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及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驿路梨花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

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

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

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

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描写老人行礼的神态,表达了老人对小姑娘的诚挚的感激之情。

B.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C.“她姐姐很受感动,”“很受感动”表明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她后来照料小茅屋的感情因素。

D.选段插叙了解放军建小茅屋和梨花照料小茅屋两件事,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和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2)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全文按照事件发生顺序组织材料,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时间跨度从十年前到现在。

B.文章采用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直接描写的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C.梨花姑娘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虽然没出场,但通过其他人物的介绍,她的形象光彩照人,作者正是通过对梨花姑娘以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示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从而歌颂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D.文中多次提到梨花,开头实写,中间虚实映衬,结尾人花并提,并引用诗句,升华主题。

(3)文章的标题是“驿路梨花”,字面的意义是指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一语双关,它还指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含义?【答案】(1)A(2)A(3)“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1、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2、梨花是全文的线索。

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解析】【分析】(1)A项理解分析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瑶族老人以为是小姑娘她们盖了草房,想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A项理解分析错误,文中介绍小屋的来历是运用了插叙的写作手法。

(3)“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用“驿路梨花”作标题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梨花是全文的线索。

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故答案为:⑴ A;⑵ A;⑶“梨花”还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1、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2、梨花是全文的线索。

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文章主题及写作方法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写作顺序及表达的主题,体会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

⑶此题考查标题的作用,结合文章主旨进行解答。

2.课外现代文阅读。

幽幽七里香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

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

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

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

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赐予的一座宝藏。

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

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

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⑤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

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

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

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

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

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

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

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

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

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

”语调冷冷的。

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

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

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

”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

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

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

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

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

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

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无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

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

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⑪我最终没有相问。

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

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

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

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

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丁立梅文,选自《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有删改)(1)联系全文,体会标题中“七里香”的含义。

(2)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①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已有。

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

(赏析加下划线词语)②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4)猜一猜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意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2)A收到礼物;B美妙(丰盈、痴迷);C感动(感恩、温暖)(3)①本意为贪得无厌,不知足,这里贬词褒用,写出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痴迷热爱)。

②示例: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三句(个)“忘了”强调了读书(《诗经》)对“我”的影响(改变)之大。

(4)可以是图书管理员或坐在“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示例:是图书管理员。

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读书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点走,可见他是一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的详略安排看出,“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

【解析】【分析】(1)阅读文章内容,题目中的“七里香”表面指大学阅览室窗外种着的七里香。

深层含义指来自于其他人友善的关爱就像七里香的香气一样,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来自他人帮助与温暖。

(2)第⑥段写“我”抄写诗经,第一空根据第⑨段内容可知,很快,要毕业了。

“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心中猜疑不知道是谁送的;第二空根据第⑤段“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

”可知在阅览室读书感受到是丰盈和美好;第三空根据第⑪段“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

”可知“我”把这本书一直珍藏,每当看到它,心中就涌现出温暖与感动。

(3)①“据为已有”本义指将别人的东西拿来作为自己的。

含贬义。

这里是写出“我”对书的痴迷热爱的程度。

②题目要求从修辞手法赏析,“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三个“忘了……”句式,构成排比,突出强调读《诗经》)对“我”的影响之大,让“我”的内心发生了改变。

(4)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出现在“我”身边的人物来推测,可以是图书管理员或坐在“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均可。

合理阐述理由即可。

如,是身边的男生(女生)。

在阅览室他(她)经常坐在“我”的身边,知道“我”读书的喜好;见“我”衣服简朴,估计“我”囊中羞涩,为了让“我”毕业后还能继续读到古诗,所以送书给“我”。

故答案为:⑴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意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⑵ A收到礼物;B美妙(丰盈、痴迷);C感动(感恩、温暖)⑶①本意为贪得无厌,不知足,这里贬词褒用,写出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痴迷热爱)。

②示例: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三句(个)“忘了”强调了读书(《诗经》)对“我”的影响(改变)之大。

⑷可以是图书管理员或坐在“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示例:是图书管理员。

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读书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点走,可见他是一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的详略安排看出,“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