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胜于能力培训心得体会
首先很感谢公司给予我这个机会去培训学习,杨宗华大师深入浅出的课确实能让人开阔眼界、让人思考、让人成长,自己真的是受益良多。
大师之所以能成大师,是离不开自我修炼的,自我修炼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不同,结局将会不一样。
杨老师用了比较大部分的时间来给我们阐述我们喜欢逃避责任的根源:
一是实用主义
老师是从中国的信仰文化讲起,我们既可以求神(道教),也可以拜佛(佛教),可以穿着婚纱(基督教)拜堂,所以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哪个有用信哪个,这种实用主义导致的结果就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就立即去干,不利的事情就推掉。
这就说明了责任缺失,是人性使然。
二是对和错的问题
杨老师举得例子就是夫妻之间的争吵往往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总是喜欢证明自己是对的,因为是对的所以没有错,因为没有错所以没有责任。
其实有时候你用力证明自己是对了,你会失去更多的东西,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你就能体会对方的心情,互相谅解,不一定是双赢但起码不是双输。
在这个点上我想到一个找钉子的故事:两个人在交接一颗针时,不小心掉在地上,五个国家的人有五种不同的找法:德国人做事严谨,把掉针的地方分成很多方块格子,然后一个方格子一个方格子地去找,最后一定把针找到;法国人非常浪漫,他们凭借灵感,喝着香槟,吹着口哨,灵感一来,愉快地找到;美国人性格开放,不拘一格,他们找一个扫把一扫,再在扫拢的一小堆物中很快地找到;日本人讲求合作,两个人商量一起找,你从这边找,我从那边找,一下就找到;中国人则不同,首先不是如何去找针,而是想法推卸责任,是谁的责任。
交针的人说:“我交给你为什么没拿好。
”接针的人说:“我还没拿好你为什么就松手了。
”结果吵得一塌糊涂。
这就是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他永远都是对的。
大多时候我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意见和争执。
所以真正智慧的人,永远没有对错,但他有底线和原则。
三是什么是我的?
什么是我的,这是个抽象的问题。
杨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给出去的才是我的”,给予是承担责任就一种,给予的同时自己也在得到,我们在做善事的时候其实也在帮助自己成就自己的人格。
所以老师说人能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搭把手,不要吝啬,有时候这是在帮助自己。
我们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做分享也一样,分享给别人别人得到了见识,自己同时也获得成长,教别人使用东西的时候同时自己对此也更熟悉这个东西。
想要获得什么样的权利就要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承担责任就是一种给予,权利就是一
种索取,所以不要抱怨我们的权利太小,应该先检讨我们承担的责任还不够多。
我们要认识到与幸福和快乐相伴的永远是痛苦和问题,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想要当大哥就要承担起大哥的责任;想要在家庭中有话语权就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想要获得高薪好福利就要承担起相应的工作;想要获得客户的好评和持续的订单,那么我们就要承担起对每一个订单的责任等等。
最后杨老师总结:承担责任没有对错,只有选择!选择的不同,结局将会不同。
承担责任是一种选择,如果我们选择逃避责任找借口,那么我们永远看到的都是苦难和问题,如果我们选择承担责任,那么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机会和答案。
从自己业务员的角度,当我们遇到客户的投诉的时候,不要第一反应就把责任推开,要去找办法解决问题,最终问题一定可以解决。
我们要做的不是弱者——逃避责任,我们要做的是强者——承担责任。
各司其职,企业才会健康成长,所以今后我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不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多找方法对每份订单负责。
二、能帮助别人的搭把手。
陈思明
201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