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最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一、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1、主题:全诗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以重章叠句营造特别的氛围,直抒胸臆,抒发了服劳役者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2、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设问的修醉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3、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4、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采用了反问、隐喻、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婉转而有情致。

5、在艺术上,这首诗有哪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二、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1、内容及主题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如眼前。

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

2、简述心理描写的运用及作用。

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影儿的埋怨:“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内心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相思之切跃然纸上。

3、赏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运用借代手法,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悠悠我心”则直接抒情,表达因思念恋人而忧伤的心情。

这两句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利于委婉细腻感情的表达。

4、“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是女子的心理描写,是将深深的感情,转化为轻轻的埋怨。

纵然我不去找你,你为何就不来个音信?这几句通过女子内心情感的变化(由忧伤到埋怨),体现出女子因候人不至而心烦意乱、焦灼万分的心境,表达了女子相思之切。

3、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第三章点明地点,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4、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5、赏析“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作者心理的内心独白,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表现了分离的万分痛苦和迫切相见的心情。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古代送别诗大都情调低沉、忧伤。

该诗却一反悲伤的风格,充满昂扬豪迈的精神。

特别是颈联,写知心朋友同在四海之内,即使相隔天涯也如同近邻。

形象精炼,意气风发,成为千古名句。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所描写的画面。

广阔的三秦大地护卫着京城长安,遥望江上的五个渡口,烟波浩淼,气象万千。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辅”或“望”字。

(2分)“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4、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1)此句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寄予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意境开阔,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表现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襟。

2)蕴含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描绘“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现的画面。

水汽蒸腾笼罩整个云梦大泽,洞庭湖水波涛汹涌彷彿就要撼动岳阳城一般。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和“撼”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蒸”是“弥漫”之意,写出了水气蒸腾笼罩云梦泽的朦胧景象,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撼”是“摇动”之意,运用夸张,写出了波涛翻滚汹涌的气势,突出了洞庭湖的壮观。

3.赏析“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此句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想入仕而无人引荐。

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感到羞愧的心情。

4、分析“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表达技巧,并说说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化用了“临渊羡鱼”的典故,垂钓者喻指居官位者,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得到张丞相的举荐,入朝为官,报效朝廷的思想。

5、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写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

五、关雎《诗经.周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雎》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是一首叙事诗,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用了重章叠句的方式,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极富含蓄美、意境美、回环美、音乐美。

带给人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4、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采之、芼之、友之、乐之。

阅读练习一: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

这既为诗歌抒写爱情提供了一个清丽秀美的环境,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同时又表达了诗句隐含的喻义。

六、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一首抒情诗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抒发了主人公有所思而不得见的惆怅。

3、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4、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七、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悦”“空”。

①(表现手法)这两句以动显静,情景交融,写出了景中的情趣,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②)(修辞手法)这两句对仗工整,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中的情趣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③(炼字)“悦”,“使……高兴、喜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欢畅飞鸣的情态;“空",“使……空”,写出了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物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这句诗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陶醉之情。

3、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所展现的画面。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的禅房。

4、“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

由于周围音响沉寂,便使人感到钟磬余音袅袅不绝。

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以静写动,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写法,起到了绝妙的表达效果八、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所展示的画面。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画面)。

2、赏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横”是横卧之意,青山横卧外城北面,“横”字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是围绕之意,清澈的水围绕着东城,生动地描绘出白水的动态,动静结合,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赏析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天上的白云随风飘浮,就像即将远行的友人行踪难定,漂流他方;一轮夕阳缓缓下沉,似乎不忍落山,就像诗人对朋友依依难舍的心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