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徐汇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晨兴理荒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园田居》)2、孤村落日残霞,________________,一点飞鸿影下。
(《天净沙·秋》)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里暮云平。
(《观猎》)5、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二)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第6—7题(4分)水仙子·咏江南元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6、曲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者选取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烟水”、“芰荷”等景象来抒发情感。
B.作者对秀丽的风光和宜人的景色加以描写来展现江南水乡美好的秋光。
C.本曲写景远近交错,极富层次感,描绘出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江南美景。
D.“看沙鸥舞再三”一句景物描写动静结合,体现了作者闲适自得的感受。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获取最新试题资料,请关注“给力语文”公众号。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8、本文选自《板桥家书》,是______________朝文学家郑燮写给弟弟的一封家信。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老吏史很辛苦,苏东坡很高兴不觉得疲倦。
B.老吏史觉得苏东坡很辛苦,东坡很畅快不觉得疲倦。
C.老吏史很辛苦,东坡很畅快不觉得疲倦。
D.老吏史觉得苏东坡很辛苦,苏东坡很高兴不觉得疲倦。
10、作者反对“以过目成诵为能”的读书态度,认为读书要做到以下两点:(4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11—14题(12分)王荆公介甫,退居金陵。
一日,幅巾杖履,独游山寺。
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
公坐其下,人莫之顾。
有一客□问公曰:“亦知书否?”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
”众人惶恐,惭俯而去。
11、解释下列加点词。
(4分)(1)退居.金陵()(2)惭俯而去.()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分)公坐其下,人莫之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一个词填入文中方框内。
(2分)有一客(徐怒)问公曰:“亦知书否?”14、这篇文章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类人。
(3分)二、现代文(41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9分)(1)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读书时,遇到好词佳句随手摘抄,心有所感顺便写下,()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2)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
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
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
(1)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
(2)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获取最新试题资料,请关注“给力语文”公众号。
(3)钱钟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
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
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4)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
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获取最新试题资料,请关注“给力语文”公众号。
(5)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
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
(6)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7)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
(有删改)15、第(1)段括号内应填入的正确选项是()(2分)A.因为……所以 B.虽然……但是C.即使……也 D.既……又16、根据上下文内容,将下面两句话分别填入文中(1)、(2)处。
(4分)A.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
B.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
(1)处________________ (2)处________________17、文章(2)(3)两段已经写了顾颉刚和钱钟书的事例,为何还要写第(4)段的内容呢?简要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19、以下一段内容放在文章第________段和第________段之间更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
只记笔记却不温习,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5题(22分)守护者【丹麦】福劳德·奥尔森①(1)两天前我随一个政府代表团从丹麦来到阿富汗,与当地官员就允许遣返非法移民丹麦的阿富汗人的问题进行会谈。
阿富汗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长年处于战火之中,成千上万的阿富汗人逃离家乡寻找避难所。
(2)我此程的最后一站是个墓地——多年前,丹麦一个著名探险者埋葬于此,因此去他的墓地献花也列入了此次匆匆的行程中。
tǎn()诚地讲,我有一些疑虑:在阿富汗经历了无情的动荡浩劫后,那个丹麦人的墓地是否依然在那里。
(3)司机哈米德锁上装甲车,朝着斑驳的墓地木门走了过去。
灰色的墓地围墙高达3米,门锁着。
他敲了几下,用普什图语②喊着什么。
这是一月周五的下午:天空湛蓝,寒风刺骨。
我特意绕道而来。
获取最新试题资料,请关注“给力语文”公众号。
(4)左边那扇木门开了一条缝,一个12岁左右的阿富汗男孩和哈米德聊了几句后,允许我们进去,随后用生锈的铰链从里面把门反锁。
在紧闭的围墙之内是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墓地。
干枯冻僵的小草从一层薄雪中挣扎出来,覆盖在地面和零碎的鹅卵石上。
几棵低矮的树和这个地方其他树木一样,将光秃秃的灰色枝丫懒散地伸向天空。
零星分散的墓地和各块墓碑却保持得很好。
向右望去有一个小小的石头小屋,有一扇暗色的反光窗户,房顶是一片斜放着的铁皮。
两只昂首挺胸的小鸡走过来,伸长脖子来看看门口到底发生了什么。
(5)男孩声音温和,但语气很坚定,双手插在口袋里。
他装作没有受冻,但是他上身穿着薄薄的破烂不堪的黑色夹克,下身的蓝色运动裤被塞进一双绿色橡胶靴子中,这靴子似乎没法帮他抵御阿富汗的冬天。
(6)他看着我的眼睛,称自己是这个墓地的守护者。
他想知道我们此番为何而来,哈米德翻译说。
(7)我告诉了男孩丹麦探险家的故事,并且非常仔细地念出他的名字。
突然,一个叮叮当当的金属声从小屋黑色的窗户后面传来。
又一个穿着橡胶靴子的男孩走了出来,不到9岁的样子。
他右手拿着一个蓝红绿相间条纹的风筝,眼中满是疑虑。
获取最新试题资料,请关注“给力语文”公众号。
(8)这个守护者马上直接带我们去丹麦人的墓地,走了不到30步,就位于大门的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