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博物院导游词

西安博物院导游词

西安博物院导游词大家好,欢迎参观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于2007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西安博物院地缘优势,北临友谊路,东有长安路,西接朱雀路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总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是由唐小雁塔、荐福寺古建筑群和博物馆三部分组成,这种集馆、塔、寺、园为一体的独特建筑布局在全国博物馆界独树一帜。

2004年,西安博物院被热心市民评选为西安未来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

西安博物院内的小雁塔距离最近的古城墙有近1.3公里,距离大雁塔3公里。

可以说是距离城市核心区最大规模的历史文化圣地。

荐福寺是唐长安城内著名的皇家佛寺,位于当时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东侧,紧邻朱雀大街。

在唐武宗毁佛的浩劫中,是仅存的四座皇家寺院之一。

起初分为寺院、塔院两部分。

从安史之乱起始,历经黄巢起义,三大军阀的劫掠。

最终朱温(朱全忠)命城中百姓按户迁居,整个长安城毁坏严重。

公元904年,寺院主体被毁,塔院留存,宋代人便在塔院的基础上重修了寺院,塔寺合一的荐福寺经过历代的翻修,重建,现在基本为明清格局,唯有小雁塔仍是唐代建筑。

荐福寺在隋代(581年----618年)是隋炀帝杨广在藩时的王府,公元618唐朝建立后,将这里收为皇产,也曾作为英王李显的王府。

这里继隋炀帝之后第二次成为“潜龙旧宅”。

公元683年12月27日,高宗李治在洛阳驾崩,高宗驾崩百余日,武则天下令在李显旧宅建寺为高宗追献冥福,最初的寺名是“大献福寺”。

武则天登基后,将“大献福寺”改名为“大荐福寺”,并亲自用飞白体题写寺额“敕赐荐福寺”。

碑在小雁塔院子里会看到很多这样的碑刻,碑刻上主要纪录了关于寺院内增修、重修、翻修的情况,建好后刻碑记载以表功德。

白衣阁这是明代初建,清代翻新以后的建筑——白衣阁。

白衣阁是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传说观音喜欢穿白色衣服,人们称她为白衣大仕,白衣阁因此而得名。

观音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貌慈祥,是救苦救难的象征。

小雁塔。

这就是著名的唐代佛塔小雁塔。

塔起源于古印度,小雁塔就是我国早期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代表。

密檐式塔层数比较高,檐层比较密集,每层砖砌迭涩挑出,檐底有棱角牙子作装饰,每层在南北正中还开有半圆形的券窗,塔体由下向上层层内收。

可以看到小雁塔的五层以下收分不大,六层以上急剧收杀,使塔的轮廓曲线圆和秀丽,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挺拔、修长、俊俏。

小雁塔,本名荐福寺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也就是公元707年至709年,原有15层,上有塔刹,下有地宫,今天看到的小雁塔因历经千年磨难,塔顶、塔刹损毁,残存15层,高43.3米。

“雁塔”由来小雁塔是荐福寺佛塔的俗称,那“雁塔”之称由何而来?椐《大唐西域记》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早期分为大乘和小乘两个宗派,区别就是大乘戒肉食而小乘不戒。

一天,小乘佛教的僧人(小乘佛教信奉菩萨)看到一群大雁从天空飞过,他们仰天长叹说:“我等诸僧多日没有肉吃,菩萨知道吗?”话音刚落,大雁中领头的雁自折翅膀掉落到僧众面前,僧众见此情景,明白是菩萨显灵教育他们,急忙跪拜并把大雁葬于院中,建了一座“浮屠”取名为雁塔,以表赎罪,而且从此以后小乘佛教也戒荤食。

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时把“雁塔”二字带回了中国,便有了“雁塔”之名。

“神和”之说小雁塔建好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饱受了战火的洗礼和地震的憾摇。

在历史上西安是一个多震的地区,平均不到50年就会发生一次地震,小雁塔作为高层建筑在多次破坏性地震中保留下来,有力的证明了唐代高超的建筑水平,同时还为我们留下了具有神秘色彩的神和之说。

为了能科学解释“神和”之说,考古工作者对小雁塔进行了考古钻探,发现小雁塔的地基呈半球体,塔坐落于半球体的正中,地震时因塔受震的应力均匀分散,简单的说与“不倒翁”的原理一样,这就是小雁塔屹立千年不倒的科学原理。

根据最新发表的关于小雁塔地基的探测的学术论文,有一种说法是:考古人员发现小雁塔地基深度不足4米,均厚3米左右,工程上讲,是地面的垫土找平的结果,浅表性的地基应不会有“不倒翁”现象出现。

至于三裂三合的“神和”之说,缺乏一定的严谨性,但是为什么我们会使用这样的“神和”之说呢?我想是因为我们伟大的先民太喜欢这个美丽的传说,也太看重着美丽的传说背后那悠远的历史故事带给我们的温暖的回忆和记忆的线索。

塔顶毁后的小雁塔曾多次修葺,可历次维修中都没有将其完全的复原,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般古代留存历史证据要么是书籍,要么是石刻实物,或者墓葬中的壁画等等,在史料相对缺乏的古代,完全复原唐代的塔顶缺乏参照依据,于是人们一般会按照当时的现有证据恢复“旧貌”,或者完全按照当时形式“改造”,于是今天的我们很难确定当时的塔顶形制。

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的修葺是因为当时资料有限,并不知道完整的小雁塔是什么样子,这样在梁思成大师建议的“修旧如旧”保护方式下,就保有了小雁塔塔顶现有的样子“如旧”。

1980大殿东侧发现了几块碑,其中一块明代的碑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小雁塔的塔顶,和大雁塔一样是宝瓶顶。

藏经阁、义净藏经阁,是寺院内存放经书的场所。

其实,藏经阁又叫法堂,这里面既有供僧众学习的佛家经典,也进行讲经秘传的相关佛法要义咒诀活动,并且是佛教仓储佛家珍宝的场所,在我们现知的寺院结构布局中,藏经阁是离寺院住持住所最近的一处“宝库”。

一来便于管理,二来就是便于就近秘密开展相对应的佛家活动,进而成为了寺院中很隐秘的“宝瀚”之地。

义净,是唐代著名高僧,他立志效仿玄奘到印度取经,他从海路出发到印度,义净在印度求法学习25年,历经30多座城市。

公元695年义净回国,带回400多部佛典经卷和300多颗佛骨舍利,他是继玄奘之后在佛教方面取得最大成就的僧人。

特别要提出的是义静在年幼时就立志效法先贤大德,求取真经普渡慈航,进而不畏艰险的去过玄奘法师去过的所有地方,并且一一记录,最终写成两部著作《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为我们考证当时外部环境提供了有力证据。

小雁塔内的大雄宝殿供奉的是竖三世佛,即现在的释迦牟尼佛;过去的燃灯佛,未来的弥勒佛。

现在看到的大雄宝殿是在清代木构架的基础上全面重新整修过的。

大雄是释迦摩尼的德号,能降伏四魔。

遇有灾难时大声念动真言佛号,自有遇难成祥,化险为夷的“功效”。

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

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

在大雄宝殿正前方两侧的建筑是现代建筑,西边是长安古乐陈列馆。

东边是临时陈列馆,现在展出的是清代古瓷器。

慈氏阁是供奉弥勒佛的地方。

雁塔晨钟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朋友们都非常熟悉。

清代文人朱集义在为“雁塔晨钟”赋诗写到“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藏于钟楼的“雁塔晨钟”铸造于金章宗(完颜景)明昌三年,也就是公元1192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钟本不在荐福寺内,而是在武功县渭河边上的崇教寺内,后来渭河发水冲毁了寺院,大钟沉到了渭河底部的泥沙之中,直到清康熙年间有一位村妇在河边洗衣服,敲打衣服时听到有响闻数里的巨大声音,妇人大惊,立刻报告了官府,官府挖出了这口巨钟,后来移到了荐福寺内挂于钟楼里。

这口钟通高3.55米,口径2.45米,重8000多公斤,钟的表面有六个方块,共铸有1000多字,首款铸文“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

此钟一直悬挂在荐福寺内,在上世纪初的军阀混战中,局部破损,不能发声,后来经过修补已不能复原鸣响,实在遗憾.1997年,为了迎接香港回归,又复制了一口与原钟形制完全相同的新钟,悬挂于此,供中外游客敲击。

南山门正前方看到的就是明清荐福寺的正门——南山门,“山门”也称“法门”,是通往佛法的必入之门。

自古庙门朝南开,荐福寺也不例外,现因南边有市民居住,道路不同,所以我们今天是一个倒序参观的过程。

南山门是清代末期的建筑,南刻“敕赐荐福寺”,北刻“最胜法门”。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小雁塔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小雁塔已经成为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拴马桩也称“拴马石”。

过去是在乡绅大户人家门前用以拴马的,栓马桩上的造型都有一定的意义,比如这件,一匹马上骑一个人,则寓意马上封侯或者背背(辈辈同音)封侯,再如有猴子形象的,就是取《西游记》中孙悟空当过弼马温的故事,中国古代传说猴子是马的保护神有避瘟的作用,马棚中一般都悬挂猴的图像。

(这件拴马桩是国家一级文物,是我院的“拴马桩之王”,造型为“一狮驮五人”,在一只狮子上雕刻有五位形象惟妙惟肖的人物,这将我国古代的的雕刻水平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很多渭北的巨商富户的家宅有各种的拴马桩,在村子的村口能见到旺桩。

这种复合的形式,也足以体现最初的功能不断演化成后来丰富多样的特征。

而且拴马桩和旺桩的存世量很大,到现在为止,在我们西安博物院内能看到上千件拴马桩和旺桩,其中不乏精品。

古树在小雁塔院子里树龄超过800年以上的古树有十棵,其中九棵槐树,一棵楸树。

在石碑旁边的两棵古槐与小雁塔同龄,已是1300多岁的高龄,是西安市的市树。

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标牌,在古树名录中能找到他们的身影,槐树是一种落叶的乔木,一般喜欢阳光,在我们国家普遍种植,而且在身高上也占优势,一般能长到17米到25米之间,而且槐花还是食用和药用价值并举的,同时也是一种染料。

槐树树冠面积较大,长龄的古树覆盖面积达到600多平米,甚至更多。

这就为寺院增入翠色生机,若隐若现的寺庙,也被装饰的玄幻神秘。

大家好,我们现在所在的是博物馆的中央大厅,博物馆的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陈列面积5500平方米,陈列分为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三个部分,基本陈列是以都城发展变迁史为主线分为“千年古都”和“帝都万象”。

专题陈列由佛教造像、玉器、书画三部分组成。

首先我们看到的地面上地图就为我们诠释了古都西安的都城发展变迁。

西安,古称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的3000多年中,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它成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

我们看到地面上用不同的色块结合汉字为您呈现的都城,自周秦汉唐一直到明清西安城。

在地图西侧的沣河两岸看到的是周文王建立的丰京和周武王建立的镐京。

溯水北上,看到的秦咸阳城,秦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在渭河以南还建有很多的离宫别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阿房宫。

依渭水而建的汉长安城是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遥相呼应的伟大城市,以及汉长城东南的隋唐长安城,它们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同时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所在地。

西安背山带河,图的南面深色区域表示的是秦岭山脉,四周的绿水线条代表的是“八水绕长安”—分别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这八条。

这里水草丰茂,温度、湿度都很适合早期原始农业文明的开端和后来盛世辉煌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