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条件(一)地理位置及风景资源概述云顶山位于吕梁山中麓,关帝山林区北端,地跨太原市娄烦县西南部的米峪镇和马家庄乡,距太原市城区110公里。
云顶山的主峰海拔2789米,是山西吕梁山脉腹地高峰之一,因山势险峻,山顶直插云际而得名,是太原市最高的山峰。
云顶山自然保护区的东部与与古交市岔口乡或关帝山林区的屯兰川林场相连;南靠交城县的东坡底乡或关帝山林区的西葫芦林场;西南与交城县的庞泉沟镇或关帝山林区的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及孝文山林场接壤;西面与方山县的马坊镇、积翠乡或黑茶山林区的南阳山林场为邻;北以太佳公路为界,与娄烦县的马家庄乡相交。
云顶山自然保护区的地理坐标在东经111°30´33"至111°47´10",北纬37°50´49"至38°02´15"之间。
全境东西最宽处达20千米,最窄处仅5千米,形状很不规则,中部和西部占到3/4以上,东部占不足1/4,总面积为23029公顷。
云顶山山顶平缓开阔,为一小型草原,草原上骏马奔驰,近年又从青藏高原引进数百头白色牦牛,因此,云顶山又被称作是“太原市的青藏高原”。
这里遍山古树参天,松柏苍翠,山间怪石嶙峋,流泉飞瀑,盛夏仍有万年冰川,表里山河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许多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有着很大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气候情况云顶山风景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带属典型的严寒湿润气候区,高寒湿润。
由于大部分区域为林区,因此形成多雨的森林气候环境。
1、温度与湿度云顶山风景区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气候凉爽。
年均气温4—9℃。
最热为七月,平均气温18—22℃,极端最高气温29.8℃,极端最低气温-26.8℃。
2、降水与结冰年均降水量在600mm左右,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为500mm,丰水年降水量为730mm。
初雪期9月下旬,积雪可达50cm以上;结冰期l0月下旬,结冰厚度可达85cm以上。
3、日照、无霜期及风向云顶山太阳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全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800小时,无霜期100天左右,平均相对湿度71%;主风方向为西北风,平均风力0.4米/秒。
景区内小气候特点是气温低,降水较充沛。
主要灾害是霜冻和冰雹;常见的自然光学特异现象有“日月晕环”、“彩色霓虹”。
由于相对温度较大,地势高寒,景区内常感云蒸雾腾,柔风袭袭,沁人肺腑。
(三)水文、地质、地貌和自然灾害情况1、云顶山水文情况云顶山景区水资源丰富,南川河发源于前云顶山,由西南向东北,流经米峪镇乡与马家庄乡,汇入监河。
主流全长23公里,河床宽70米,水面宽7米,水深0.2米,溪水长年清澈。
景区内几乎沟沟有水,在境内汇聚数条支流,流向东北,过娄烦县城后注入汾河水库。
因河床长期被水流冲击,境内形成两处姿态迥异的流泉瀑布,令人驻足叹然。
2、云顶山地质的构造情况云顶山风景区内岩石由古代结晶岩中的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角闪岩等组成。
土壤主要有棕色森林土、淋溶褐土、山地灰褐土、高山草甸土、粗骨性褐土及绵土,成土母质多为坡积物。
林业用地土层厚度15-16米之间,有机质和腐殖质厚10-15厘米之间,有机质含量丰富,肥力较高,适合高寒地区各种植物和菌类的生长繁衍。
有机林地等级Ⅰ、Ⅱ、Ⅲ级面积之比为2.3:7.2:0.5。
3、云顶山地形地貌情况云顶山风景区位于太原市西北的吕梁山区腹地,东依古交市,西邻方山县,南毗交城县,北与岚县连,东北与静乐县接壤。
境内西北部群山环绕,东北部丘陵起伏,山脊与毗邻县(市)成天然分界线。
云顶山景区总面积2385.9公顷。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285.6公顷,疏林地面积254.3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1.9公顷。
灌木林地面积l37.1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l44041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9.5%。
云顶山属寒温带针叶阔叶林地带,海拔25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带,2100-2500为针叶林带,l800-21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带,l800米以下为灌木疏林带。
四大垂直分布带构成云顶山的植物群落系统。
4、云顶山风景区自然灾害情况冻害是境内仅次干旱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特别是秋季早霜影响更大,一般发生在9月下旬,最早在9月上旬,农作物没有完全成熟,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引起冻害。
暴雨境内年降水量虽不多,但暴雨较多,降水强度较大,往往几十分钟的雷阵雨就会形成山洪暴发,冲毁农田道路,危害人畜,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暴雨一般出现在7、8月份,1小时最大降水量为43.3毫米,10分钟最大降水量为17.9毫米(1978年7月27日)冰雹境内每年局部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冰雹发生,较严重的是米峪镇乡、天池店乡、娄烦等地,一般和暴雨同时出现,主要集中在7、8月份。
二、自然景源(一)天景云顶山生态优良,空气水源未受任何污染,是一块圣洁的原始净土。
一年四季晴、雨、阴、雾景色各有特色。
春则山花烂漫、绿草如茵,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夏则红日高照,云挂山腰,往往山顶晴空万里,山腰乌云翻滚、电闪雷鸣,而山下早已大雨滂沱。
盛夏之时,山顶凉风习习,空气清新,是绝好的避暑胜地。
在赤日炎炎、酷暑难熬的三伏天,这里依然存在着万年不化的冰层,所以您会感到凉爽如春,甚而寒气逼人。
秋则云顶山漫山红绿,层林尽染,山桃野果,任您品尝。
冬则云顶山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如同进入林海雪原,放眼望云尽收北国风光,为风景区增添几多神秘气氛。
(二)水景云顶山风景区位于南川河流域主要支流之一,由西南向东北,流经米峪镇乡与马家庄乡,汇入监河。
全长23公里,河床宽70米,水面宽7米,水深0.2米,溪水长年清澈。
在云顶山山麓湍流而过,河不时而平缓里面急湍,在许多地段形成大大小小的瀑流跌水,与周围的青山怪石、奇树异花相映成趣。
(三)地景云顶山古树参天,松柏苍翠,杨榆桦柳等树木郁郁葱葱。
山间怪石嶙峋,龙潭虎穴。
大自然形成的弥佛山、城墙岩、八戒看山、通天龟、悟空出世、虎头石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还有建于峭壁悬崖的石壁寺、观音庙等庙宇,古香古色,清幽宜人。
景区山坡流泉遍布,山涧溪水潺潺,演绎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情画意。
云顶山不仅是一处美丽富饶的自然景观,也是一处著名的人文历史遗址,因山势险要,自古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和兵家必争之地。
山的东坡,山腰有一岭,名叫“一杆旗”,据史志记载,此岭是北宋名将穆桂英抗击辽兵的阵地,因战旗插于此而得名。
如果您在云顶山顶过夜,或者是凌晨一大早能爬到山顶,还可以看到能与泰山东海日出相媲美的“云顶日出”。
(四)生景云顶山风景区有较好的森林植被,四季郁郁葱葱,植物覆盖率达95%以上,云顶山属寒温带针叶阔叶林地带,海拔25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带,2100-2500为针叶林带,l800-21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带,l800米以下为灌木疏林带。
森林植物类型主要有华北落叶松林;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华北落叶松、去杉混交林;油松山杨混交林;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杨桦混交林;灌木丛、灌草丛等。
灌木有黄刺玫、虎榛子、沙刺、柠条、绣线菊等;草类有苔草、营草、蒿草、唐松草等。
云顶山风景区药用植物有近百种,党参、黄芪、野玫瑰、柴胡、金针、猪岑、北五味子、甘草、卫茅等较珍贵的药材随处可见。
据考察,云顶山风景区植物有30科、65属、l40种。
野生动物有21目、51科、285种。
云顶山是山西目前稀有的野生动植物密集分布区域,林中栖息着285种鸟类和兽类野生动物,其中褐马鸡、金钱豹、黑鹳、金雕等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类:林麝、豺、兔狲、石貂、穿山甲、灰鹤等。
林中生长着木本植物140多种、草本植物2700多种。
云盘、顶土、百灵等山蘑菇是这里的土特产品,其味道胜过五台山的台蘑,可与东北长白山蘑菇相媲美。
三、人文景源(一)历史沿革“周王绘图有楼烦国”。
娄烦原是一个古老民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演变为地域概念,成为历史上郡、县、乡的名称。
西周至春秋时的楼烦国相当于今天北起呼和浩特市,南至雁北朔州一带,后扩展壮大,其范围大致包括北至现在的内蒙清水河一带,西达阴山之南,南到山西灵石,东迄河北平乐县,东南边缘太原市区。
战国时期,楼烦国为赵武灵王所破,归属赵国,楼烦这个地名就在这一带以郡、州、县、镇一直延续至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把中国划分36郡,后来扩展为46郡,就增设了楼烦郡。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复置楼烦郡,统静乐、临泉、秀容(今忻州市)三县,筑楼烦城,其地址在今娄烦县境旧娄烦镇旧址(今汾河水库淹没区)。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名为宪州。
龙纪元年(公元889年)在宪州城又增设楼烦县,成了州县两级所在地。
唐初宪州辖楼烦、天池、玄池三处牧马监,为唐北边疆军马主要来源地,时有“娄烦骏马甲天下”之谓。
五代北汉宪州与楼烦县沿唐制。
北宋及金,楼烦改属岚州。
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楼烦县改属永宁州。
明初废县为镇,并入静乐县,设巡检司,属太原府。
清延明制。
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废府,改州为县,并于各省设道,静乐县属山西省雁门道。
全县划为三个区,今娄烦县大部分地区为原第二区,直到1940年1月“晋绥事变”前夕。
1940年1月7日,中共静乐县委在娄烦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府。
此后,县政府机关一直常驻于娄烦地区,所属地域也大部分为今娄烦县,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11月晋绥边区将原归八专署管辖的静乐县改称娄烦县,同时划归三专署管辖,县政府设在娄烦镇。
1946年2月娄烦又归静乐县,并属六专署。
197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复建娄烦县,属吕梁地区。
1972年4月1日改属太原市至今。
县人民政府驻地娄烦镇。
从此,这片古老的土地,娄烦又以一个县的建制出现在伟大祖国的版图上。
(二)民俗风情与神话传说1.民俗风情(1)中元节里送人人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
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
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
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
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
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
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