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悟历史,领悟人生

感悟历史,领悟人生

感悟历史,领悟人生——中学历史探究性教学的实践在中学各学科中,历史学科是内容最丰富、生动、包含众多学科知识的学科,它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投身社会将起重大意义。

如何通过有效的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课题。

在历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与现代化。

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育中“不应该再存‘塑造’的观点,而应持‘发展’的观念,并依此逐渐地开放学习活动,视学生的历史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教育、一种教养活动,而更应是一种社会体验、一种文化创造方式。

”①我在教学中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了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尝试,促成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社会,感悟历史,体验人生。

我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着手推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培养兴趣即激发学习的动机,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认识兴趣(求知欲)。

学习自觉性是学习动机中的主导因素,而认识兴趣则是它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认识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和获得文化知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倾向。

它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随着中学生的知识范围与活动领域不断扩大以及心理的成熟,他们的求知欲也不断增强,并开始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密切关注,激发参与的热情这是进行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有了探究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学会关注社会、学会分析、理解、概括问题,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知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适当拓宽教材,把抽象的历史事实生动地再现于学生面前,从而缩短历史现象的时空距离,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更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工具来达到好的效果。

历史虽然不可重复,但历史活动是人的活动,可以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来想象前人的活动,开展情景教学。

通过质疑、启发、讨论、设置历史情境、观看历史影视剧、阅读历史题材小说、参观历史场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好奇心和内在激情,寻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通过社会新闻热点与历史教学的内容相联系,挑起学生的好奇,满怀兴趣的、热情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在9.11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我中断了原来的教学进度,给学生展示了几份报纸关于该事件的报道和图片,当时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发表了许多的看法:有的认为太可怕了,有的说怎么会使用这种方式,谁干的?有中国人在里面吗?对美国是一个教训等等。

我提出了一些问题:与暴力的方式解决矛盾是否可取?什么原因使恐怖分子把美国作为目标?美国自己需要不需要反省自己?让学生对全班的议论观点逐一进行讨论分析。

有学生从美国建立以来的对外政策的变化得出这是其长期对侵略的结果。

有的从殖民地人民受到侵略这一角度出发,认为应给美国一个教训,甚至有学生设计进攻美国的计划,也有的批评这种方法伤害了无辜人民的生命。

通过对这一新闻事件的探究,学生既回顾了已学习的课本知识,理解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又增强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

达成了“知”、“行”、“情感”的统一。

二、营造开放的课堂,即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宽舒的氛围。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宽舒的氛围是开展探究教学的条件。

在不平等的氛围中,孩子怎敢去探讨什么人类发展的历史?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一切设置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我们要用自己独特的、开放的和创新的现代历史观念,引导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感悟、探究历史,培养他们的优良个性、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的民主就在于打破教师的权威性,即在教学中,不认为教师的看法全都是正确的。

我重视学生这一课程资源,我发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提供一些我没有见过的资料;有时候还提出一些从不同于我的见解。

我在教学中努力控制自我中心的意识,和学生共同探究,把学生视为平等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不同的观点,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优良个性。

历史包罗万象,充满好奇的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大力倡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们积极质疑。

学生的问题有的很幼稚,有的离题了,有的比老师分析的透彻,也有是故意捣乱的,情况多种多样。

我从不简单的禁止和否定,而是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在2001届,我在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节时,一个学生说:“共产党真的那么伟大吗?”我笑着说:“是啊,它伟大吗? 你提出的问题正是我想和大家探讨的问题。

要评价共产党伟大与否,我们先要怎么做,是不是先要了解一下这政党的历史?你知道它的发展过程吗?现在每个同学都说说知道的有关共产党那些知识。

”我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学习教材的内容。

一次在上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章时,我在介绍战争的经过时,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学生冒出一句:“什么啊,当时的坦克的速度算啥?笨。

”全班刹那间都看着我。

我走下讲台走到他面前,我笑着说:“关同学,我对战争史中的具体武器情况不太熟悉,你了解的可能多过老师,愿不愿意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他楞了一会儿,慢慢地站了起来,然后开始介绍一战期间的有关武器的内容。

果然,他确实了解的很多,讲得有声有色。

他讲述完后我带头给他鼓掌。

课后我了解到原来他很喜欢军事武器的知识,阅读了不少的书籍。

那节课之后,我有意识的多次表扬他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精神。

后来他成了学习历史最积极的学生,高二分班时他选修了历史。

我在教学实践中以平等、民主的心态处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形形色色的提问。

使学生的自尊得到尊重,增加了自信心,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键环节。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传授结论性的知识,剥夺了学生“发现”的权利。

常常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

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中打破单一的课堂授课制。

一方面教师依据自身的认知结构,对基础教学内容进行遴选,可将重点识记、非重大史实或早已形成定论的知识章节归为常规授课的内容。

授课课堂指常规的既突出教师讲解又注重发挥学生主体的教学,注重启发与诱导。

另一方面进行探究学习,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它强调以学生为主,通过历史材料、史学论文及专题研究动态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设计解决的方案、得出结论。

进行教学实践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有辩论会、访问、社会调查等。

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一)讨论教学中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可组织限时性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成3-4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给予学生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会后引导学生总结得失,提出新问题,推动学生新的思考。

在没有统一答案的开放环境中,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就是个性和自信心发展的过程。

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如美国内战的作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

也可以对重大事件、有争议的内容进行专题讨论或辩论。

如我在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中法战争》一课,采用辩论的形式,分小组进行。

我提出假设问题:“假如你是战争的指挥者,在镇南关大捷后是‘战’还是‘和’?结果会是怎样?”因为可以自己参与,学生积极地去看书、找资料、提出观点、找证据。

由于这是一个假想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又不能脱离历史条件胡乱作答,学生的思路非常活跃。

二00一届二班的同学分成四组辩论,给出了十几种解释。

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李鸿章的求和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理由是中国的国力不可能与法国相抗衡,即使短时间内取胜,最后还是会被打败的。

求和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虽然不完全正确但这想法很大胆。

通过辩论使学生对历史有新的感悟,认识事物不能脱离其所在的历史背景。

之后的学习中学生特别注意把事件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

(二)访问对一些时间离现在不是太久远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访问经历过的“历史老人”。

曾经有一届学生在我讲完文革史后,用非常怀疑的口吻问:“老师你说的都是真的吗?那时的人怎么这么笨?可以不参加的啊!”这个学生的神情使我明白培养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历史的重要。

此后我在上《中国近代现代史》“文革”这一章,我改变上课的方式,在上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访问,我设计了几个小问题:1.中国60、70年代年青人最崇拜谁?2.那时年轻人最时髦的饰物是什么?最流行的歌曲是什么?3.你父母是红卫兵吗?他们参加过什么活动?4.看过父母旧时的照片吗?5.你对这些有什么感想?如果你生活在哪个时代你会怎样?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访问自己的父母及其他长辈,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也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他们产生探究的冲动,学生在父辈的亲身经历中引起共鸣、生发体验。

这样的感悟远比老师在课堂滔滔不绝地讲述更深刻。

此后我在课堂上概括文革的原因和教训时,学生再也不会觉得难以理解。

我带的二00二届的学生课后以多种形式来总结,有的以自己家保存的文革时期红宝书、徽章等做文物展,有的写了《个人与时代》谈自己对文革学习的感想,还有学生从刘少奇的经历谈法制建设的重要。

学生的观点五花八门,思维非常活跃。

经过这次访问后,对集体和学校的关心程度提高。

(三)社会调查通过设计问卷进行社会调查,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学会调查研究的学习方法,树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意识,培育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有些既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同时又是时事的热点问题:中日关系问题、中美关系问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等,这些问题就成为很好的探究学习的内容。

我在教学中巧妙的将它们转为新的问题,创造新的情景,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从收集的资料做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的变化,学会获得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通过对事件的探究,学生学会自己对历史进行思考、评判、反思;学会客观的分析事物,从历史中吸取经验进而能正确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明了自己在社会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又培养他们树立唯物史观,提升思维理论水平,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在活动中学生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我在组织和指导实践活动时还注重遵循以下原则:1)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思维的实际;2)方法的科学性;3)注重思想性和开放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