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样例(五年级)
小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样例(五年级)
刘鹏鹏:本节课,孙雨老师选择了三首古诗中的两首来讲,这两首诗不仅在内容上接近,情感上相似,连作者也是同时代的,放在一起讲,互有衬托,有助于学生对彼此的理解。日常教学中,我们如何进行组诗教学,也就是组诗的原则是什么?
范艳艳:组诗教学的好处就是可以一首带多首,加强课内外阅读,提高阅读量。我觉得进行组诗教学时,一是可以像课文这样以主题为点进行选择。也可以同一位诗人的其他诗作,比如,我去年讲王昌龄的《从军行》时,同时讲了他的《从军行》另外六首。还可以是同一位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比如“李白”“杜甫”“李清照”,通过不同时期的作品,来感受作品的风格及诗人的人生轨迹。
(2)什么是“游人”?(游山玩水的人)
(3)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
3.品析“醉了”。
(1)他们玩得都怎么样?(醉了)
(2)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是不是一样?
(3)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4.剖析“直把杭州作汴州”。
(1)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不是,是汴州)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借助于注释基本能够读懂诗句。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古诗学习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到了高年级,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象,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
备课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乃、熏”等6个生字,会写“熏、杭”等8个字。
洪伟:陈英老师刚才说的猜读,我很赞同。在教学古诗时,我也曾运用过,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大家也可以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尝试运用,并告诉孩子在课外阅读古诗文时用这种方法。
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运用了解诗意,这一点不难,所以在课堂上用时不必多,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也可以在家中预习时完成,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意境的感悟上,即,重点词句的品析和情感的体会。现在请各位就两点来谈谈。
3.背诵古诗。
补充
发
言
人
刘鹏鹏:孙老师的这节古诗教学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尤其是关注到了学生怎样学。看注释、借助背景资料、查工具书、联系生活经验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在重点处点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陈英: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经过四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文学习的方法,比如刚才鹏鹏老师所说的几点。此外我还想补充一点的是,学习古诗文还可以猜读,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当书下没有注释,手边也没有资料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积累的古诗文知识进行猜读,既省时又省力。
①看注释;②查工具书;③联系上下文;④联系生活经验。
(3)全班交流,解决不懂的问题,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补充。
2.按照自学提示展开学习。
(三)集体交流,明晰诗意
1.组织交流,体会句意。
2.引导学生把每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四)咬文嚼字,体会情感
1.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是哪个字?(板书:悲)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是自己吗?
2.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怀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朗读)
三、学习《题临安邸》
(一)启发质疑,交流过渡
1.质疑:读罢《示儿》,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示儿》。
3.通过查找资料、结合注释等多种方法探究诗句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境。
4.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怀,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式理解古诗的意思。
2.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怀。
3.领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怀。
主持人布置下次集体备课时间及内容: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十分快,不知不觉,一个小时的备课时间已到。今天我们以孙雨老师的《古诗三首》的两首古诗教学为例,探讨了“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以及如何进行组诗教学”大家讨论的很热烈,说得也很充分。我现在简单归纳一下“教给方法、及时点拨、赏读感悟、体会情感、组诗教学、提高效率”。教无定法,关于古诗文教学,大家可能还会有新的体会,我们随时交流。
范艳艳:我先谈谈重点词语的品析。孙雨老师在这一点上把握很准。《示儿》一诗中对“悲”的品评。通过一个巧妙的问“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是自己吗?”将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切实感受到陆游身上深厚的爱国情怀。《题临安邸》一诗对“醉”的赏析,孙老师设计巧妙,先让学生比较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是不是一个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想象“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通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由此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陈英:还可以以流派或类别来进行组诗教学,如,送别诗、边塞诗、思乡诗、爱国诗等。
刘鹏鹏:非常感谢大家,我明白了。
范艳艳:我记得去年校本培训时,校长强调过,语文老师要有文体意识。我想,古诗文是小学阶段比较特殊的文体,在教学时,要区别于别的文体。含英咀华,品评用得好,用得妙的词句,反复涵咏,体会古诗文的意境之美,激发学生对提高鉴赏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公元1210年的一个夜晚,已是85岁高龄的诗人陆游,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现在,就让我们先走进《古诗三首》中的《示儿》,看看他的遗言。
二、学习《示儿》
(一)解读课题,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读这首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停顿。
洪伟:学习古诗难就难在体会文章的意境及情感。那么我们如何体悟呢?首先是这样抓重点词品析感悟,其次是朗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
陈英:是啊。把自己的情感放进去用心体悟感受,读好了,自然就理解了内容,感受到了文章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视频播放《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
2.激趣: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你可以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吗?(车水马龙、繁荣昌盛、富足安康、国泰民安)
3.导入:这个繁荣昌盛的城市便是北宋时期的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从公元960到1127年100多年间,人们都过着富足安康的日子。但这一切从金兵破城而入的那天起,就不复存在了。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这段历史也被宋人称之为“靖康之耻”。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9月27日
活动地点
语文备课组
参加人员
高年组教师
科目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备课方式
同课同构
主持人
洪伟
主讲人
孙雨
记录人
范艳艳
活动目的
1.探讨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2.找准组诗教学的契合点,进行有效组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能力。
备课内容(课题)
《示儿》《题临安邸》
活
2.主备教师在大家讨论后,辩证吸收,进行了二次备课,并在年组内进行了试教,组内教师进行听课、评课,而后再次进行了修改,使教学设计更为科学合理了。
(2)谁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直把杭州作汴州”的?
(3)小结: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5.理解“山外青山楼外楼”。
(1)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
(2)你怎样理解这句诗?
(3)这些楼是谁建的?他们建了做什么?
动
纪实Biblioteka 主持人讲
话
各位同仁:又到了新一周的备课时间。本学期,我们语文学科以市“大练功、大比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能力”为主题进行集体备课。在前几周的课例研讨中大家对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理解得更深了,同时,在汲取同伴智慧的过程中,大家感觉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了。本周,我们继续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能力”的课例研讨。
下次集体备课时间是下周五,主题依旧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能力”。主备教师刘鹏鹏。备课内容为,大家提前研读教材,以便备课时能有的放矢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请主备教师周三前把教学设计发给其他几位老师。
效
果
反
馈
1.活动前每位老师都能先熟悉教材,收集有关资料,特别是古诗教学方法,因此,在集体备课时,每位教师都主动参与和发言,在集体讨论交流中既相互沟通感情,又得到了共同提高。
本周的主备教师孙雨将以《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示儿》《题临安邸》两首为例,探讨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以及如何进行组诗教学。
主
讲
人
发
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爱国”为主题组合的。《古诗三首》是这一单元的开篇文章,分别是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及龚自珍的《已亥杂诗》。朝代不同,作者不同,诗中涌动的爱国情感却是相通的。引领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中悟美,读中悟情,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为后几篇文章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2.过渡:是呀,陆游这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他的愿望能实现吗?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写在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二)交流资料,初步感知
1.交流写作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进取,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