现得与这些特点相一致。

38、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的方向上改变他人的观念和行为的过程。

39、从众12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和观念,和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成员发现自己的意见和行为与群体不一致时,会产生紧张感,促使他与群体倾向一致。

40、服从指个体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而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41、角色(社会角色)指期望于个人的、训练个人的并鼓励他在一定社会情境中去完成某种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任何行为模式。

42、社会促进也成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43、社会懈怠指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视为一个总体所产生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44、去个性化个体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融入群体情境的现象。

个体在群体意识的影响下,失去或削弱自我导向的功能和责任感,个性状态相对丧失。

45、舆论即公论或公众意见,是指人们在共同关心的有争议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

其对象是人们关心或有争议的社会事件、人物的言论和行为等。

46、社会排斥由于被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所排斥或拒绝,一个人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

第五章:毕生心理发展47、毕生发展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发育、成熟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全程的与年龄有关的变化过程。

48、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环境刺激,不同遗传基因的个体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其做出反应。

49、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行为特征会招致人们对其的不同反应。

50、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选择和创造他们所喜欢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作用于个体。

51、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的发展水平进行观测与研究,并加以比较的一种研究设计。

52、纵向研究对某一个特定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其年龄的增长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从而取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研究设计。

53、断代-序列研究是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结合,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既可以获得多个时间断面上多个群组的静态资料,也可以分别获得多个年龄组的纵向发展资料。

54、依恋婴儿依附于养育者(大多是母亲)的一种社会情绪性联系。

55、图式个体的一种认知结构,是个体灌注经验的心里模具,如儿童头脑里关于猫、狗、数等的概念。

56、同化是个体直接把外界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中,而图式发生数量上的变化,并没有质的变化。

57、顺应个体通过改变原有图式的结构或建立新图式以接受新信息的过程。

58、最近发展区儿童世纪认知发展水平到他可能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前者指儿童现有的身心发展程度,后者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该儿童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9、他律道德出现在5-8岁,这一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服从权威就是对的,他们对行为对错的判断只看重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也称道德现实主义60、自律道德9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判断对错,除了看行为后果外,还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也称道德相对主义。

自律道德出现在形式运算阶段。

61、前习俗水平(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4-10岁,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由外在要求判断道德价值;两阶段:1惩罚定向、2寻求快乐定向62、习俗水平10-13岁,主要满足社会期望,以他人期待和维持传统秩序来判断道德价值;两阶段:3好孩子定向、4权威定向63、后习俗水平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以自觉守约、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两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6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64、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自我整合和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与连续性的能力。

是对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我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第六章:意识状态65、意识人类的觉知状态,包括对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

66、意识流意识是个人有选择的、动态的、连续不断的整体,其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67、焦点意识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的意识,如棋手在集中注意下棋时对棋局的意识,即为焦点意识。

个人处于焦点意识水平时,需要投入较多的心里资源。

68、下意识未被注意的或不在焦点意识中的物体或事件仍会对我们觉知。

69、前意识头脑中许多当前不在意识中的记忆和思维,在必要时可以进入意识中,这时这些记忆便成为意识中清晰地组成部分,对这些记忆的意识成为前意识。

70、潜意识个体无法感知、不能意识到的意识。

被转为潜意识的思想和冲动虽不能进入意识,但它们会以直接或间接或伪装的方式(如梦、口误等)影响个体。

第七章:动机71、动机2011、16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里倾向或动力。

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意识不到的。

3种作用:激发行为、行为定向和维持行为。

72、定势未被意识到的动机73、需要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