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债权人撤销权(1)

论债权人撤销权(1)

论债权人撤销权时间:2012-04-28 17:32来源:迎江法院网作者:胡毅杰[摘要]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在我国的设立时间还较短,但其在国外却源远流长。

该制度起源于古罗马,为古罗马五大法学家保罗士所创,故在罗马文献中又被称为保罗士诉权[①] 或被称为废罢诉权。

其制度创设之初是为了防止破产债务人恶意处分其财产以逃避债务的履行。

查士...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在我国的设立时间还较短,但其在国外却源远流长。

该制度起源于古罗马,为古罗马五大法学家保罗士所创,故在罗马文献中又被称为“保罗士诉权”[①]或被称为“废罢诉权”。

其制度创设之初是为了防止破产债务人恶意处分其财产以逃避债务的履行。

查士丁尼的《法学阶梯》指出,如债务人为了要欺骗债权人,将其所有物交付他人,而其物业经总督命令由债权人占有者,债权人得主张撤销交付,并诉请回复该物。

[②]债权人撤销权制度正是针对债务人恶意逃债行为,而突破传统债的相对性原则而设立,以保护债权人利益。

其在制度构成上与当时罗马法中的强制执行制度相配合,在实现方式上具有鲜明的集团诉讼的特点,在要件设计上采用严格的主观主义立场。

该制度经过后世大陆法系国家的继受和发展,开始承认撤销权的成立不以主观要件的满足为必须,随着在要件构成上由“主观主义”向“客观主义”立场的转变,债权人撤销权制度逐渐分化为破产法上的撤销权和破产法外的撤销权。

随后,许多国家纷纷建立破产法上的撤销权和破产法外的债权人撤销权制度。

我国仅在1999年的《合同法》上规定了该项制度,在司法实践上仅适用合同之债,诸如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是否适用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目前尚缺明确的法律依据。

但学理界认为上述之债均应当适用债权人撤销权制度。

所以笔者认为,将债权人撤销权制度规定于《合同法》中实为权宜之计。

该制度在将来的《民法典》的债编中应有体现,以拓展债权人撤销权行使的范围,以与债权人撤销权制度设立之初衷和国际立法实践相契合。

在司法应用上,目前应采取目的性扩张解释,扩大该项制度的适用范围。

债权人撤销权制度是对债的相对性原则之突破,其行使之效力直指第三人,是对业已形成的交易关系加以破坏。

如对债权人、债务人、受益人以及转得人在权利义务的立法配置上、在撤销权要件的构成及行使后果上如有不当,必将严重威胁着交易的自由和安全,威胁着私法自治这一民法灵魂性的原则。

而我国《合同法》对该项制度只用了两个条文,其立法上的粗疏可见一斑。

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债权人撤销权的司法解释也不能很好的诠释学理界的诸多疑问,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此并不能找到明确的答案。

由于制度上的粗疏和诸多阙如,学理界的分歧,司法实践上的不统一,实践中对债务人的诸多不当处分行为往往也不能按图索骥式的在法律上找到答案,致使该制度创设之宗旨无法得到很好的实现,未能起到防止债务人恶意不当处分其责任财产,逃避债的履行,以切实保障债权人债权利益之目的。

因此在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债权人撤销权制度,更多体现的是在务虚层面上所具有的宣示意义,而无法从务实的角度上成为悬在恶意逃债人头上的一柄随时可以斩落的达斯克摩之剑。

其立法上的良好愿景,在司法实践中如此无力和疲软,引起了学理界和司法界高度的关注和深刻反思。

立法上诸多制度的阙如,理论上莫衷一是的争论,加上司法实践中认知与理解的不同,而使该制度的研究和运用成为目前的司法难点之一。

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的相关理论做出梳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完善该制度的相关建议,以为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一个更为准确的、合理的、适应现实经济生活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

本文拟从债权人撤销权的概念为逻辑起点,对债权人撤销权与相关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对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诉求进行深入阐述。

对债权人撤销权性质之争予以细致的研究和评析,对其构成要件及行使之效果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对我国目前关于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立法现状的不足及完善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笔者想拟借此文起抛砖引玉之作用,以期引起学界同仁对该制度的关注与重视,并为同仁们反思、发展和完善该项制度提供一个参考,同时这也是笔者作此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一、债权人撤销权的概述(一)债权人撤销权的概念关于债权人撤销权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仅从合同之债出发,以合同法为其立论基础,债权人撤销权,是指因债务人放弃对第三人的债权、实现无偿或低价处分财产的行为而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债权人可以依法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实施的行为。

[③]该概念完全来源于《合同法》第七十四条的相关规定。

笔者认为,如前文所述,在《合同法》上规定债权人撤销权实为权宜之计,债权人撤销权不仅适用合同之债,也适用其它之债,另外债务人有害债权的行为也远不止上述列举种种,《合同法》采用列举法并不能涵盖债务人其它不当处分财产以逃避债务履行的行为,所以本文的论述并不限于《合同法》上关于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其概念也不限于狭义上的概念。

在更广的视角上给债权人撤销权下定义更能发挥该项制度的功效与作用。

因此,债权人撤销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所为的危害债权的行为,可请求法院予以撤销以维持债务人责任财产的权利。

[④]债作为一种可期待的信用,只有具备可靠的保障时才能得以实现。

债的关系成立以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即成为担保债权人债权得以实现的“责任财产”。

因此,责任财产的增减,直接关乎着债权人的债权能否充分实现。

该责任财产不仅仅是某一债权的一般担保,还是全体债权的共同但保,法律不可能完全禁止或限制债务人的其它交易行为,当两个人分别成为债权人及债务人时,它只是环环相扣的债权债务关系中的一环,此时债权人债权的实现便受到威胁。

由于合同责任和特别担保制度在担保债权的实现上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有鉴于此,法律在特别担保和民事责任之外,设置合同债的保全制度。

其中代位权系保持债务人的财产而设,撤销权系为恢复债务人的财产而立。

[⑤]由此,合同保全制度与合同责任制度、担保制度从不同的角度来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保障债权人债权的实现。

行使撤销权的目的在于保全债权。

通说认为该债权应为全体债权人债权,而非为个别债权人利益。

台湾学者郑玉波认为,撤销权行使的目的即在于保全责任财产,故其效力自应为全体债权人的利益而发生,即行使撤销权后所获得的利益,仍归全体一般债权人所共享,而非任何特定债权人或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人所独有。

[⑥]此即所谓的债权人撤销权的入库原则。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债权人撤销权的入库原则提出质疑。

有学者认为,行使债权人撤销权的债权人并没有义务将其取回的财产与其他债权人分享,其他债权人如欲参与责任财产分配,尚须借助于一定的法律手续(比如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或者申请对债务人的财产强制执行等),在作出此等手续之前,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人在受领撤销相对人的给付场合,以受领金钱为典型,拥有比其他债权更早主张抵销的机会,从而利用该机会使自己的债权获得事实上的优先受偿。

即使随后债务人被宣告破产,债权人的抵销行为亦不会成为否认权的对象。

[⑦]笔者同意此种观点,本文将在后文中对此作重点阐述。

(二)债权人撤销权与相关制度之比较1、债权人撤销权与合同无效情形的区别债权人撤销权是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行为,是因为债务人与第三人间的行为损害了债权人的债权,债权人为了保障其债权的实现而行使之。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二)项关于合同无效的情形是:“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第三人利益”。

这里的问题是,债务人恶意处分其责任财产,损害债权人债权,受让人知道该情形时,依然受让,其双方是否构成恶意串通?即学理界所谓的“通谋虚伪的意思表示”?如果构成恶意串通,为什么不直接适用无效合同制度,还另外规定一个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如果不构成恶意串通,又如何理解债务人与受让人之间的恶意?笔者认为,债权人撤销权制度中的债务人与第三人的恶意与《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二)项关于恶意串通的恶意不同。

撤销权中的债务人与第三人恶意指的是观念恶意,即债务人在实施处分财产行为时,对债权损害是认知的,但是并不要求债务人还具有积极追求损害债权的故意,即债务人主观上不是以损害债权为目的,只是其在主观上对其行为的结果损害债权有认知而依然为之即可构成恶意,而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也仅指对债务人的行为是非正常的处分行为是认知的,至于是否损害债权人债权,受让人并不知晓,而只要求受让人对损害债权的可能性有认识即可,而并不要求受让人还具有主观上的积极故意。

所以债权人撤销权中的债务人与受让人恶意仅要求是观念上的恶意,两者之间不要求观念上的认知及行为上的故意和积极同时具备。

而“恶意串通”中的恶意,采的是意思主义,即不仅对该行为有损害第三人利益是明知的,而且还具有损害第三人利益的积极故意。

双方在行为上是有谋划的,在认知上是一致的,即本质为:“通谋”。

因此,债权人撤销权中的债务人与受让人之间的恶意尚未达到恶意串通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设立债权人撤销权制度,而债权人又无法举出债务人与受让人之间具有恶意串通的情形,不能援用合同无效制度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对债权人来说当然是不利的。

当然,如果债权人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具有恶意串通的情形,当然可以选取合同无效制度来保障其债权利益。

合同无效与可撤销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为无效合同自无需撤销。

但是债权人对合同是作无效还是可撤销处理,尤其是当事人是否存在恶意串通的情形时,债权人可就其所掌握的证据作出选择。

另外在债权人撤销权的构成要件中,债务人为无偿行为时和单方行为时,并不要求相对人恶意,当然不会出现双方恶意串通的无效情形,也就无法适用无效合同制度来确认债务人的行为无效,而只能通过债权人撤销权制度来保全其债权。

因此,债权人撤销权制度与无效合同制度各有着其功能效用,两者不可互容,更不可偏废。

2、债权人撤销权与《破产法》上的撤销权制度之比较破产撤销权制度是民法上撤销权制度在破产程序中的扩张适用。

破产撤销权据我国《破产法》第三十一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管理人对债务人所实施的有害于破产关系人利益的行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行为包括,无偿转让财产的;以明显不合理低价进行交易的;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担保的;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的;放弃债权的。

另据该法第三十二条之规定,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六个月内,债务人具有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或者明显丧失能力可能的,而进行重整的情形时,仍以个别债权进行清偿的,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但是个别清偿使债务人受益的除外。

上述规定构成了我国《破产法》上的撤销权制度。

保罗士诉权的创制初衷即在于解决债务人破产情况下债权人有效保护的问题。

在设计上采严格主观主义立场。

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中世纪意大利法在要件构成方面对保罗士诉权进行了符合现实需要的修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