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二经络及腧穴

十二经络及腧穴


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
各部的特殊系统
经络系统的组成 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十二经别
经络系统
十五别络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络脉
孙络 浮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灵枢〃逆顺肥瘦》
“手之三 阴从藏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腧穴的定位方法
1 2 3 4
骨 度 分 寸 定 位 法
体 表 解 剖 标 志 定 位 法
手 指 同 身 寸 定 位 法
简 便 定 位 法
10
骨度分寸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 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 法。
1、前两额发角之间为9寸。 2、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为 9寸。 3、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为8寸 4、两乳头之间为8寸。 5、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 。 6、腋前、后纹头到肘横纹为9 寸 7、肘横纹到腕掌(背)侧横纹 为12寸。 8.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 缘18寸。 9.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 寸。
手指同身寸法
以患者的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 取腧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
①中指同身寸法:
中指屈曲时,中节 掌侧两端纹头之间 为1寸。用于四肢 取穴的直寸、背部 的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关节的横 度作为1寸。用 于四肢部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法:
将 食、 中、无 名、 小指并拢,以中指 第二节横纹处为准 ,四指的横度为3 寸。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 ,背部的横寸
【定位】俯卧位。在腘窝横纹中点,当股 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功能】舒筋活络、清热止痉、祛瘀镇痛 【主治】 1. 腰痛,《四总穴歌》载:“腰背委中 求”,髋关节屈伸不利,腘肌挛急,下 肢痿痹。 2. 中风昏迷,半身不遂,癫疾反折。 3. 丹毒,疔疮,发背,腹痛,吐泻,中暑 4. 衄血不止(又名“血郄”) 5. 自汗,盗汗,疟疾。 6. 遗尿,小便难。
阴陵泉(化湿要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 ,当胫骨内髁后下方凹陷处。 【功能】健脾化湿、利尿消肿
【主治】 1.腹胀,暴泄,黄疸。 2.小便不利,失禁,水肿,喘逆。 3.妇人阴痛,阴茎痛,遗精。 4.膝痛。
5.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咽干,渴而欲饮,胁痛,手臂内 侧疼痛,掌中热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 常。 (三)主治概要:心脏、胸部及精神方面的疾病及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症状。 (四)本经腧穴:本经起于心中,属心络小肠,从 肺部浅出腋下,循上肢内侧后缘,经掌后,入掌 内,止于小指桡侧端。手少阴心经左右各9穴。
合谷
曲池(腑证要穴、皮肤病要穴、降压、清热要穴)
【定位】侧腕,屈肘。在肘横纹外 侧端,屈肘(90度),当尺泽与 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功能】疏风解表、调和气血 【主治】 1.热病,丹毒,疮,疥,瘾疹,瘰疬,疟疾。 2.咽喉肿痛,牙齿痛,目赤肿痛。 3.上肢不遂,肘臂无力。 4.腹痛,呕吐,泄泻,痢疾。 5.癫狂,善惊,高血压。 6.月经不调。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法,又称“经 验取穴法”。 例如: 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而立,于股外侧中指尖到达处就是风市穴。 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穴。 手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二横纹上取劳宫穴。
1.手太阴肺经
(1)循行:见图 (2)主要病侯: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 咳血、伤风、胸部涨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 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 (3)主治概要:主治头面部、喉、胸、肺病和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 4 )本经腧穴:从胸走手,起于中府,止于少 商。
1、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 正中为12寸。 2、眉间至前发际正中为 3寸 3、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 发际正中为3寸。 4、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 离端为12寸。
1、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 发际正中为3寸。 2、肩胛甲骨内缘到后正 中线为3寸。 3、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寸 。 4、肘横纹到腕掌(背) 侧横纹为12寸。 5、股骨大转子到腘横纹 为19寸。 6、腘横纹至外踝尖为16 寸。
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 又有明确的位置, 但尚未归入或不便 归入十四经系统的 腧穴
阿是穴
既无固定名称,亦 无固定位置,而是 以压痛点或其它反 应点作为针灸施术 部位的腧穴
腧穴的主治作用
近治作用:是指所有腧穴均具有治疗该穴所在 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 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 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
(一)经脉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 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 侧后缘痛等症。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 耳、目、咽喉病和热病、神志病,以及经 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四)本经腧穴:从手走头,起于少泽, 止于听宫,共十九穴。
7.足太阳膀胱经
委中
承山(治痔要穴)
【定位】俯卧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 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 ,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功能】舒筋利腿、理肠疗痔 【主治】 1. 腿痛转筋,腰背痛,脚气。 2. 腹痛,便秘,疝气。 3. 鼻衄,痔疾,癫疾。
昆仑(孕妇敏感穴)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 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能】清利头目、舒筋通络、 催产下胎 【主治】 1. 头痛,项强,肩背拘急,目眩 ,鼻衄。 2. 惊痫,难产,疟疾。 3. 腰骶疼痛,脚跟肿痛。
肩髃(yu)
【定位】肩部三角肌上,臂 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 前下方凹陷中。 【功能】通经活络、利节止 痛 【主治】肩周炎、上肢麻痹 、咯血、风热瘾疹。
3.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 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消谷善饥, 口渴;咽喉肿痛;鼻衄,口 ,口唇生疮;颈肿, 齿痛;热病,发狂以及足阳明胃经循行线的肿痛、 麻木、厥冷等。 (三)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 齿痛,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四)本经腧穴:从头走足,起于承泣,止于厉 兑,共四十五穴。
尺泽
【定位】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 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功能】清泄肺热、利咽止痛、通 络镇痛 【主治】 1.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 2.吐泻,腹痛。 3. 潮热,舌干。 4.小儿急、慢惊风。 5. 肘臂挛痛,瘫痪、上肢关节麻 木。
列缺
【定位】微屈肘,侧腕掌心相对。在 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 纹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 间。 【功能】宣肺祛风、疏经通络、利咽
4.足太阴脾经
(1)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 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 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 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 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三)主治概要: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 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四)本经腧穴:从足走胸,起于隐白,止于大包, 共二十一穴。
【主治】 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2.掌中热,上肢不遂。腕部病证。 3.偏正头痛,项强(“四总穴歌” 载:“头项寻列缺”)。 4.惊痫,牙痛。 5.)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 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 的其他病证。 (3)本经腧穴:从头走手,起于商阳, 止于迎香,共二十穴。
十二经络与腧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护理部 宋钝 2015年9月2日
教学目标
1
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基础 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腧穴的分类 熟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循行走向 掌握常用腧穴的归经、定位方法、主治作用
2
3
4
经络的概念
“经”,路径;“络”,网络。 经:为主干,大多直行,位置相对较深,数量少。 络:为分支,纵横交错,位置相对较浅,数量较多 。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
(一)经脉循行:如图 (二)主要病侯:小便不通、遗尿、尿赤;痔; 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 泪,鼻塞多涕,头痛; 项、背、腰、臀和膝后面至足等足太阳膀胱经循 行线的肿痛、麻痹、厥冷等。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 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 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 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 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四)本经腧穴:从头走足,起于睛明,止于至 阴,共六十七穴。
天枢
【定位】脐中旁开2寸。 【功能】调中和胃、理气 健脾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小儿腹泻、急性阑尾 炎、肠麻痹
足三里(强壮保健要穴、降压降糖要穴)
【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 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功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 【主治】 1. 全身强壮要穴,四大补穴之一,常用艾灸能强 身健体。 2. 胃肠病之主穴,如胃痛,呕吐,腹胀,泄泻, 便秘,疳疾等消化系病证。 3. 咳嗽多痰,癫狂,妄笑,痫证。 4. 心悸气短,产后血晕,晕厥。 5. 膝胫痠痛,下肢不遂,脚气。 6. 乳痈,水肿。
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心中
小指端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胸中
无名指端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目外眦
足大趾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肺中
腧穴的概念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 的部位。
1
2
3
十四经穴
具有固定的名称和 位置,且归属于十 二经脉与任、督二 脉的腧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