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B附答案

2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卷B附答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核试卷Array考核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核类型:考试形式:闭卷学生院系:各院系班级:试卷: B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按序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对应填入表格)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科学社会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资本主义社会B、大同社会C、共产主义社会D、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上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5、“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6、恩格斯认为:“时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这充分说明了:()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C.时空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7、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政治实践8、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A.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B.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9、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A.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B.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C.社会实践 D.必要地物质手段和条件10、在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问题上,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A.人可以创造客观规律B.人可以改变客观规律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D.人可以消灭客观规律11、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形式和状态的规律是()A.否定之否定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12、下列选项中,体现坚持适度原则的是()A.掌握火候,适可而止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和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路线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C.可知论的认识路线和不可知论的认识路线D.能动革命反映论的认识路线和直观被动反映论的认识路线14、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正确的说法是()A.多数人的意见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统治者的意志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以往的理论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5、在我们分析某个人时,既要看到其缺点,又要看到其主要的优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16、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B. 是不可靠的C. 没有客观依据D. 是人的感官自生的1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直线式的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18、发展的实质是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9、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20、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D.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21、“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22、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直接性和形象性B.间接性和抽象性C.客观性和实在性D.具体性和历史性2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24、阶级()A.既是一个思想范畴又是一个哲学范畴B.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思想范畴C.既是一个政治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D.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2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A.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26、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 这个“总和”是指 ( )A. 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总和C. 一定的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的总和2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2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29、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30、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A 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 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C 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D 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二、判断分析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1、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2、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有用就是真理。

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 分)1、简述意识的本质及意识的能动性。

2、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3、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4、简述商品的二因素。

四、论述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2分,共22分)1、试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重要意义。

2、结合中国当前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核试卷B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执笔人: 专 业: 班 级:要求:明确标注每小题或每步骤得分点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30分)二、判断分析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先判断正误,再作分析)1、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1分)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确的。

(2分)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

(1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的。

(2分)2、此观点错误。

(1分)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分)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分)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分)3、此观点错误(1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符合。

(2分)有用并不一定是真理。

(1分)“有用就是真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必须反对的错误真理观。

(2分)4、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1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2分),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2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分)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目的性和计划性(1分),2)具有创造性(1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1分),4)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分)。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分)(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2分)(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2分)3、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2分)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新的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环境和条件。

(1分),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的因素,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分),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使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2分)4、劳动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2分)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可以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4分)四、论述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2分,共22分)1、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因为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4分)把握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分)首先,要充满必胜信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