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樊doc(同名38167)

在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樊doc(同名38167)

在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樊doc(同名38167)在县域经济工作—农业产业化会议上的讲话樊自斌(2009年4月29日)同志们: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县域经济工作-农业产业化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暨农业产业化分会精神,安排部署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工作。

上面农业局、果业局、张洪镇、西头村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

下面,我就抓好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和产业化工作讲几点意见:一、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增强进一步做好产业化工作的信心。

2008年是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很不平凡的一年。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成功抵御了各种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通过产业化经营,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粮、果、畜、烟四大主导产业,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势头。

初步形成了张洪、太村、郑家、丈八寺、职田等9个乡镇为重点的苹果主导产业,以底庙为重点的烤烟主导产业,以南部塬区为主的畜牧业,以及围绕旅游、剪纸、农家乐建设为主的“一村一品”区域块状经济格局。

2008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4.5亿元,增长26.4%;粮食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总产10.9万吨;县财政列支200多万元对新栽苹果苗木实行半价补贴,全年新栽苹果5.3万亩,果园总面积发展到50万亩,基本实现农民人均2亩果,苹果总产42万吨,产值达7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2800元;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收购烟叶5万担;新增劳务2.3万人,在外务工人员累计达到6.4万人;畜牧产业成绩明显,奶牛存栏1500头,奶山羊6.9万只,生猪15万头,建成养殖小区14个,养殖大村15个,养殖示范户70户;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断提升,通达果汁、蓝海果业、深圳乐仙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运营。

同时包装推出了底庙大葱、清塬土鸡蛋、马栏土豆、老玉米等农特产品,打造了农民增收新亮点,全县“一村一品”示范村达到13个。

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90元,增长了31.4%,创下了历史新高。

二是农村和农业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

大力实施农机具补贴,全年补贴66万元,果园机械等新型农机具得到有力推广,农业机械综合水平不断提升。

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新增基本农田3362亩,建成24个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2.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公路建设继续加快,新建通村公路140公里,基本实现了全县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目标。

改造农村电网11个村109公里,绿化通村道路70公里,建设绿色家园村10个,复垦土地3362亩。

扶贫搬迁工作成效显著,县财政列支1155万元,建设扶贫重点村21个,完成1261户5295人的土窑洞居住群众搬迁工程,多数扶贫开发重点村和土窑洞搬迁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全县新建沼气池2000口、吊炕1200铺、安装太阳能1600台、改厕、改灶、改圈1200户,建成村“两委会”办公室15个、卫生室43间、文化室29个、便民超市100个,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是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加快,农村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中小学贫困寄宿生得到补助生活费。

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全面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紧实施。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正规化建设进展顺利,农村三级卫生网渐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6.7%,为94万人报销医疗费1782万元。

全县人均低于400元的农村群众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发放保障金_______元,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是试点示范工作成绩显著,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按照“规划先行、基础突破、典型引导、示范带动”的思路,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结合实际,探索总结,形成了示范性强、带动大的八种建设模式,即以太村镇畔子村为代表的旧村改造模式,以丈八寺镇苏村为代表的整体搬迁模式,以赤道乡上官庄村为代表的依托集镇模式,以原底乡西头村为代表的田园风光模式,以城关镇西关村为代表的农村社区模式,以土桥镇胡同同村为代表的新村与产业同步模式,以湫坡头镇看花宫村、土桥镇侯家村为代表的文化生态村模式,以郑家镇王家村、清塬乡班村为代表的中心村建设模式。

为全市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探索了新路子,创造了丰富经验。

2008年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全县完成了17个新建村、15个重点示范村、43个改造村和52个巩固提高村建设任务。

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新农村118个(其中示范新村7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3%,改造旧村130个。

全县2008年新农村建设考核名列省市前茅。

回顾近年来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我们坚持把政策理论和旬邑县情相结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

其中最主要的是“五个注意”。

一是注意突出重点。

始终坚持“抓思想认识、抓产业开发、抓基础设施、抓民生工程、抓教育培训、抓发展机遇、抓典型示范、抓组织领导”,涵盖了方方面面,突出了核心关键,保证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面有效推进。

二是注意加强领导。

县委、县政府定期研究解决“三农”问题,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乡村深入所包抓的示范村调查研究,指导工作,督促落实。

乡镇部门结合各自职能特点,细化目标,强化措施,全县上下掀起了狠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热潮。

三是注意完善机制。

创新了新农村建设机制,坚持一月一考核、一季一讲评、半年一通报、一年一观摩、年度一验收考核;推行了“四制”措施,坚持三包责任制、通报讲评制、督查督办制、动态激励制,促进了工作任务落实。

总结推广了扶贫开发中的项目整合、资金捆绑机制,尽可能地实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一村一品示范村、扶贫开发重点村和互助资金试点村一体化建设,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我县被确定为全市“县为单位,整合资金,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试点县。

四是注意加大投入。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中省投资,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广泛动员社会投入,有效缓解了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近三年县财政用于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达2000万元。

五是注意提高素质。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乡村干部培训,大量选用乡镇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积极推行县乡机关干部驻村工作,广泛开展农村政策宣传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有效提高了乡村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意识与本领。

我们要认真汲取和不断发扬这些经验,把农业和农村工作不断推向更高水平。

二、把握发展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正确把握形势,是推动发展的基础,是增强信心的前提。

着眼国际国内经济大局,当前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形势,基本可用三句话来概括:问题依旧不少,挑战异常严峻,前景仍然美好。

第一句话:问题依旧不少。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一些根本性、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农业产业化链条不长,龙头企业不大,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业生产仍以家庭经营为主,市场应对能力差。

二是“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优势还不突出。

除苹果外,畜牧业仍是一条短腿,以果带畜、以畜促果的产业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三是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力不强,农民教育培训任务还十分繁重。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五是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层次徘徊的实际,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带动不足。

六是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社会共建新农村活动不够自觉持久。

正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深刻指出的那样,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因此按照县委十五届六次全会要求,利用五年左右时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赶上全省水平,十年赶上全国水平,将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第二句话:挑战异常严峻。

最主要的是当前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对全县农民增收带来严重影响。

其一是农产品特别是果品价格下跌、销售不畅情况比较明显。

我县农民手中的残次果严重积压,平均价格不及上年十分之一。

其二是农民劳务输出困难,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的冲击,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

其三是工业经济实力不强。

除煤炭企业外,拉动经济增长的工业企业较少。

工业经济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带动能力不强。

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仍没有见底迹象,甚至还有可能加剧。

此外,去冬今春出现的五十七年少遇的干旱少雨气候,也对今年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严重不利影响。

所以,今年很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是我县“三农”工作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年。

第三句话:前景仍然美好。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面临严峻挑战,但推进“三农”工作的整体基础和长远趋势仍然看好,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仍然有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

具体有“十个有利于”:第一,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三农”工作,有利于强化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6年锁定“三农”问题,中央召开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农村工作,省上及时出台了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实施意见》和《农民增收规划纲要》,市上认真研究制定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三农”工作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行政氛围不断优化。

可以说,“三农”工作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时代。

第二,产业转移的宏观趋势持续进行,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壮大县域经济。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日益蔓延加深,但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西咸一体化形势下的西安中心区产业向城外转移的历史进程仍在继续,为我们招大商、引大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三,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有利于加速农业和农村发展。

扩大内需政策有六大重点,第一个就是农村基础建设和农村民生工程,其他重点也与农业和农村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中央扩大内需实现调控政策的出台,省、市将加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力度,为我们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四,农村改革全面深化,有利于激发农村经济活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农村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尤其是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鼓励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同质同价、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建设等政策,必将深入持久地激发调动社会各界尤其是农民群众投资农业、建设农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第五,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实施,有利于增强农业和农村建设的资金保障。

2008年全县仅争取省市财政的农业补贴资金就在2亿元以上,加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教育、卫生、文化、劳动、民政等部门的农村建设投入,全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投入至少在3亿元以上。

2009年由于扩大内需缘故,各项支农投入必将继续大幅增加,有力保证农村各项建设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