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形象之我见文学院2010级6班罗鹏 201002140622【摘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甚至刘姥姥, 个个性格鲜明, 栩栩如生。
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倾注了作者的心血, 其中林黛玉命运的悲剧美最撼人心魄。
当我们一步步走进林黛玉的内心世界, 我们便能清楚地体察到她那颗滴血的心。
然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是丰满的,她那美丽的心灵、高洁的气质、纤细的感情、才情气质无一不表现出她的多方面性格特点。
【关键词】林黛玉人物形象《红楼梦》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塑造的美的典型之一,她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自尊自爱、多愁善感等等。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个人魅力心醉神迷。
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一、倾国倾城之貌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
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林黛玉刚进贾府, 作者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貌少女的形象,“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言谈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瘦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已经极尽能事刻画了一个美丽婀娜、超凡脱俗的少女形象。
黛玉初进荣国府, 凤姐见了黛玉后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能用“标致”二字来形容黛玉,足见黛玉天生丽质、美貌非常,不愧是仙子下凡。
这两处体现了林黛玉美貌非常,但最具表现力的还是宝黛初会的那一段。
黛玉给宝玉的第一印象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
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
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
这寥寥几笔, 把一个倾国倾城的人间仙子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多愁善感之情林黛玉的确美貌非常,同时她又是一个感情纤细而丰富的人,甚至于可以说是多愁善感了。
宝黛初会时,有这样一段描述说宝玉见林妹妹“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这两句话正展示了黛玉的与众不同之处:一是多愁,一是多病,反映在她的性格上便是多愁善感、任性执拗。
这一点同样可以从很多日常小事中体现出来。
在她住的潇湘馆的屋檐顶上有一窝燕子, 她这样嘱咐她的小丫环雪雁说:“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
”这一“放”一“倚”,可见她对这些燕子有多么关心。
她如此细心,是怕那些小燕子挨饿受冻,怕它们受到伤害,更怕小燕子得不到大燕子的喂养,而像她一样成了孤儿。
她担心的越多,就越能体现她内心丰富的情感。
试想,一个情感麻木的人,怎么会对这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物倾注如此多的情感呢?黛玉的多愁善感是无时无处不在的。
《红楼梦》中,有一段描写放风筝的情节,当时风俗是,剪断风筝就能放掉晦气, 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只有黛玉不肯将风筝撒手而去。
她说:“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
”她为什么“不忍”呢? 因为她自己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漂泊无助, 饱尝了孤独之苦, 她又怎能忍心让风筝遭受同她一样的命运呢? 由此可以看出黛玉将自己的凄苦之情寄于风筝,即使是这些极细微的事, 都可以触动她万般的情思与无尽的遐想, 足见她感情的细腻丰富了。
三、道韫咏絮之才林黛玉那超凡脱俗诗人般的气质也是与这丰富的情感分不开的,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感叹她的聪慧和才华。
原著第十八回,元春省亲,命众姐妹为大观园题诗作联,黛玉本想大展其才,技压群芳,但因为不能违谕多作,积极性受挫,是就胡写一首交了上去。
可是这首胡写的五言律诗, 得到的评价却是“与众不同, 非其他姐妹可比。
”这首诗是这样的:“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 公车过往频。
”胡编乱写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如果她沉心静气,发自内心写作,不知道又会写出什么样的佳句来呢。
这位潇湘妃子不仅会做诗,还很会评诗。
她对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香菱学诗, 十分迷醉于陆放翁的那两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黛玉却这样对香菱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样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这些话中所蕴含的那种傲气, 甚至可以说霸气是可见一斑的。
堂堂一位放翁居士, 黛玉对他的诗竟用“浅近”来形容, 真可谓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倘若她心中无墨, 又怎敢如此放肆呢。
因此黛玉的才气在这看似平常的两句话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黛玉欣赏的是那种朴素自然、淡而天成的诗,这同样也是她自己做诗的风格。
在众姐妹做菊花诗时, 她便以哀怨纤细、措辞雅丽技压群芳, 咏菊夺冠。
那句“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中所蕴含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凄凉的悲苦,又不知赚走读者多少眼泪? 这大概也是宝玉情寄黛玉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黛玉的才气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一种独有的情韵。
一提到林黛玉的诗才,她那首《葬花吟》想必为众人所熟知。
《葬花吟》中的字字句句都叫我们无法不为之动情,不随她一起悲伤咏叹!黛玉用自己的心去写诗, 情态自然, 扣人心弦, 这是她的诗所独具的特色, 别人是学不来的。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让我们百感交集, 把我们一下子就拉到了林妹妹的内心深处, 体会她那种孤苦无依的心境。
我们从她的诗中感受到的是人间的阴冷与潮湿。
她无法打破这一切, 于是便荷锄葬花, 发出了“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感叹, 写出了“随花飞到天尽头”的向往, 宣告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生。
《葬花吟》是林黛玉对当时那个社会的诘问和抗议,却又无一例外地淋漓尽致地展示着自己的过人才情。
不仅如此, 黛玉对琴、棋、书、画都造诣匪浅, 她的一曲琴词, 音词清切, 声音清脆, 让宝玉、妙玉二人听得如痴如醉, 暗自垂泪, 这其中所蕴含的才气便不言而喻了。
四、极度自卑之感林黛玉的自尊心是极强的,其实这正是其内心极度自卑的表现,她往往以极力维护其自尊来掩饰其自卑。
当然这和她的人生经历极其相关。
往往他人一句不小心的话,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在她眼里足以让她多了心去,从而激发起强烈的自尊心,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
《红楼梦》中薛姨妈让人送宫花一节,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黛玉的惊觉:“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 倘使林、贾二家没有门第差别,黛玉决不会从送花的先后顺序敏感到高低贵贱之分。
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小人看了他去”的自卫。
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
这是种偏执得令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
最受不得别人伤害的黛玉,却最肆无忌惮地伤害着别人。
然而这位贵族小姐却没有想到,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她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反而被下人耻笑了去,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底色的点睛之笔,活脱脱地写出了黛玉性格中的瑕疵。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
第二十二回写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
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
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候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
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
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在这里,林黛玉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
不过,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他比作戏子。
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与贾府门的第差异,以及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而她正是极力维护自尊来掩盖内心深处的自卑。
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
五、幽默诙谐之语《红楼梦》在刻画林黛玉这个形象时,不仅着力描写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哀伤悲凄的性格主色调,而且也注意表现了她这个青春女性的活泼机趣、天真情态的另一面,写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因而使读者更爱这位率真无邪的少女。
《红楼梦》中林黛玉有很多诙谐幽默的语言,读来让人捧腹大笑。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贾母命惜春作一幅大观园行乐图。
后来惜春便要向大观园诗社社长李纨“告一年的假”,不参加诗社活动,以便专门去作这幅画。
小说接下写道:李纨道:“我请你们大家商议,给他多少日子的假。
我给了他一个月,他嫌少,你们怎么说?”黛玉道:“论理一年也不多。
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工夫呢。
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 ”刚说到这里,众人知道他是取笑惜春,便都笑问说:“还要怎样?”黛玉也自已掌不住笑道:“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的功夫!”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
好一个“又要照着这样儿慢慢的画”!真真是匠心独运的幽默风趣的语言,也只有颦儿才能反应如此机敏,说话如此耐人寻味了!在同一回,当宝钗发挥其博学的才识给惜春开颜料单子时,最后加道“生姜二两,酱半斤”,黛玉忙道:“铁锅一口,锅铲一个。
”宝钗问道:“这作什么?”黛玉笑道:“你要生姜和酱这些作料,我替你要铁锅来,好炒颜色吃的。
”众人都笑起来。
细细品味黛玉这些话,联想到黛玉当时抢话的情境,不得不让人捧腹大笑,拍案叫绝!其实黛玉聪慧幽默之处还多了去了,比如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
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
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黛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
’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
’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
’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
黛玉的这种幽默诙谐与凤姐、刘姥姥等其他人是不同的,别有一番雅致。
六、结语综上所列的只是林黛玉这一丰满人物形象的皮毛,真要一一赘述黛玉的性格特点,恐怕三言两语是难以尽数的。
《红楼梦》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画廊,我们在这个画廊里见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人物有大有小,地位有卑有劣,然而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物,每个人物都貌似与他人相似,实则各有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