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项目概要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背景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规模开发,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复垦等各类建设资金,集中连片、分类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
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应坚持以水土流失严重、草原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为重点,兼顾农田防护林建设,在资金和项目安排向生态建设任务重的地区倾斜。
通过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区域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某某地处豫鄂陕三省交汇处,总面积3454 平方公里,是某某省第二区域大县。
辖 2 乡14 镇3 个街道办事处,299 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6 万。
2015 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81 亿元,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3 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5 亿元,增长13%;地方公共财政估算收入8.47 亿元,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10140 元,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50 元,增长10%;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达到114.35 亿元、83.75 亿元,分别增长15.3%、13.5%。
按照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将面临着巨大压力。
据有关专家分析,到2030 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 亿。
一方面,按照人们生活改善和工业化对粮食消费的预测,全国粮食总需求量将达到7 亿吨,比目前增长41%,要求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30kg。
农业生产赖以发展的水资源逐步减少。
人均水资源径流量将由2300m3下降到1728m3下降到25%。
届时,粮食单产必须比目前提高55%以上,才能满足2030 年人口峰值时的需要。
在资源紧缩、需求强劲的背景下,如何确保21 世纪我国食物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此我们必须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建设高标准农田。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0 号)、《财政部关于提前下达2016 年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的通知》(财发〔2015〕32 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下达地方2016 年第一批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指标的通知》(国农办〔2015〕70 号)、《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15)、《某某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2016 年第一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预安排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某某实际,对全县有资格参与竞争立项的项目区,制定方案、公开条件、严格竞争程序和方法,经专家和领导反复实地勘察、论证,对照项目区选择确定的标准,最终选址于产业结构调整好,水源充足、开发潜力大、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而又集中连片的回车镇,拟建项目区辖2 个行政村,总人口2505 人,其中农业人口2505 人,项目规划面积9000 亩,在充分征求项目区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组织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实地勘察、理清开发思路、明确建设任务,对2015 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了初步规划,编制完成了《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县0.9 万亩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1.2 项目名称某某县0.9 万亩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
1.1.3 项目范围根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选择原则,经有关专家考察论证后,某某县0.9 万亩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安排在--- 镇袁庄和北凹 2 个行政村,涉及人口2505 人,治理面积0.9 万亩。
1.1.4 项目建设单位某某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1.1.5 项目建设性质新建1.1.6 项目建设目标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科学化,服务功能社会化,生产经营产业化,开发管理规范化,把项目区建设成为丹江口库区的绿色屏障,通过优化、整合和治理现有土地资源,通过水利、道路、林业等工程措施的实施,使项目区内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项目完成后,项目区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可新增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5km2,新增林网覆盖面积0.4 万亩,项目区林木覆盖率显著提高,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使当地农民年新增效益43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717 元。
1.1.7 项目建设期及进度本项目建设期 1 年,工程于2016 年1 月正式开始实施,预计2016 年12 月底建成投入使用。
主体工程于2016 年6 月底前完成。
1.2 编制依据及编制过程1.2.1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29 号部长令);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编报2015 年第一批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知》(国农办〔2013〕115 号);5、《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下达地方2016 年第一批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指标的通知》(国农办〔2015〕70 号);6、《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国农办[2004]48号);7、《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GB/T18337.1-3-2001);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16453.1~4-2008);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1999);10、《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11、《机井技术规范》(GB/T 50625-2010);12、《2015 年度某某县统计年鉴》;1.2.2 编制过程方案设计分道路交通、水利、林业、经济等专业小组,每小组至少由一名专业设计人员组成,项目设计前期根据项目区勘察结果由总负责人对方案进行统一规划,各分组小组根据具体情况实施落实,疑难问题邀请专家做出论证。
方案由审查人员进行初审,调整确定方案内容。
方案设计完成以后,由方案设计人员参与项目汇报评审,记录有关审批部门意见,对文本方案进行修正调整。
1.3 项目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1.3.1 建设内容13.1.1 水利措施1、排水渠600m;2、提灌站23 座,配套蓄水池、水泵、泵房、配置柴油发电机组;3 3 3 3其中蓄水池120m6 座,145m15 座,300m1 座,600m1 座。
3、铺设管道22500 米,其中铺设无栓地埋直径160PVC塑管管道6000 米,铺设无栓地埋直75PVC塑管管道5000 米,铺设有栓地埋直径75PVC塑管管道11500 米;4、潜流坝1座;5、桥涵2 座;6、电力线路1.5km。
1.3.1.2 农业措施改良土壤1000 亩使用有机肥300 吨。
1.3.1.3 林业措施在项目区主干道两侧营造道路防护林,种植垂柳 1 000 株。
1.3.1.4 田间道路措施新修道路 1.5km,路面宽4m,路面铺设米石:C25砼硬化道路12km,路面净宽4m,每边路肩宽0. 5m。
1.3.2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1.3.2.1 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1016.15 万元。
其中:(1))水利措施投资561.05 万元,占总投资的55.21 %,全部为财政资金;(2))农业措施投资45 万元,占总投资的 4.4 %,全部为财政资金。
(3)林业措施投资25 万元,占总投资的 2.5 %,其中:财政资金;(4)田间道路措施费用350 万元,占总投资的34.44 %,全部为财政资金。
(6)管理费用25 万元,占总投资的 2.5 %,全部为财政资金;(7)工程管护费10.1 万元,占总投资的0.95%,全部为财政资金。
1.3.2.2 资金筹措项目计划总投资1016.15 万元,其中财政资609.69 万元,省级财政配套349.56 万元,市财政配套56.9 万元。
(1)中央财政资金609.69 万元,占总投资的60%;(2)省财政配套资金349.56 万元,占总投资的34.4 %;(3)市财政配套资金56.9 万元,占总投资的 5.6 %;1.4 项目效益1.4.1 经济效益该项目工程实施后,能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提高土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综合产出率;通过治理可以使原来未利用地及其他闲杂地变成林地,为区域农业增产、增收奠定基础,项目实施后可新增直接经济效益430 万元,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717 元。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能提高项目区居民的经济收入。
1.4.2 社会效益通过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将使整个区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沟壑的治理和地面植被覆盖率的增加使土壤入渗量增加,减缓地表径流冲刷,有效保护耕地,减轻对下游农业生产的威胁。
项目实施后,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更趋合理,提高了环境容量,缓解了人地矛盾,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林果业的发展,果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产值迅速提高,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业以及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领域和途径,项目实施也将促进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使项目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全面推动项目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1.4.3 生态效益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有机结合,项目实施后可增加林网覆盖面积0.4 万亩,项目区林木覆盖率显著增高,通过各种林木的搭配种植,使林业种植结构更趋合理,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通过各类防护林建设,森林植被强大的蓄水、保土、净化环境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旱涝灾害减少,将很大程度上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地表水水质不断改善,对维护区域饮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保护水源、保证水质,确保一江清水送京津提供坚实的保障。
1.5 综合结论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县0. 9 万亩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符合规划要求。
项目建设以保护和改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建设目标适中,建设内容合理,方案设计可行,可操作性强。
项目的建设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二章项目区基本情况2.1 自然概况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根据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区选择原则,经有关专家考察、论证,某某县0.9 万亩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区安排在某某县东南部,距县城 3 5 公里处的--- 镇,涉及袁庄、北凹2个行政村,涉及人口2505 人,治理面积0. 9 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