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_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课前(多媒体播放):《朋友》导入新课:课前大家欣赏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朋友》,当我们听到“朋友”这两个字的时候,往往会想到很多:滚滚红尘,芸芸众生,能在同一时空相遇,已是一种机缘,若能相知进而志趣相投,那便是朋友了。

从古至今,传诵着很多朋友情谊的佳话,“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说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友情。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司马迁的《管仲列传》,体会管仲与鲍叔牙感情的真诚可贵。

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检查预习导航1、人物介绍(学生齐读)2、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查学生拿着自己的导学案通过投影仪把答案投影到黑板上,然后大家一起纠错评价。

老师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步骤。

步骤:切、译、连、誊方法:留、补、换、删、调留: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

补:文中省略的内容(主、谓、宾、介词等)换:单音节词换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换成现代汉语。

删:文中多余的虚词。

调:调整顺序,把倒装的语序调成现代汉语语序。

课堂探究:一、根据文本内容,简要介绍管仲的生平事迹,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管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如何评价他?生平:贫困——经商——事纠——为囚——相齐管仲一个是由社会最基层成长起来的“高级干部”德:懂得感恩、重视友情、志向远大、孝顺隐忍能:努力发展经济,强调统治者要守法,重视道德教化,强调国家政策要顺应民心。

勤:内政和外交积极辅佐齐桓公绩: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考核等次:优秀二、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主观:管仲的个人能力客观条件:1、朋友知己之情取得巨大成功首先得益于鲍叔牙的知贤、荐贤。

2、君臣知遇之恩有齐桓公这样的明主也是一个原因。

如果不是桓公而是商纣王或是楚怀王,管仲即使是“心如比干多一窍,贤如屈原胜三分”,恐怕也难有作为啊!三、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情的?具体表现为经商、谋事、做官、作战、还有被囚禁时候的态度。

通过描写鲍叔牙的对管仲的信任、宽容来写的。

课堂总结作业布置学情分析经过高一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

不过,由于初中对文言文语法不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当的难度。

这就需要上课多花时间在语法的介绍上面。

并且要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

课堂效果刘老师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教学上充满激情,很有创新意识,深受学生喜爱。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纵观这节课,可以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情感的唤醒者。

在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寓教于乐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专题目标: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了解管仲和他的才干以及从政成功的原因。

《管仲列传》课堂反馈练习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①,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②。

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予公室,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略有删节)【注】①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

蔡君将其改嫁,桓公怒而攻蔡。

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②古代祭祀,用裹束的青茅过滤去酒渣。

包,裹束。

茅,青茅。

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

亦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鲍叔终善遇之善:很好地B.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了解D.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修:修建2.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牙“能知人”的一组()①鲍叔知其贤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③鲍叔遂进管仲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⑤故论卑而易行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盟。

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

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赞美。

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次:排列。

4.选出下列加黑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鲍叔知其贤/ 其为政也B.管仲富拟于公室/ 乃设九宾礼于庭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5.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为言B.少时常与鲍叔牙游C.鲍叔不以我为无耻D.通货积财,富国强兵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故论卑而易行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

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政绩。

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在他死后,齐国不改变他的政策:保持了强国地位。

8.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为管仲作传,重在论其轶事,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霸”的具体情形,多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这是《史记》一书运用互见法的一个实例。

B.管仲辅佐桓公,“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

对此,司马迁对一代名相管仲给予高度评价。

C.“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然而,孔子轻看管仲其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费,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节俭精神不相吻合。

D.司马迁认为,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

管仲治国的突出之处在课后反思本节教学设计突出了探究活动与问题的设计,设问都具有一定思维含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考的乐趣,且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活动设计以讨论和体会为主,很好地展示与锻炼了自身多方面的才能,进而促进了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体现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课堂中似乎偏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环节放不开,没有彻底地围绕学生展开教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大力探索如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课标分析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管仲和他的才干以及从政成功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