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原料和制剂在体内及体外含量测定方法摘要阿司匹林(Aspirin,C9H804,180.16)又名:2-(乙酰氧基)苯甲酸或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历史悠久,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的解热阵痛药,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版—283)。
该文主要分析阿司匹林原料及以阿司匹林为主药的多种制剂在体内和体外的含量测定方法。
关键词阿司匹林含量测定方法正文1.阿司匹林原料药在体内含量测定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①色谱条件:填充剂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5um);色谱柱4.6mm×150mm;流动相甲醇-水-正丁醇-磷酸(300:200:10:0.05);检测波长237nm;柱温:室温。
②对照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加甲醇溶解并制成浓度分别为0.5mg/ml③样品处理:取血清样品0.1ml,置于1.5ml具塞离心管中,加入50ul高氯酸(30%),再加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及内标溶液适量,使浓度均为10ug/ml.涡旋振荡2min,于10000r/min离心5min。
④测定方法:取上清液20μl进样,用峰面积计算浓度C X。
⑥计算公式:C X=(C R×A X)/A R(C R为对照品溶液的浓度(ug/ml);A X和A R分别为样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中阿司匹林的峰面积)2.阿司匹林原料药在体外含量测定方法1)直接滴定法直接滴定法即将阿司匹林溶于中性乙醇、甲醇或丙酮中,以酚酞、酚红或酚硫酞为指示剂,用氢氧化钠滴定液直接滴定。
①阿司匹林含量测定的反应原理:②测定方法:取本品约0.4g,精密称定,加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剂显中性)20ml溶解后,加酚酞指示剂3滴,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滴定。
每1ml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8.02mg的C9H8O4。
③计算公式:NaOH滴定度T=0.1×180.16×(1/1)=18.02(mg/ml)F=M(实际)/M(规定)含量(%)=(V×T×F)/W×100%(V为滴定液体积(ml); T为氢氧化钠的滴定度,W为供试品称样量(g);F为滴定液浓度校正因子(F=滴定液实际浓度/滴定液规定浓度))2)水解后剩余量滴定法利用阿司匹林酯结构在碱性溶液中易于水解的特性,加入定量过量的氢氧化钠滴定液,加热使酯键水解后,再用硫酸滴定液回滴定剩余的氢氧化钠滴定液。
①反应原理:②测定方法:取本品 1.5g,精密称定,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5mol/L)50.0ml,混合,缓缓煮沸10min,放冷,加酚酞指示液,用硫酸滴定液(0.25mol/L)滴定,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
③计算公式:从上述反应式可知:阿司匹林与硫酸的摩尔比为1:1硫酸的T=0.25×(1/1)×180.16=45.04(mg/ml)含量(%)=﹝(V0-V)×F×T﹞/W×100%(V0为空白试验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V为样品测定时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W为阿司匹林样品的称取量(g);F为硫酸的浓度校正因数;T为硫酸溶液的滴定度)3.阿司匹林制剂药在体内含量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于小剂量阿司匹林制剂的体内研究。
①色谱条件:色谱柱 Inertsil C18(250mm ×4.6mm,5um);流动相甲醇一2.5%醋酸(45:55,v/v);柱温 35℃;流速 1.2 ml/min;检测波长 237nm。
②溶液的配制:水杨酸标准储备液:精密称取厄贝沙坦标准品10.00mg,置10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为100 g/ml的水杨酸标准储备液,并用甲醇稀释成不同浓度的系列溶液。
③标准曲线的建立:分别精密吸取适量水杨酸溶液,加入空白血浆,配制成浓度为0.3、0.5、l、2、4、6、8ug/ml的血浆样品,精密移取血浆样品0.5ml于10 ml离心管内,加入100ul磷酸,混匀。
加入2.5 ml乙醚,涡旋提取3min,4000r/min 离心10 min,取上清液2.0ml,37℃水浴中氮气流吹干。
残留物用100ul流动相溶解,取20ul 进样分析。
以样品峰面积(y)对血药浓度(c)作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Y=78038c-18518.r=0.9996。
③血浆样品的处理:精密移取血浆0.5ml于10 ml离心管内,加入100ul磷酸,混匀。
加入2.5 ml 乙醚,涡旋提取3min,4000r/min 离心10 min,取上清液2.0ml,37℃水浴中氮气流吹干。
残留物用100ul流动相溶解。
④测定方法:取20ul进样,将血浆样品的峰面积Y代入标准曲线方程,计算样品浓度C。
4.阿司匹林制剂药在体外含量测定方法1)两步滴定法因阿司匹林片剂中除存在其水解产物水杨酸及醋酸外,在制剂工艺中添加了抑制阿司匹林水解的稳定剂酒石酸或枸橼酸,因而采用此法。
两步滴定法系指测定过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中和制剂中的酸性水解产物和酸性稳定剂(同时中和阿司匹林的游离羧基),以消除其干扰;第二步水解与滴定,即水解后剩余量滴定法。
①阿司匹林片含量测定的原理:中和:水解与滴定:②测定方法:中和:取本品1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片粉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3g),置锥形瓶中,加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剂显中性)20ml,振摇使阿司匹林溶解,加酚酞指示液3滴,滴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ml)至溶液显粉红色。
此时中和了供试品中存在的游离酸,阿司匹林也同时成为钠盐。
水解与滴定:在中和后的供试品溶液中,精密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ml)40ml,置水浴上加热15分钟并时时振摇,迅速放冷至室温,用硫酸滴定液(0.05mol/ml)滴定,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
③计算公式:从上述反应式可知:阿司匹林与硫酸的摩尔比为2:1硫酸的T=0.05×(2/1)×180.16=18.02(mg/ml)标示量%=﹝(V0-V)×F×T×W(平均)﹞/(W×标示量)×100%(V0为空白试验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V为样品测定时消耗硫酸滴定液的体积(ml);F为硫酸滴定液的浓度校正因数;T为硫酸的滴定度(mg/ml);W为供试品片粉的取样量(g);W(平均)为供试品的平均片重(g);标示量为片剂的规格(mg/片))2)柱分配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采用柱色谱分离法消除阿司匹林胶囊和栓剂中辅料及降解产物的干扰。
以阿司匹林胶囊柱分配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为例:①色谱柱的制备:于玻璃柱(20cm×2.5cm)下端塞入少量玻璃棉,装入硅藻土3g和新制碳酸氢钠(1→12)2ml的混合填充剂。
②对照溶液的制备:取阿司匹林对照品约5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冰醋酸0.5ml,加三氯甲烷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混匀。
精密量取5ml,置100ml 量瓶中,用冰醋酸三氯甲烷(1→100)稀释至刻度,混匀。
制成每1ml中约50ug 的溶液。
③供试品的制备:取胶囊20粒,尽可能完全倾出内容物,精密称定,研细,混匀;取细粉适量(相当于阿司匹林5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盐酸甲醇溶液(1→50)1ml,加三氯甲烷稀释至刻度,混匀。
精密量取5ml,移至色谱柱填充剂上,用三氯甲烷5ml、25ml相继洗涤,弃去洗液,用冰醋酸三氯甲烷溶液(1→50)10ml洗涤后,再用冰醋酸三氯甲烷溶液(1→100)85ml洗脱,收集洗脱于100ml量瓶中,并用冰醋酸三氯甲烷溶液(1→100)稀释至刻度,混匀。
④测定法:用1cm吸收池,以三氯甲烷为空白,立即于最大吸收波长280nm 处测定对照溶液和供试溶液的吸光度。
⑤计算公式:阿司匹林(mg)=C R×(A X/A R)(C R为阿司匹林对照溶液浓度(ug/ml);A X和A R分别为供试溶液和对照溶液的吸光度)3)离子抑制-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典型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制剂大多采用离子抑制-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用外标法计算含量。
以阿司匹林栓的含量测定为例,方法如下:①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四氢呋喃-冰醋酸-水(20:5:5:7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6nm。
理论板数按阿司匹林峰计算不低于3000,阿司匹林峰与水杨酸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②测定方法:取本品5粒,精密称定,置小烧杯中,在40~50℃水浴上微温熔融,在不断搅拌下冷却至室温,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1g),置50ml量瓶中,加1%冰醋酸的甲醇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置冰浴中冷却1小时,取出,迅速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贮备液。
精密量取供试品贮备液5ml,置100ml量瓶中,用1%冰醋酸的甲醇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u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阿司匹林对照品,精密称定,加1%冰醋酸的甲醇溶液振摇使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0.1mg的溶液,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③计算公式:标示量%=﹝C R×(A X/A R) ×D×W(平均)﹞/(W×标示量)×100%(C R为对照品溶液浓度(mg/ml);A X和A R分别为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峰面积;D为稀释体积(ml,D=50×100/5=1000);W为栓剂熔融物取样量(g);W(平均)为栓剂平均粒重(g);标示量为栓剂规格(mg/支))4)可见分光光度法以阿司匹林肠溶片为例:①原理: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主要成分为乙酰水杨酸,分子中酯基在碱性溶液中可与羟胺反应生成羟肟酸;后者在酸性条件下与三氯化铁形成酒红色的羟肟酸铁,最大吸收波长为520nm,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光度呈线性关系,可测出阿司匹林药片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
②标准溶液系列和样品溶液的配制:分别取0.5g·L-1乙酰水杨酸标准溶液0.00mL(空白溶液),0.50mL,1.00mL,1.50mL,2.00mL和阿司匹林样品溶液1.00mL置于25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7%盐酸羟胺乙醇液1.00ml,2mol·L-1NaOH1.00ml,放置3分钟,再分别加入4mol·L-1HCl和10%FeCl3各1.00mL,加水至刻度,摇匀。
③标准曲线的绘制:标准溶液系列和样品溶液放置10分钟后,用空白溶液作对照,在520nm处测定吸光度。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坐标作图,绘制出标准曲线。
④样品的测定:通过测定样品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找出阿司匹林样品稀释溶液的浓度C(g/L),⑤计算公式:原阿司匹林样品溶液的浓度=C×25(C为阿司匹林样品稀释溶液的浓度(g/L);25为稀释倍数)5)差示分光光度法差示分光光度法是利用被测物在两种不同溶液中吸收光谱发生了特征性变化,而共存干扰物在该两种溶液中未引起光谱变化,测定两种溶液的吸收度差值(ΔA值),根据ΔA与被测物浓度C的线性关系进行定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