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摘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保证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人才成长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它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有利于我国高级人才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
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应培养大学生的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与差异性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分析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及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是能使劳动力在人才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
有的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北京市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进一步指出:就业能力不仅仅是学生在校的成绩,还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或叫生存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
以上观点尽管各有不同,但都指出了就业能力是和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大学生以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为基础,通过学习和实践锻炼出能够熟练地将自身专业技能有效运用到工作当中,且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项技能的能力集合体,从而保证大学生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进行职业选择和事业发展,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就业能
力主要包括学生的专业素质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实践能力,并从实践中加以创新超越从前的创新能力;抓住时机,能够充分运用一切可以得到的资源勇于创业的能力;彰显个性、永不言败的竞争能力和其他一些非智力的基础素质和人格魅力,如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
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最根本途径。
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这样大学生才有资本去面对任何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同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第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对我国现有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以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人才的能力和活力,这样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第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以直接促进我国高级人才的充分、合理利用,避免人才的浪费;第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有利于人才战略的实施和人才高地的构建;第五,如何将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的人才优势,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的人力保障,高等教育难推其责。
而要使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正常、快速的发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重要保障条件之一。
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安置好大学生就业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更有利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培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
就业观念滞后。
受精英教育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忽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往往是教学计划十年如一日;三是培养模式单一,忽视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往往是“大一统”的培养模式;四是应聘求职能力欠缺,往往连一些基本待人接物、面试能力都不具备;五是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虽然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但纵观近几年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一是注重应聘技能、技巧等基础性能力的培训,忽视对用人单位特定岗位所需的实际专业性能力的培养;二是注重高年级的毕业面试、就业指导、推荐工作,忽视对大学生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是注重就业政策、信息的公布,忽视对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四是注重校内就业指导师的指导,忽视与校外人才公司合作,进行就业指导市场化运作;五是对就业能力的概念认识不清,只理解为应聘的能力,而忽视了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分析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来说,基础能力是前提,只有具有一定的基础能力,就业才有可能性,专业能力是关键,只有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就业才有可行性,差异性能力是核心,只有具有差异性能力,大学生才能充分就业。
1.基础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通过就业形势分析会,专业就业情
况通报会,学生家长就业工作座谈会,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一是要主动积极就业,不能被动“等、靠、要”消极就业,二是要靠着岗位创新,不能靠岗位维持,教育学生放弃一找到工作意味着一劳永逸的念头,要树立找到工作仅是创新开始的职业意识,三是不仅能靠岗位就业,而且还能自主创业,创造新岗位,让更多的人就业。
其次,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仅有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缔造成功的事业,擅长与人交往十分重要。
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会限制事业机会和发展。
沟通的技巧包括善于倾诉、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如电话、电子邮件、会面等)、联络的时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交流中突出重点。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不自信羞于开口、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交流、个性强不合群等问题,通过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培训、课前五分钟演讲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使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而且还具有很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最后,应加强职前培训。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很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的人是一来就能用的“成品”人才,“半成品”人才都不太愿意要,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只能算是“毛坯”人才,缺乏行业知识、企业知识、职业规划、职业心态、求职技巧,缺乏应有的基础职业素质,难以适应职场要求。
通过与校外人才公司合作,成立大学生职业素质训练营,借用完全专业化的机构,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应聘技能培训、现场职业指导会等系列活动,帮助大学生
客观分析自己,获得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方法、避开择业误区。
并且,给毕业生请来内行的“就业指导师”,针对个人进行“一对一”指导,填补大学生学习和就业间的空白。
2.专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使之适应社会需求。
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制定上注意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高素质、强能力、会创新、能创业学生的培养计划,以市场为导向,使学生构建起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具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建立学生见习、实践实习基地,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指导师,增加与企业、社会的交往,通过暑期实践供需见面会,向企业推荐优秀大学生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培养特色人才,使之适应社会需求。
培养特色人才对地方院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根据全国同类院校的基本要求实行规范化教学,而且还要面向当地实际,主动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3.差异性能力的培养
首先,培养个性化人才。
高校要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就要确立相应的具有个性色彩的人才培养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形式、学时分配、学历层次等。
首先,是允许各专业为“偏
才”、“怪才”或某些方面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允许确有特长的学生自由选择专业。
其次,推行双学位制和主辅修制,增大学有余力的学生有主修一个专业的基础上辅修另一个专业。
第三,对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实行分级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培养。
第四,增大学生对学习课程的选择性,增加选修课的数量。
第五,在选修课中设计扩展型、考研辅导型、就业服务型等课程,使学生各取所需。
其次,开展各种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资源开发、新技术的发明、生产工具的革新,不仅要求人们具备更高的科技知识,而且要求人们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树立创新意识。
而部分高校仍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教育手段,离开了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学生就不会独立思考。
为此,引导在校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参加全国广告大赛、鞋样设计大赛等活动,组织院系进行设计创新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最后,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
现在大多父母为了能使孩子上大学、出国或有一份理想的工作,煞费苦心地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这种过分包办的做法使学生丧失了许多敢闯敢试意识形成的大好时机。
另外,学校也忽视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为此,一是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程,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二是邀请校友创业成功者谈创业经历,激励大学生敢于创业;三是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等活动;四是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五是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活动的服务平台。
总的说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是最核心的力量。
所以我国高校应认真借鉴其他国家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经验,在教学改革、转变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竞争意识,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转变错误的就业观念,树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新就业观念,并且尽可能地提供认真、细致的就业指导,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薛晓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
[2]韩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王玉辉,王恒根.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