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地铁7号线一期工程土建1标施工控制网控制测量复核测量专业技术设计书

成都地铁7号线一期工程土建1标施工控制网控制测量复核测量专业技术设计书

密级: 编号:成都地铁7号线一期工程土建1标段(控制测量复核测量)专业技术设计书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精密测量分公司2012年 12月 14日成都地铁7号线一期工程土建1标段(控制测量复核测量)专业技术设计书测绘专业任务承担单位(盖章):设计负责人:审核意见:主要设计人:审核人:年月日年月日批准单位或部门(盖章):审批意见:审批人:年月日1.概述成都地铁7号线一期工程土建1标施工控制网测设,属公司内部项目。

应项目经理部要求公司精密测量分公司计划于2012年12月15日至12月20日对成都地铁7号线一期工程土建1标段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复核、加密测量,成果用于施工放样。

成都地铁7号线一期工程土建1标,包含4站4区间,车站包括:火车北站(YCK0+573.467~YCK0+773.967)、驷马桥站(YDK2+544.263~YDK3+108.713)、九里堤路口站(YCK37+471.700~YCK37+759.300)、城北客运中心站(YCK38+243.080~YCK38+609.900),区间包含:火车北站~驷马桥站、驷马桥站~八里小区站、九里堤路口站~城北客运中心站、城北客运中心站~火车北站,左线总长3821.488m,右线总长3749.508m。

成都地铁7号线一期工程土建1标段施工平面控制网复测共有GPS设计点9个,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卫星定位控制网要求测设。

精密导线网测量有设计点9个、施工控制点加密共有控制点9个,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精密导线网精度要求测设。

初步计划6天完成本次测量任务。

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2.1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本标段车站所处位置火车北站位于火车北站广场,与地铁1号线交叉,大致呈东西向布置;驷马桥站为地铁7号线与3号线的换乘站。

7号线车站位于成都市二环路、三环路之间的驷马桥路下,呈东西走向;九里堤路口站位于二环路北一段与九里堤路十字,比邻西南交大;城北客运中心站是7号线与5号线换乘节点站,城北客运中心站位于二环路与蓉北商贸大道交叉口位置,沿二环路跨路口布置。

2.2 已有资料情况2.2.1 收集到工程测量交接桩记录表和成都地铁7号线控制网点之记。

2.2.2 平面坐标系统与成都地铁框架网一致。

坐标系详细分带及对应里程如表1:表1 车站名称起点里程终点里程中央子午线椭球火车北站YCK0+573.467YCK0+773.967104°04′00″WGS-84驷马桥站YDK2+544.263YDK3+108.713104°04′00″WGS-84九里堤路口站YCK37+471.700YCK37+759.300104°04′00″WGS-84城北客运中心站YCK38+243.080YCK38+609.900104°04′00″WGS-843.引用文件(1)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3) 设计交桩资料。

(4) 《中铁一局成都地铁7号线一期工程土建1标段项目经理部施工组织设计》4.成果(或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4.1 成果质量要求4.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卫星定位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1) 控制网可靠性指标R≥0.25;(2) 最弱点点位中误差≤±12cm,最弱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10cm,最弱相邻点边长相对中误差≤1/100000;(3) 固定误差a≤5mm,比例误差系数b≤1mm/km;(4) 重复观测基线长度较差mm;(5) 同步环闭合差,异步环闭合差;(6) 无约束平差基线分量改正数≤mm;(7) 约束平差基线分量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基线分量改正数较差≤mm。

4.1.2 精密导线网、施工控制网加密测量主要技术指标(1) 测角中误差≤±2.5″;(2) 方位角闭合差≤±5″;(3) 每边测距中误差≤±4mm;(4) 测距相对中误差1/60000;(5)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35000;(6) 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8mm;5.设计方案根据工作量及人员配置情况计划测区施工平面控制网测量采用4台徕卡1230系列GPS接收机在2天内完成;精密导线网测量采用1台徕卡TS30系列在3天内完成,内业资料计算1天内完成。

拟投入设备详见表1 表1序号仪器名称仪器型号仪器精度数量(台)检定情况1GPS接收机徕卡12305mm+1ppm4已检定2全站仪徕卡TS301mm+1ppm1已检定3笔记本电脑3内业4交通车1运输设备5.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5.1.1 GPS网基线解算、网平差及坐标转换基线解算时采用广播星历,使用LGO7.0(GPS后处理软件)进行基线解算,采用CosaGPS V5.2进行GPS网平差及坐标转换。

基线解算应做以下检核统计工作:(1) 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不应大于10%(2) 重复基线测量的差值mm(3) GPS基线向量网同步环闭合差应符合下式规定:n为闭合环边数,σ为标准差,即基线向量弦长中误差(mm)。

a为固定误差(mm),b为比例误差系数(),d为相邻点间的距离(km)。

(4) GPS基线向量网异步环闭合差应符合下式规定:n为闭合环边数,σ为标准差,即基线向量弦长中误差(mm)。

a为固定误差(mm),b为b为比例误差系数(),d为相邻点间的距离(km)。

(5) 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应满足下式:;;(6) 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的同名基线改正数的较差应满足下式:;;5.1.2轨道交通卫星定位控制网复测(1) 本次是复测设计院原测量控制点,经现场勘查,原轨道卫星定位控制点点位稳固,无破坏迹象。

(2) GPS星历预报为了提前了解卫星在以后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从而选择最佳时间去测量,因此在测量前先对当地近几天的卫星可用性做简单统计。

2012年12月15日卫星可用性图表2012年12月16日卫星可用性图表(3) 使用4台GPS接收机进行作业,严格执行观测调度计划,按规定时间进行同步观测作业采用同步静态观测模式,边联式组网。

GPS网设计图详见附录2。

卫星高度角≥15°、平均重复设站数(次/每点)≥2,数据采样间隔为10秒、控制点同步观测有效卫星总数≥4颗、GDOP 值≤6。

(4) 同步观测时段数为2,每时段观测大于60分钟。

(5) 按要求进行仪器检校,对中设备采用精密对点器,对中精度小于1mm,在作业前及作业过程中对基座水准器、光学对点器进行检校,确保其状态正常。

(6) 作业前应做好星历预报,避开不利于观测的时间段,作业过程中,天线安置严格整平、对中。

按规定填写观测手簿。

对观测点名、仪器号、仪器高、日期、时间以及观测者等均应详细记录。

(7) 每时段观测前后分别量取天线高,误差小于2mm,取两次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8) 作业中使用对讲机,离GPS接收机10m以外。

(9) GPS作业组网顺序如下:1.GPSVII037、GPSVII038、GPSVII001、GPSVII002;2.GPSIII011、GPSIII012、GPSVII001、GPSVII002;3.GPSIII011、GPSIII012、GPSVII003、GPSIII008;4.GPSIII011、GPSIII012、GPSVII004、GPSVII008;(11) 保证质量的主要措施和要求a.每时段测完后需检查仪器的对中、整平。

b.测量原始记录清晰,天线高、开关机时间、地点、点号、日期、仪器编号、控制网名等需记录完善,由小组长检查。

(12) 返工重测对于基线解算模糊度不通过的必须重测,对不满足重复基线较差、同步环、异步环等各检验指标的时段应进行返工测量。

5.1.3精密导线网测设(1) 采用全站仪按照导线方式进行复测,全站仪应符合照准部旋转正确性指标。

(2) 对中器视轴与竖轴不重合度不宜大于1mm。

(3) 作业前按要求进行仪器检校。

对中设备采用精密对点器,对中误差小于1mm,在作业前及作业过程中对基座水准器、光学对点器进行检校,确保其状态正常。

(4) 观测前在仪器观测条件中输入适时温度和实地气压,温度读至0.2摄氏度、气压读至50Pa。

作业过程中,全站仪安置严格整平、对中。

(5) 水平角观测应采用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差应小于4〞。

半测回归零差≤6〞、同一测回中2C值较差≤9〞、同一方向各测回间较差≤6〞、测回数≥4。

(6) 距离采用对向观测,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测量满足:观测次数≥2、每边测回数≥2、一测回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次、一测回读数间较差≤3mm、单程各测回较差≤4mm,往返较差≤2(a+bd)mm。

(7) 精密导线构网见附图。

5.1.4施工控制网加密测量点测设(1)本次施工控制网加密测量点选点、埋石详见附录1。

(2)施工网加密测量采用全站仪按照无定向导线方式进行布网测设,全站仪应符合照准部旋转正确性指标。

对中器视轴与竖轴不重合度不宜大于1mm。

(3)作业前按要求进行仪器检校。

对中设备采用精密对点器,对中误差小于1mm,在作业前及作业过程中对基座水准器、光学对点器进行检校,确保其状态正常。

(4)观测前在手簿观测条件中输入适时温度和实地气压,温度读至0.2摄氏度、气压读至0.5hPa。

作业过程中,全站仪安置严格整平、对中。

(5)水平角观测应采用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差应小于4〞、半测回归零差≤6〞、一测回内各方向2C互差≤9〞、归零后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6〞、测回数≥6。

(6)距离采用对向观测,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测量满足:观测次数≥2、每边测回数≥2、一测回照准目标一次读数2次、一测回读数较差≤2mm、测回间较差≤3mm,往返较差≤2(a+b*d)mm。

5.1.5 保证质量的主要措施和要求(1)每站测完后需检查仪器的对中、整平。

(2)及时进行往返测距离,比较,差异较大时需重测。

(3)测量原始记录清晰,图示明确,计算,复核需由不同的人员完成并签认。

(4)进行起算数据的正确性检核。

(5)进行原始数据输入正确性检核。

(6)计算结果必须满足质量成果要求中的各项指标。

附录1:1.控制点选点与埋石(1) 选点A.加密的控制点应选在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B.线路平面控制点距线路中心的距离应大于50m,宜小于300m,每一点至少应有一相邻点通视。

C.所有加密控制点均应在现场填写点位说明,必要时应丈量至明显地物的距离,绘制点位示意图。

D.加密点选点及埋石应注意点位的分布,宜在中线两侧布设,尽量避免局部段落桩点全部布设在一侧的情况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