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睑下垂矫正术技术操作规范
一、提上睑肌缩短术
【适应证】
提上睑肌肌力的先天性、老年性、外伤性或其他类型的上睑下垂患者。
【禁忌证】
提上睑肌肌力在3mm以下的上睑下垂患者。
眼部急、慢性炎症患者。
【术前准备】
1. 明确上睑下垂的类型,如先天性、老年性、外伤性或其他类型。
2. 检査视力及最好矫正视力。
3. 检测提上睑肌的肌力、上睑下垂的下垂量,计算术中提上睑肌缩短量。
4. 检査上直肌及下斜肌等眼外肌功能。
5. 检査有无Bell现象、上睑迟滞现象。
6. 新斯的明试验除外重症肌无力。
【麻醉】
1. 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另加额神经阻滞麻醉。
2. 不能配合手术的儿童应全身麻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用亚甲蓝或龙胆紫距术眼上睑缘5-6mm处画出上睑皱襞线。
如对侧眼有上睑皱襞,则设计的术眼上睑皱襞线的弧度、距睑缘距离应与其一致。
2. 翻转上睑,做上穹隆结膜下麻醉,内、外侧穹隆部结膜做一长4-5mm的纵行切口,从外侧切口插入剪刀,在睑结膜和与Miiller肌之间潜行分离,至内侧伤口为止,将一细橡皮条置于其内作为标记线,眼睑复位。
3. 切开眼睑皮肤,分离皮下及眼轮匝肌暴露睑板前面的提上睑肌腱膜附着处。
4. 用拉钩将伤口牵开,可见腱膜前间隙与腱膜之间出现沟状凹陷,用剪刀沿此沟向上分离,将腱膜与眶隔分开或打开眶隔直到暴露节制韧带。
5. 于睑板上方剪开外侧腱膜,暴露橡皮条,用肌肉镊夹住提上睑肌向下牵拉分离,并剪断其内角外角,松解肌肉。
6. 分离出提上睑肌,测量切除部分长度,在应切除处中、内、外做三针褥式缝线,缝线穿过肌腱睑板(位于睑板中上1/3交界处,深度为1/2睑板厚度,针距2- 3mm,再穿至肌腱表面,调节位置,直至满意后结扎缝线,剪除缩短部分肌肉。
7. 用5-0丝线缝合皮肤伤口5-7针,术眼涂抗菌药物眼膏后遮盖。
【术后处理】
1. 次日换药。
2. 滴抗菌药物滴眼液,每日3-4次,持续1周。
3. 术后5-7d拆线。
【注意事项】
1. 术前应了解患者的要求,仔细检査眼部,并对患者充分解释预后。
2. 术中做上穹隆结膜下麻醉时,注药不能太深,以免将麻醉药注入Miiller肌
内。
3. 虽然术前根据患者年龄、上睑下垂类型、提上睑肌肌力、下垂量等估计切除肌肉量,但术中应根据提上睑肌厚薄、弹性做出调整。
4. 术后注意睑裂闭合和角膜暴露情况。
如轻度眼睑闭合不全所致角膜暴露,可不予处理。
但较明显的眼睑闭合不全时,应在眼部涂抗菌药物眼膏保护角膜,必要时采用湿房保护。
5. 对术后矫正不足或过矫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再次手术治疗。
【适应证】
1. 提上睑肌肌力在4mm以下或功能丧失的先天或后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患者。
2. 各种类型的上睑下垂矫正手术未获成功,需再次手术者。
3. 睑裂狭窄综合征的儿童因上睑下垂严重,行提上睑肌缩短术不能改善者。
4. <3岁的重型先天性上睑下垂,不适于行提上睑肌缩短术者。
【禁忌证】
1.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额肌功能障碍者,如周围性面瘫。
2. 眼部急、慢性炎症患者。
【术前准备】
1. 选择悬吊材料,常用的有自身阔筋膜、皮肤轮匝肌、真皮和缝线等。
2. 选择额肌悬吊手术的方式,如W形术式、方形术式等。
3. 检査视力及矫正视力、提上睑肌肌力和下垂度等。
4. 检查有无Bell现象、上睑迟滞现象。
5. 新斯的明试验除外重症肌无力。
【麻醉】
1. 局部浸润麻醉。
2. 不能配合手术的儿童行全身麻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 在距上睑缘3-5mm处画线,在其线上和眉弓上缘附近,于正中(正对瞳孔)、内侧和外侧各做三个对应切口;切口
长5mm,深至肌层。
2. 从三个对应切口做皮下隧道,使眉上内、外切口内的阔筋膜条,经上睑内、外切口,再经上睑眉上正中切口穿出后,分别返回眉上内、外切口;将两条筋膜末端褥式缝合,结扎固定。
3. 用5-0丝线分别缝合上睑眉弓上皮肤切口,涂抗菌药物眼膏后遮盖术眼伤口。
【术后处理】
1. 次日换药。
2. 滴抗菌药物滴眼液,每日3-4次,持续1周。
3. 术后5-7d拆除皮肤缝线。
【注意事项】
1- 术前应了解患者的要求,仔细检査眼部,并对患者充分解释预后。
2. 术后注意睑裂闭合和角膜暴露情况。
如轻度眼睑闭合不全所致角膜暴露,可不予处理。
但较明显的眼睑闭合不全时,应在眼部涂抗菌药物眼膏保护角膜,必要时采用湿房保护。
3. 对术后矫正不足或过矫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再次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