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读后感《聊斋志异》读后感我是先看了《聊斋》这部电视剧再看小说的,看电视的时候总是被里面的场景吓到睡不着,就一直觉得《聊斋志异》是一本恐怖小说而不敢看,前一阵闲来无事,又因为上课而对明清时期的小说产生的了情趣,就翻看了下,觉得书本比电视表现出来的要多很多,值得回味和仔细分析。
早就知道《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典小说,是蒲松龄的著作。
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
这次能够坚持看完,也算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聊斋志异》看起来讲的都是鬼、狐、仙、怪之类的奇闻异事,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从中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那美丽的景象深处并不一定是美好的。
正如俗话所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往往那另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纯洁、美好加钻石般透明闪亮的心灵,比海还深比宇宙还深的心灵。
其实,《聊斋》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在康熙时期的中后期,也就是蒲松龄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能有几个?比作者生活好的不少,比他生活差的更多,然而他们未必都会去思考这些社会问题。
作者大胆地揭开了所谓“盛世”下的“烂疤”替那些饱受迫害的下层人民提出控诉!《聊斋志异》有的讲述了狐女的爱情故事,有的讲述了修行得道的奇人的奇妙幻术,有的则记录了枉死鬼的恐怖事件,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促织》了。
《促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主人公成名是个老实迂讷的秀才。
他多次考试不中,于是被狡猾的小吏推选上去做了里正,专门负责搜罗良种的蟋蟀。
然而华阴县本来就不是盛产蟋蟀的地方,往往是为了一只蟋蟀动辄好几户人家倾家荡产,老实的成名不忍向百姓搜刮,只好自己千方百计去寻找蟋蟀,结果经常逾期无法完成任务,屡遭毒打。
好不容易在一个驼背巫婆的指导下抓到了一只强健俊美的蟋蟀,却又被好奇贪玩的儿子不小心弄死,儿子畏罪投井,后经抢救挽回了性命。
而成名也是命不该绝,居然又捕到了一只善斗的小蟋蟀,上级为此大为高兴,又暗中照顾成名,使他当上了举人。
读完这个故事,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我们实在无法想象一只蟋蟀如何使人倾家荡产,还要落得个被打到“双股溃烂,血流不止”的地步。
我们也不明白,一只小小的蟋蟀居然可以让一个天真的孩童就畏惧到以死谢罪的程度;更令人感到荒唐的是,一个人考取功名,标志着古代文人前途和命运的科举考试居然像儿戏一般,可以被随意的践踏和赏赐。
这不禁又让人想起了那首“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那不也是荒唐之至吗。
那么多的人被一点精神上的愉悦蒙住了双眼,他们又何尝不是其别人的水深火热于不顾呢?成名的儿子为了一只蟋蟀差点死于非命,而敬献蟋蟀有功的成名却可以轻而易举的当上举人,所谓的“以人为本”何在,所谓的“公平”何在!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有这样的蟋蟀,它们变换了自己的面目,以各种方式蛊惑着我们,稍有不慎,我们就会像故事中的人们一样,小则身心俱疲,大则倾家荡产。
我们看到,有人为了寻求刺激,误入歧途,冒险尝试毒品而不能自拔;有人为了一己私利,以次充好贩卖假冒伪劣产品;有人为了逃避现实,沉溺于虚拟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还有人为了享受物质生活,穷奢极欲,挥金如土,醉生梦死……如此种种,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蟋蟀呢?我们往往被种种浅薄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固步自封,蒙住了自己的双眼,自己还浑然不知乐在其中,尔后有朝一日幡然悔悟,为时晚矣!在《席方平》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席方平的父亲被奸人所陷害,方平魂入城隍庙为父亲伸冤。
然而“内外贿通,颇不直席”。
方平愤恨不已,只好进入冥府,不料,整个地府被羊收买。
然而方平毫不屈服,最终得以伸冤。
整个故事看似是虚构的,但我觉得它是对现实生活血淋淋的写照。
那些冥府的官员、城隍庙的老爷,活生生就是那些酷吏的映射;而玉帝则象征着公正。
然而,在那个社会又怎能有真正的公平呢,整个官府朝廷上下,无不为一己私利而搜刮民脂民膏,给那些真正的罪犯羊某以可乘之机。
试想,席方平如在现实生活中又怎能给他爹翻案呢?他只能去指望冥府、城隍庙等有钱人的走狗,又去求玉皇这一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正义象征来替父亲申冤。
作者该是多么的渴望得到公正呀!《聊斋志异》里大量的在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批判封建礼教,最让我感动的是《连城》。
《连城》这篇文章讲的是孝廉之女连城诗求偶,乔生的诗受到她的赏识,但他的父亲以乔生贫穷不许,女又赠金助乔生学,于是乔以女为知己,但史孝廉终于将女儿嫁给了盐商的儿子王化城。
不久女病,需男胸肉一钱,乔生竟“自出白刃”割肉做药引。
后来女病复发而死,乔生竟魂随地下。
再阴间他们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复生,终成夫妻。
连城》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观念,那就是要男女双方互相知心。
乔生爱连城,是因为它赏识了自己的诗。
连城爱乔生,是因为他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处境。
茫茫人海,知音难觅,所以双方都甘愿为对方付出自己的一切。
连城家境富有,乔生则是一个一穷二白的书生,按照封建盛会的“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两大基本原则,乔生和连城是永远无法在一起的。
而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中,“明知而故犯” ,可见作者对封建婚姻制度极端的不满,以及对自由恋爱和柏拉图式爱情的渴望。
聊斋》的语言给我的感觉总是一个老头子在大笑着嘲讽世事,目光明亮,或手舞足蹈摇头晃脑,或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蒲松龄在讲述别人在自己的文集里记载的故事的时候,也用的是自己的语言,而且多会说谁谁谁的记载要更精彩这样的话,呵,这倒也让我想更多看看与蒲老同时代的人们的文集了。
在第一册上有蒲松龄的画像,左手捋须,一双笑眼,此一垂然老者,耄耋之年,竟做出这么富有精气神的文章,人老心不老啊。
联想《郑超麟回忆录》也是八九十岁的人写的文章,也是毫无老气,精神焕发,文章修养能如此,让我羡慕不已。
不只是《聊斋志异》,明清时期的很多小说都很值得仔细阅读,它们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传统文化给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明清小说又将传统文化空前地发扬和丰富,在艺术形象和艺术细节的衍绎中予以创造性的阐说。
这次选修《明清小说鉴赏》这门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去了解明清小说,更是激起了我读小说的欲望,在闲暇时间不再是趴在电脑前看泡沫剧,而是有了一个新的兴趣,会抱着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安静的看完,让心沉下来了不少,我觉得我会很享受之后的看书时光的。
篇二:聊斋志异的读后感《聊斋志异》读后感《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其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
此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其中的很多故事还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广为大众接受喜欢。
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这本书取名为《聊斋志异》,看了前言才了解到,“聊斋”乃作者蒲松龄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之意,“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内容广泛,以狐、妖、仙、鬼,来概括当时封建社会的复杂关系,表现了我国17世纪的社会面貌和风气。
《聊斋志异》题材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异”。
它与明代拟话本小说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世态人情不同,大多数写的都是花妖狐鬼的故事。
那些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在蒲松龄的笔下无不吸引人的眼球,活灵活现,变化万千。
就是一些没有出现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的故事中,也总有怪异之事。
如《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蟋蟀,《阿宝》之中孙子楚魂附体鹦鹉等。
这是一部借非现实的幻景物来寄托对现实不满的“孤愤之书”。
《聊斋志异》的内容丰富复杂,瑕瑜互见,但总的看来,它所触及的社会生活相当广泛,反映的社会问题相当深刻,无论是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弊端,还是描写爱情生活,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再揭露黑暗与官府的本质方面,《狼梦》同样写的很深刻。
《狼梦》写白翁梦见自己走进儿子的县衙内,看见道上、厅上、堂上、堂下坐着、躺着的都是吃人肉的狼,而他们的周围白骨成堆,又看到自己的儿子变成了老虎。
作者在篇末写到:窃叹天下只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明白的告诉人们梦里的虎狼就是现实中官吏。
而在《聊斋志异》整本书中,我唯独对《聂小倩》一文情有独钟。
野魂聂小倩进入书生宁采臣所借宿的寺庙去诱-惑他。
谁知,宁采臣刚正不阿,不受鬼魅之诱,不昧不义之财,义不容辞拒绝了聂小倩的东西和提议。
宁采臣虽只是一位平凡的赶考书生,却也是世间少有的正人君子,并非贪婪好色之徒。
这样的人在那个腐败混乱的世代当中真真是极其少有,更别说是两袖清风的官员了,简直是屈指可数。
现在,两袖清风、大公无私的官员比比皆是,但是,贪官污吏也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
所以,为了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我们新一代就应该好好监督自己,正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所说的那样,不要随意收他人的贿赂。
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职位,也要做到“清廉”二字。
本文中的妖怪可恶至极,利用聂小倩引诱他人,帮助自己练功,不知害了不少无辜男人。
怪妖怪心狠手辣,更怪那些被害之人色、财两迷心窍。
《聂小倩》这一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人不可以有贪得无厌的欲望、野心和习惯,不可贪恋美色。
做一个大公无私,清廉公正,拥有耿直之心的人。
再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何会流传于后世。
松龄怪异,喜以鬼狐为记,故得名。
鬼、狐、精、怪,在人类看来是及不上人的,那么松龄为什么要用它们做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然而只要是别的“东西”,便一目了然。
待他们将这些“东西”一番嘲笑之后,却恍然大悟:原来嘲笑的都是自己。
以比较简单的划分方法,鬼狐精怪也就分两类: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诈的,要么是真诚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无知的。
它们的分类的确比较明显,人可就不一样了。
人有时看狐,觉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觉得狐不如人。
在人看来,鬼狐自由且法力无边;在鬼狐看来,人活得踏实且平凡是福。
于是,人认为鬼狐没有要变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们却为此而绞尽脑汁。
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不足的,前仆后继。
不少的鬼狐有着悲惨的下场,或是魂飞魄散,或是含恨而终。
对于它们来讲,成人的道路是那样的崎岖艰险。
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术士,他们本着“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挡在了鬼狐们成人成仙的路上。
可是鬼狐们屡败屡战,但就算尸骨无存,也在所不惜。
人们看来,鬼狐们是那样值得同情的角色,那些所谓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样的多管闲事、冷血无情。
可尽管如此,人们却仍是对鬼狐们敬而远之,他们怕它们那种追求时的顽固,追求时的阴险,追求时的不惜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