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生态作业

森林生态作业

经济林生态效益与生态经济林摘要:林业“两大体系”的建设是当前我国林业的根本任务。

经济林既具有产业的属性,又具有生态的属性,是林业“三大效益”兼顾得最好的一类林种。

目前,我国对经济林生态效益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文章通过对论述经济林的生态效益和生态经济林的三方面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经济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关键词:生态经济林;生态效益;生态补偿ECOLOGICAL BENEFITS OF NONWOOD FOREST AND ECOLOGICAL NONWOODAbstract: "two systems" of forestry is currently build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hina's forestry. Both Nonwood forest industry attributes, but also has the ecological attributes, forestry, "three-effectiveness" take into account the best of a class-lam.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forest ecological benefits of awareness is not sufficient. The article discussed by the economic forest eco-efficiency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major areas of economic forest and based on this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forest ecology of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Key words: ecological nonwood forest; ecological benefit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林业“两大体系”的建设是当前我国林业的根本任务。

经济林既具有产业的属性,又具有生态的属性,是林业“三大效益”兼顾得最好的一类林种。

大力发展经济林,对于实现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具有长远的、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我国对经济林生态效益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经济林生态经营方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迫切豁要建立有效的经济林生态补偿机制,以调整经济林生产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促进经济林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行经济林生态经营策略。

1对经济林生态效益的认识经济林是我国五大林种之一,是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与其它林种相比,经济林具有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高,产品多样、加工增值潜力大、产业化前景好,即适应性广、特产性强,既适宜农户经营,又可大规模种植等特点,是林业“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得最好的一类林种[1]。

例如,沙棘是重要的饮料和药材树种,同时又是我国西部固沙造林的首选树种,八角是传统的调料树种,同时又是广西保护水源和树桩的重要防护林种;油茶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同时又是优良的荒山荒地绿化树种,对于维护我国南方丘陵红壤地区的生态稳定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兼具绿化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多种生态效益,据综合评估,油茶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比值为10:3。

我国是世界经济林分布和栽培中心,全国有经济林经营面积约 3.O×107hm2,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6%-18%,占全国人工林面积的60%左右,年产值已超过1000亿元,占林业产值的1/3以上[2]。

根据国家林业局《全国经济林发展规划》,2006-2010年发展经济林面积1 672.12万hm2,其中新造林1010. 9万hm2,低产林改造661. 22万hm2;到2010年,全国经济林面积将稳步发展到3764万hm2。

这意味着,在5年时间内,经济林面积要增加约1/3。

经济林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人的重要生产项目[3]。

然而,经济林适宜栽培区多处于江河、水系、库区的下坡面,是区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不顾生态环境建设,盲目发展经济林,势必带来整个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4]。

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的结合问题,同样是经济林生产中的关键问题。

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选择。

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实践中,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型经济林、防护型经济林等新的模式[5-7].这不仅是概念上的一大创新,也扩大了经济林的内涵,提高了对经济林“三大效益”的认识。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的通知》(林退发[2001]550号文件)[8]中明确将油茶、核桃、乌柏、板栗、枣树、柿树、茶树、杜仲、厚朴、山核桃、油桐、桔柑、批把、称猴桃、梨树、桃树、李子、葡萄、石榴、黄柏等经济林树种列为生态型经济林树种。

与此同时,各地在长防林建设、退耕还林等国家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践中,自觉按照生态工程建设的原则和要求,努力挖掘适合不同区域的经济林生态经营模式。

例如,在退耕还林项目的带动下,湘西发掘推广了适应于大坡面坡耕地和荒芜油桐林地的“一坡多带经济林生态经营模式”,成为湘西北水源涵养林的一种重要经济林模式,既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收到了很好的生态效益,每公顷蓄水300 m3,减少泥沙流失量76.5 t。

生态效益补偿是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9]。

1998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八条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

"2000年1月29日发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规定:“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经营者,有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权利。

"2004年12月10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正式确立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其重点是对公益林管护者发生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基金的补偿范围为国家林业局公布的重点公益林林地中的有林地以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疏林地、灌木林地、灌丛地[10,11]。

然而,由于经济林与用材林、薪炭林列为商品林,国家和地方均未对其进行生态补偿[12],少数列人补偿的以经济树种为主的林分,是以禁止生产经营活动为代价的,实际上已失去经济林的内涵[13.14]。

当前,我国对经济林生态效益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经济林生态经营方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迫切需要建立经济林生态补偿机制,以调整经济林生产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促进经济林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行经济林生态经营策略,切实解决经济林生产中“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的矛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 生态经济林的基本内涵生态经济林不同于一般概念上的经济林,概括起来有下面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有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满足环境建设的基本生态要求;二是所生产的果品(产品)要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三是实行可持续经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根据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所有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将开放果品市场,在果品市场进入国际化竞争的情况下,如果不着力提高经济林产品的“绿色”程度,很难在国内外市场上站住脚,获取应有的经济效益。

生产绿色果品,是以生态经济林为依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态经济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果品不仅要求无污染、安全,而且要优质、高营养。

因此,营造生态经济林必需建立在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强的品种(或无性系)的基础上。

实行可持续经营是生态经济林的一个重要特点。

生态经济林不仅要考虑第一代经济树种由结果到更新连年高产、稳产的问题,而且要考虑第一代以后多代的高产、稳产问题,只有实行可持续经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林特别是栽培生长迅速、对肥力要求高的树种,有导致地力下降的趋势,因而人工林的长期地力维持问题,成为当前国际和国内林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黄河中游丘陵山地土壤肥力普遍低下,而人们每年期望收获一定数量的林果产品,使这一地区生态经济林的土壤肥力问题更加突出。

可见,生态经济林可持续经营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土壤肥力实现林地的有效永续利用。

为此,应注意采取如下技术措施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固护土壤,控制水土流失补充有机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合理利用局部径流,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科学追肥,进行养分补充;通过树体控制,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

创造条件进行林地土壤养分监测,每年土壤养分的补充量要大于消耗量,以使土壤肥力逐年提高。

3 生态经济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分析实施生态经济林工程造林模式,以中西部为例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例,在建成5-6 a后产值可达1500-3000元/666. 7 m2,直接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每年辐射推广近0. 7万hm2,则年经济收人可达15-30亿元。

紧紧围绕我国生态经济型经营模式与产品开发开展研究、推广与示范,成果直接为中西部半干早区及黄土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绿化工程提供新的思路、治理与开发的综合技术,以及优质高产经济林营造和产业化发展的成套技术、方法和示范样板。

对于提高同类地区植被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抵御自然灾害的整体效益,减少坡面的土壤侵蚀,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有巨大的作用。

通过恢复森林植被,合理利用坡耕地、发展生态经济林,能够促进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达到生态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目的,增加山区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掌握科技知识的能力。

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工程成果,防止出现反弹现象,吸收剩余劳动力参与产品开发,维护社会稳定,起到良好作用,社会效益十分突出。

参考文献:[1]王立新.关于21世纪我国经济林生产的战略思考[J].经济林研究,2004.22(1),71一74.[2]王立新.我国经济林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特产研究.2004.(1),62 - 64.[3]杜兰英.杜红岩.我国中西部生态经济林工程造林及其配套技术[J].经济林研究.2006.24(1),21一25.[4]何方.西部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J].经济林研究.2000.18(3),1-5.[5]程晓建,黎章矩,戴文盛,等.生态经济林与可持续发展[J].浙江林业科技.2003,23(3),79一82.89.[6]罗细方,姚小华.生态经济林模式水土流失模型探讨[J].经济林研究,2005.23( 3):24一27.[7]陈彩虹,沈翠新.现代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评价[J].经济林研究,2003.21(4):131一133.[8]郑礼法,韩国康.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思考[J].林业经济.2001.(10):38- 41.[9]何方.中国生态区划分与评价和保护建设的研究(V)[J].经济林研究,2003.21(2):23 - 27.[10]胡仪元.西部生态经济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M].沈阳:社会科学辑刊.2005.[1l]徐学杰.安宁市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机制研究[J].四川林勘察设计,2004.(2):11-13.[12]刘宏振.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思考[J] 福建林业科技,2006.1(33):160-163.[13]张小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与公民环境权保护[J].林业经济问题,2003.(10),253 - 256.[14]王永安.森林生态效益经济补偿的几个问题[J].生态经济,2000.(1):13-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