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写一篇游记
写作目的
1、了解有关游记的常识,把握其特点,学习写作游记
2、学会选材、掌握详略的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本单元我们学了几篇游记,请同学们给“游记”下个定义。
1、游记,是记述旅途见闻的一种散文。
教师讲述:游,可释为“游览”,也可释为“游历”。
因为旅游可以使人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
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下了被誉为“史家
之绝唱”的《史记》;爱国诗人陆游也对其子说:“工夫在诗外”。
可见,要写出
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游记的主体与地点
主体指的是做这件事的人或集体。
既然是游,就一定有游的主体。
在游记的写作中,如果缺少了人,就与说明文或写景散文差不多了。
对游记中主体的点明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一开始就点明,比如在一篇游记的开始,一位作者就这样写道:“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在班主任李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北京大学',点明游记的主体是'我们班的同学和李老师”;此外,游记的主体还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出场,也可以在文章结尾指出。
如《小石潭记》的结尾写道:“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一。
”
在写游记时,一定要注意说明游览或参观的地点,比如海洋馆、大草原、科技馆等。
二、复习《巴东三峡》和《周庄水韵》
1、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文段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周庄水韵》作者向我们描述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作者为什么略写前两次而详写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各自的作用是什么?作者通过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是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三、交代写作注意事项:
1、注意游踪的清楚交代
游览一个风景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景物,其路线也可能忽东忽西,来回交叉,重叠反复。
但在记叙时,一定要有一个清楚明晰的顺序,让读者明了你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
这样,一方面利于读者了解所写景物的地理位置及特征,另一方面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比较完整的整体印象。
2、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
不同的风景区,其风景具有不同的特征。
如华山的险峻、黄山的奇秀等。
在描写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写出区别、写出神韵,使人能产生神往之情。
3、适当交代有关风景的知识
游记还应适当对所游之地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简要
介绍,使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激发人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神往。
4、详略分明
一次参观游览活动,往往看到的东西是很多的,听到的事情也不少,是不是都要记下来写到文章里去呢?不是的。
游记虽然是对游览过程的记录,但却不是面面俱到的记录。
我曾看到过一位学生写的游记,从早上起床写起,然后写怎样吃早饭、怎样出门坐车、路上都见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一直到最后怎样回到了家里。
这样的写作不是游记,而是流水帐,是没有人愿意读下去的。
写游记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记“流水账”。
有的同学从听说要外出远足记起,出发前的准备,路上的琐事,一古脑儿都记下来。
而游览参观活动却只有寥寥几句。
这样喧宾夺主,使文章的中心很模糊。
想不记成“流水账”,就要认真地选择材料。
游记中,重要的行程、有特色的景观、对表现文章主体有重要作用的事物等,要重点描写,其它的则应该一笔带过,或者干脆略去不写。
所谓详写,可以写这一景点独特风光、历史传说、自己的亲临感受,甚至是当时见景后所生之情。
至于略写,则只须交待到过这里,或是简单描写景物特点即可。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主次分明,主题突出,玲珑有致。
5、写景与抒情
游记毕竟不是“导游图”,而是绘声绘色地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对景物的描写也是游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是主体,景是客体。
游记中的写景,应根据写作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
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最好能够配合文章的主题。
如一位同学写一篇游览长城的文章,就分别着重对长城的古老壮观与周围干净整洁的景区环境进行了描写,将景物描写与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的主题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写游记只描写景物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在记事、写景的同时融进自己饱满、丰富的感情,这样会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古人说:万水千山总是情。
在游览山水时,诗人会大发诗兴,画家作家会灵感倍增,这都因为他们“触景生情”。
有了情感体验,笔下的山水也就“活”起来了。
因此我们写游记时,不要忘了将自己旅游时的点滴感受表达出来,把感情融化于景物中,就能写出富有人性的好游记啦!
6、学生写作误区
游记类散文作为记叙文的典型样式,是经常要求学生写的。
依照游记散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根据游踪记叙见闻。
但是仅凭这一点并不能写好游记。
学生写作的结果多半是:视点琐细,一堆毫无激情的流水帐;主次不明,一盘缺乏整体串联的散沙;情感缺失,一种单纯的照相式实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游记的写法,下节课,我们就把上星期“模拟旅游咨询”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拿出来加工整理,写一篇游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本次作文要求: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处旅游景点,自拟题
目,写一篇游记。
写作要求:见课本。
二、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检查编列提纲及作文的进度,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如有些字不会写等)。
三、学生互评互改。
下课前十分钟,有的学生已经完篇,可请1-2位念自己的文章,再组织其余同学评议其成功与不足之处,教师加以引导,使之尽量客观、中肯,并且以肯定、鼓励为主。
四、老师小结: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游记写作指导,这节课从理论到实践,不少同学“下笔如有神”,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就完篇了,可见“磨刀不误砍柴工”。
以后,写文章之前,必须先把“写什么”、“怎样写”想清楚,动笔时思路清晰,文章就写得又好又快了。
回家之后,请同学们对文章再作一番修改加工,抄写在作文本上明天交上来。
要求语句流畅无错别字、书写工整无涂改。
例文三峡
50年前,毛泽东主席在畅游长江时写下过响遏行云的诗词:“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50年过去了,梦想变成了现实,三峡枢纽工程建成,一座大坝在滚滚长江上,“筑”起了中华民族新的长城。
初识三峡,应从宜昌、巫山开始。
长江之雄险,莫过于三峡。
三峡有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潇洒,更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这一切的耳闻,实在抵不上亲身的体验。
当你站在葛州坝上,上游是青山夹岸,滔滔江水从远处蜿蜒曲折流淌下来;下游却是一马平川,江面开阔,水天一色。
在一片雾气中,长江融入天尽头。
乘上开往巫峡的快艇,在西陵峡里逆流飞驰,任由猛烈的江风迎面而来。
远处,三峡大坝隐隐浮现。
一座铜灰色的高墙由远及近,愈来愈高大,逐渐在眼前清晰起来。
登上三峡大坝最高处——坛子岭,凭栏眺望,只见高峡平湖就在眼前延伸。
巍然耸立的三峡大坝如一条巨龙横江,和两岸的群山手挽着手,将一江波涛紧紧地揽在怀里。
如果能观赏到泄洪的壮观景象,实为一件幸事。
巨大的水流从闸口喷射而出,宽约400米的泄洪闸口里翻江倒海,波涌浪突,水雾弥漫飘卷,遮天蔽日,景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继续深入三峡腹地,经过了香溪,经过了巴东县城,这时你会感受到与下游全然不同的古朴美。
船平静地行驶在矍塘峡里,长江在这一段显得尤其狭窄,主航道并不是笔直地在中央位置,船忽左忽右地航行着,有时候离岸边非常近,似乎伸手就可以触摸到突兀的怪石。
到了夔门,两岸的悬崖直直地插在水里,江面更窄,水流更加湍急。
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你仍然会真实地感受到蜀道的艰难。
山奇,水急,滩险,三峡的美丽展示了大自然造化的神奇。
登雄奇险秀之山,游幽奥旷灵之水,你若有闲暇,不妨让自己成为一叶小舟的主人,观山戏水,来一趟梦幻的三峡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