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风情
节日习俗
•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最热闹,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是春节。春节, 是农历的元旦,是一年岁月更新的开始。每当年底临近,人们便开始 紧锣 密鼓地筹办年货了。因为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大节,故此,潮 汕地区便有 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二、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 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 准备 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 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 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 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 一、贴门神、春联 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 祀祖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 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 神、对联,将 宅子里里外外 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 然后 的门户装点一新。 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 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 追远、 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 潮汕话是中国古语保存得 最多的一种方言,和现代 的标准语似乎也是距离最 远的一种。 ——郭沫若
方言文化
• 汕头民间流行着大量的俗语、民谣、 歌册,还流行潮剧,构成了丰富的 方言文化。既有生活、生产经验的 总结,又有潮汕地区自然、社会特 色的反映,直接体现了汕头民间心 态、眼光、民风、世情,是研究汕 头文化的第一手材料。 民谣是民间流行的歌谣。与其他地 方一样,汕头歌谣中有情歌、生活 歌、滑稽歌、叙事歌、仪式歌、儿 歌、过番歌反映被迫去东南亚谋生 的歌谣)。( • 潮汕歌册是用潮汕方言写作的长篇 叙事唱本,多为妇女咏唱,内容十 分丰富。潮汕歌册产生于明中期, 晚清时被印成歌本,在潮汕地区广 去的女儿们 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 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 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 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 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 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礼仪习俗
• 汕头民间传统,来往交际,婚丧嫁娶,生育成长,皆有一套礼仪习俗。 有汕头地方特色的是婚礼歌、祝寿等习俗。 • 婚礼 最有特色的是唱婚礼歌。 新郎牵着新娘的手,或者 现在在农村还能见到。新娘的 新郎抱着新娘过火盆(炭盆) 伴娘在婚礼进行的各个环节吟 时,伴娘唱: 咏吉利、祷祝内容的歌。 •
三、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 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 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 给长辈。这俗称为“压肚腰”, 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 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 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 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 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节日习俗
六、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或曰“迎 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 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 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 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 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 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 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
行业习俗
• • 农业方面 农民按照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壤情况、各种农作物 的生长特性,适时安排耕作,形成了一年24个季节的生产习俗, 并把自己的生产经验总结为农谚,成为指导农业的准则。 渔业方面 渔民每年正月初五以后出海捕鱼。出海前,要在海 滩拜海神,祈求出海平安。因为出海捕鱼风险很大,所以,渔 民有许多忌讳。现在,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在鱼类繁殖和生长 期,汕头渔民遵守国家规定,实行休渔制度。 工商业方面 汕头传统手工业和商业历来 • 发达,私营工商业者在经营方法和技术传 承方面都有其习俗。解放前,技艺性强的 操作,多采取家传授徒的制度,直到今天, 有些技艺还是如此。商行习俗,十分重视 开春新市和年末结账。旧时,在商业界还 有些隐语或暗示手语等行话和僻语,现在 还流行于东南亚一带的一些潮汕籍商人中。 在农村有“市”和“圩”。“市” 是固定的交易场所,每天都开始 交易。“圩”是定期集市,每月 定期开市若干次,一般清早集市, 午后散“圩”。
•
饮食习俗
• 汕头人饮食自成体系,主食以 大米为主,早餐多吃稀饭,烹 潮菜,喜食鲜腥,饮功夫茶。 • 工夫茶 “工夫”是讲究烹茶品 茶方法的意思。工夫茶有一整套 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 品味的茶经。
饮食习俗
宗教信仰
• 汕头地区多种宗教盛行,如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各有自己的 宗教仪式。除宗教信徒外,汕头民间多神信仰,特别是农村。 • 汕头各种宗教形式上各自分立,但往往互相渗透。如,有的佛教寺院里供 奉老子神像,有些庙里把天后娘娘、观音、王母娘娘供奉在一起,有的把 如来佛、老子、孔子一起供奉,不少百姓家里还供奉着“地主老爷”,以 保平安。一些人尊崇各类保护神。如渔家船民敬奉天后娘娘,农家敬奉土 地神。这些活动中包含有许多迷信因素。
手牵阿娘跨火烟,夫妻偕老二百春。 金马上堂玉堂客,五代同堂公抱孙。 祝寿 后辈给长辈贺寿,体现了 火烟踏毕步再移,轻轻迈步入房旁。 敬老的民俗心理。汕头习俗,以 梦得明年得贵子,双双贵子读诗书。
五十岁为处寿或上寿。而五十为 一百折半,一般人忌讳五十岁 寿。一般以六十虚岁或六十周岁做大寿庆,此后,逢过十 年做大寿庆。旧时,富户人家都要宴请宾客。平常生日进 行小庆,只是举行家宴,不邀请亲朋。
方言文化
• 汕头人讲潮汕方言。据专 家研究,潮汕方言起源于古老 的闽越土语。秦汉时,中原地 区人民大量南迁入潮,他们带 来的中原方言与古闽越土语逐 渐融合,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 潮汕方言基本成型。到了魏晋 南北朝时期,潮汕方言在整个 潮汕地区逐渐流行开来。到明 清时期,潮汕方言成为独立的 次方言。对潮汕人来说,潮汕 方言是潮汕族群的纽带,有巨 大的凝聚力。
民俗建筑
• 汕头民居建筑,城乡有所不同,风格多样。汕头人注意适应地形地势, 选筑各种风格的民居。
• 民居建筑形式,有四进 “驷马拖车”式,“四点 金”式,“下山虎”式, “百凤朝阳”式和“竹竿 厝”式。
民俗建筑
• 在农村,人们喜欢聚族而居。村寨 的公厅、祠堂是联系族人,祭祀祖 先的场所。村前屋后多种榕、竹。 • 汕头老市区小公园一带还保留着不 少近代居民和商铺合一的骑楼。 •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多数住 进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楼房,并且都 重视室内装修。
节日习俗
四、拜年,送“大吉” 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 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 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 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 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 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 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 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 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 说不同的祝语。落座后,主人会殷 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 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 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 换,意在互赠吉祥。
潮汕民俗文化探究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
• 人们常说“入乡随俗”。俗,就是指民 俗,是一个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形 成的风俗习惯的总称。它包括饮食习俗、 节日习俗、礼仪习俗、职业习俗等,是当 地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共同遵 守的一种规范。风情,指一个地区的风土 民情,它包括方言、民风、宗教信仰等方 面的情况。
在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中,也有约定俗成的习俗。
•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