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语文知识积累早读材料(五)模块一高频语言近义词积累(早上必背上课必提问作文必运用)[变易·变异]二者都与变化有关,但所指的对象不同。
“变易”指改变,变化,如“这里的情况并无多大变易”。
“变异”指同性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如“物种变异”。
[变换·变幻]二者都是动词,都有变化之意。
“变换”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如“变换一下位置”。
“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如“世界上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
当仁不让:当仁,指面临仁义之事。
《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义不容辞:指顾全道义而不推辞。
理所当然:当然:应当如此。
按道理应当这样。
模块二经典名言语言素材积累(早读必背上课必提问作文必运用)荀子名言1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释义】在天上的事物中里,没有比日月更明亮的;在地上的事物中,没有比水火更闪亮的;在所有的事物中,没有比珍珠、美玉更光彩耀目的;在人的行为举止里,没有比礼义更贤明的。
2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释义】善于学习的人会追根朔源,彻底了解其中的道理,善于实干的人能探究其中的疑难困惑。
3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释义】路程虽然近,但不走的话也无法到达;事情虽然小,但不去做的话也不会成功。
4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释义】一个好的农民,并不会因为遇到水旱等自然灾害,就不去耕种土地;一个好的商人,并不会因为一时的亏损,就不再搞经营;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并不会因为贫穷,就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松懈自己的斗志,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
模块三时代经典人物事件素材积累(概括人物事件积累分析观点启迪思路拓展)扬起信念风帆,培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石川2019年09月18日10:1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领袖17日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7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于敏、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为人耳熟能详。
他们都在各自领域做出了惊天动地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国家脊梁;他们与共和国同行,与时代同行,所拥有的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深深折服国人。
从“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的于敏,到“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的袁隆平,再到“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的屠呦呦……这些国之脊梁的科研高度,让人高山仰止,我们可能难以企及他们的专业水准,但他们的精神力量具有磅礴的感染力,能够激励出我们的爱国心、报国志,也能引领我们找到精神家园。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于敏等人所展现出的精神风骨,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的支撑力。
比如,于敏甘于“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张富清战功赫赫,却“60多年来,他深藏功名,埋头工作”;黄旭华在无经验、无技术、无条件的环境中牢记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的嘱托。
那么,又是什么支撑于敏等人砥砺奋进?是信心,是信念,也是信仰。
于敏说过,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人生足矣!这样的精神风范让人动容,也让人共鸣。
实际上,每一位为国为民的国之脊梁,都有坚不可摧的信仰,也都有润物无声的精神力量。
信仰看似抽象,精神力量看似缥缈,但它们都能让人感受得到,也能激发我们奋发向上。
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飞跃,正因为有信心、有信念、有信仰。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应该承认,这些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获得者,当年建功立业时条件远没有如今优越,遭遇的艰难险阻也不少,但他们“熬”出来了,成就斐然,这是信仰的力量,也是精神的力量。
这对今天的我们颇具启发意义,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这更需要我们扬起信念风帆,培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扬起信念风帆,培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就能更好地凝心聚力,敢于攻克一个又一个的“娄山关”“腊子口”,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们就能更好地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也会更清醒地意识到: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无论宝贵精神品格还是崇高价值追求,都熔铸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
把榜样的力量转化为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实际行动,我们将走得更坚定从容,我们将更有沛然不可御的文化自信。
模块四古典诗歌积累(早读必背作文必用点亮诗意人生)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宋代: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译文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鉴赏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
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
“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
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
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
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
“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
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
“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
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
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
“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
结句篇末点题。
“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
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
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
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
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全词景中有情,情中带景。
上片于壮丽的秋景之中含有凄凉伤感之柔情,下片于缠绵的离情中带有伤感之景,前后情景交相辉映。
上片写观景,虽未点明登楼而登楼之意自明;下片于“依栏杆处”再点登楼,起到了首尾呼应作用。
笔法之高妙,于此可见,作者不愧为慢词的奠基人。
模块五文化常识(考试必考,知识点必掌握)《杜甫诗三首》《蜀道难》《琵琶行》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
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
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
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的管乐。
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