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
1 教学内容分析
1.1教学内容
本节课讲的是北师大版必修二第二章的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学习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以及过两点的斜率公式.
1.2教材所处地位及前后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高中解析几何内容的重点,涉及的直线倾斜角,斜率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概念。
这些概念的学习初步渗透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
本节内容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圆锥曲线方程、导数等知识做好了铺垫;为最终通过解决代数问题来解决几何问题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2.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有关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通过对斜率公式的推导,增强学生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通过练习增强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情趣,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强化学生参与意识与主体作用.
3学情分析
3.1认识结构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对数学概念及思维方法的认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表现在对知识的探究、联想、迁移能力上.在新课中,运用了生活中的实例,多媒体动画效果,引导学生思维的“上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3.2情感结构
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丰富,高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有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主动通过设疑、质疑、提示等启发示手段,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4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4.1教学重点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4.2教学难点
斜率概念的理解和过两点的直线斜率计算公式的推导。
5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的研究式学习方法,增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6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7 教学过程
7.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带领学生欣赏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猿
猱欲度愁攀援。
”并通过图片欣赏蜀道风光。
设计意图:通过耳熟能详的李白诗句,以及蜀道风光凸显蜀道的险峻,陡峭。
为顺利引出道路(直线)的倾斜程度埋下伏笔。
顺势引出本节内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
7.2 创设问题 引入新知
思考1平面内一条直线由哪些条件确定呢?
学生解答
老师追问:在数学中还有没有其他方式确定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顺利引出问题2作铺垫。
问题1 在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并探究这样的直线有多少条。
(1).经过定点A ,
(2)直线的向上方向与x 轴正方向成30°
(3)经过定点A 的直线,且直线的向上方向与x 轴正方向成30°。
学生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问题的比较得知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以及“一点一方向”确定一直线。
接下来出现刻画直线“方向”的量倾斜角也就顺理成章了。
7.3 新课讲解
7.3.1直线的倾斜角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l ,把x 轴(正方向)按逆时针方向绕着交点旋转到和直线l 重合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 的倾斜角。
常用字母α表示
规定:当直线和x 轴平行或重合时,倾斜角0α
=
注:概念中的“重合”是指第一次重合。
倾斜角的取值范围: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一条直线都有确定倾斜角。
倾斜角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
7.3.2直线的斜率
思考2:回忆一下,在初中,我们用什么量,去衡量坡面、屋顶、楼梯的陡峭程度? 学生解答
老师追问:坡度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转化得出“坡度即水平方向移动一个单位时铅直方向上升(下降)的数值 ”为引出直线斜率定义做准备。
(1) 过原点直线的斜率。
(2) 不过原点直线的斜率。
注:倾斜角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
思考3
(1) 当090α≤<时,斜率是非负的,直线的倾斜角变化时,斜率如何变化?
0180
α≤<
(2) 当0180α<<9时,斜率是负的,直线的倾斜角变化时,斜率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搞清斜率的取值范围及随倾斜角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思考4 结合下图,当α≠90时,计算tan α的值,并探究直线的斜率k 与倾斜角α的正切值tan α是否相等。
学生解答
注意0α=与钝角的情形的讲解,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情形,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设计意图:得出公式tan k αα=≠(90),即实现了倾斜角与斜率的沟通。
问题2
11122212(,),(,)()p x y p x y l x x l k ≠已知是直线上任意两个不同的点其中,则直线的斜率如何表示呢?
引导学生探究过两点的斜率公式,引发学生思考交换12,p p 的位置结论是否仍成立? 公式对0α=与钝角的情形是否仍成立?
设计意图: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得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做课堂的主人。
7.4课堂练习
例1,下图中直线的倾斜角表示正确的图形序号为:
学生解答
老师追问:(2)(3)错在何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倾斜角的概念,更加明确倾斜角的范围0180α≤<。
例2 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
(1)每一条直线都有唯一确定的倾斜角( )
(2)每一条直线都有斜率( )
(3)直线的倾斜角为α,则直线的斜率为 tan α( )
(4)直线的倾斜角越大,则直线的斜率越大( )
学生解答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倾斜角,斜率的概念,理清直线斜率随倾斜角变化的规律。
例3已知直线PQ 过点(2,3),(6,5)P Q ,求它的斜率.
变式:已知m 为任意实数,直线PQ 过点(-1,2),(,4)P Q m ,直线PQ 的斜率存在吗?如果存在,求出它的斜率(用含m 的式子表达)
设计意图:巩固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
进一步强化倾斜角为直角时斜率不存在这一知识点。
7.5课堂小结
(1)、直线倾斜角定义与取值范围.
(2)、直线斜率的定义.
(3)、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倾斜角变化时斜率的变化规律。
(4)、两个求直线斜率的公式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师生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7.6作业布置
(1)完成倾斜角为零度角及钝角时过两点的斜率公式的推导
(2)课本P64 习题4,5.
8教学反思
按照上述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学生的探究氛围浓厚,学习欲望高涨,教学效果良好,目标达成度高。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主要是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由李白的《蜀道难》作为新课引入,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环节提供了保障。
(2)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斜街自然合理,为了使本课的概念能够顺利落实到位,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力求做到过渡自然。
让学生感觉到概念的形成是一种必然,使得学生更加乐于去接受概念的教学。
能够始终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
(3)练习难度设置合理,能够做到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
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
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不足之处:本节课是概念课,信息量较大。
要防止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
在课件处理上,如果能够能够添加更多一点的动画效果,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更能节省一些时间,使整个课堂显得更加从容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