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一、概念题
1.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2.文化堕距
答:“文化堕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

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3.主文化与亚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
相关试题:亚文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
答:(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的类别有: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

4.文化相对主义[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5.文化震惊[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

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

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但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

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得当的话则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征?
答:(1)文化的含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要,集体创造、共同享有、后天习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语言、符
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物质产品、行为方式等。

(2)文化的特征
①人为创造性
文化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将自身力量作用于自然,使之对象化的结果。

文化产品程度不一地留下了人为创造的痕迹。

②后天习得性
人们的劳动技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语言、符号的掌握等都不是人的头脑中天生固有的,也不是通过遗传方式从父辈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学习得到的。

文化与社会人处于一种共生关系中,人只有学习社会的文化,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社会人,才能立足于社会。

文化只有通过人的学习、传递,才能得以保存。

③共享性
文化是一定群体、阶级的社会成员共同接受、认可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品。

从文化的社会生成来看,它形成于社会互动过程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中,它才会出现。

从人们对文化的接受来看,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对夫妻二人组成的家庭,文化都是一定范围的人群共同享有的,它不同于个人的嗜好。

一般而言,文化在发源地形成以后,会以发源地为中心,向周围扩散,扩大文化共享的范围。

④象征性
文化的象征性表现在文化能够表达其自身本义以外的多重意义。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情景下,同一文化产品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意义,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人们约定俗成地赋予事物不同的文化意义。

⑤传递性
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它通过各种方式向周围辐射。

在时间维
度上,表现为代际传承,即子代通过社会化学习生活技能、谋生技巧、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将社会的文化内化于己。

文化的内容不能通过遗传方式来获得,只有以人为载体,通过人的基本社会化,才能一代接一代地向下传递。

文化的传递不是简单复制或全盘接受,人们往往将接受与改造联系在一起。

⑥变迁性
文化是一定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产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在中国,西汉时期以瘦为美,唐朝时期则以胖为美。

2.简述文化模式。

[中财2010年研]
答:(1)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2)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①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内容。

各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受到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有物质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地理条件、资源、人口的影响等。

另外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特点、意识形态、外来文化等等。

②普遍的文化模式,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是就其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语言,包括语言、文字、符号等;
b.科学,如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又如社会科学知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
c.习俗,如各种各样的礼仪、礼节等;
d.家庭与社会制度,如婚姻形式、继承制度、社会控制、教育制度等;
e.政府,如政体、司法、法律程序等。

3.亚文化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中财2011年研]
答:(1)亚文化的含义
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2)亚文化的主要类型
①民族亚文化
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例如,我国50多个民族在参加社会整体生活的同时,也都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

当然,民族亚文化与主文化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彼此交融的。

中华民族文化就是汉、满、蒙、回、维、藏等多种民族亚文化交融的结果。

②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各种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都有一些专门的训练,有专门的职业术语、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等,这样,不同职业就形成了不同的职业亚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反社会集团的行为规范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反社会集团的群体规范是越轨行为。

越轨亚文化反过来又
成为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根源,犯罪团伙成员的犯罪行为虽被主流文化视为违法,但在犯罪团伙内的亚文化中却是被肯定的,受到同伙的赞扬。

因此,越轨亚文化为犯罪行为提供了容易滋生的环境。

4.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是怎样的?[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影响、指导、规定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

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范本,告诉社会成员做事情的规矩、规则是什么。

有了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

而且,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文化集合着、解释着一个社会的全部价值观和规范体系。

文化还给一个社会提供了蓝图,人们做事情或多或少都在依据文化的蓝图。

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1)正式规范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的,违反了会受到惩罚。

正式规范主要包括:规章规则,是社会团体和组织中的基本行为规范,通常是正式的、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约束力最强的正式行为规范,不仅具有引导和制约社会行为的作用,而且对不良社会行为具有威慑作用。

(2)非正式规范
非正式规范主要有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

社会习俗是一种无形的规范系统,其引导性或约束力来自大众的压力;民风即民间的风尚或社会风尚,属于倡导型规范,即在社会中流行和倡导的行为模式;民德中还包含禁止型的规范,即对某些行为加以制止;乡规民约是在特定范围的群体或社会中,人们根据默契达成的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契约或规定。

此外,文化中的价值观是以理念的形式出现的文化要素,是指社会成员对人或事物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