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解读

国学经典解读

国学经典解读篇一:国学经典解析国学经典1、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说错一句话可能导致事业失败,谨慎处理就能安邦定国。

2、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发现了人才却不举荐,即使举荐了却不先任用,这是在轻慢人才;遇上不好的人却不罢黜却不把他驱逐到远地去,这也是过错。

3、唯仁也,为能爱人,能恶人。

只有那些以仁义为本的人,才能够爱戴人民,也能够屏除恶人。

4、自天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从真龙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养性作为人的根本。

5、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有德行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要求别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别人作恶。

6、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喜欢一个人,也要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厌恶一个人,也要看到他优秀的地方。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第一件为别人谋划办事,是否有尽心尽力?第二件是说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实信用?第三件我所传授给他人的东西,是不是都是经过自己反复思考、演练确定为真的东西?曾几何时,人们曲解和摒弃中庸思想,认为它腐朽没落,殊不知,中庸是一种“权变”智慧,权,即权衡,把握事物的利害;变,即“时中”,也就是与时俱进。

只有“合而不流”,不随波逐流,“中立而不倚”,坚持自己的立场而不动摇,这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所以中庸之道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折中主义或调和主义,而是提供一种“优位”思考的方法,一种精当选择和合理的决策技巧。

中庸思想反映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精神——“致中和”,达到中正和谐的境界。

中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处理这五方面的关系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

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是要靠“诚”。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二是忠恕宽容,实质是仁慈博爱,要求人们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是至诚尽性,坚持了这一原则,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同时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的内容主要是发挥和贯通了孔子“中庸”的思想。

“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

以“中庸”为名就是启发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

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在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

中庸是对圣人的最高评价,无过无不及是处世的最高准则。

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9、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反词:怨天尤人)。

做什么事失败了要客观分析原因,首先正己,上不要怨天,下不要抱怨别人。

篇二:40个小故事解读国学经典40个小故事解读国学经典来源:转载日期:2014-01-03 01:44:00 浏览次数:213744 一[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刚出生时,其禀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如果对孩子不从小就进行教育,其原本善良的天性就会因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发生改变。

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故事]小不不有一只小兔,别人叫他干这干那时,他总是连想都不想就摇着头说:“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妈妈说:“到外头去拔点嫩草尖儿回来做凉拌菜,好吗?”“不去!”“小不不”站着不动。

兔妈妈只好说:“你站在这儿好了,我去拔!”这时,“小不不”冲出去说:“不,我去拔!”后来,兔妈妈抓到这个规律,当她想让“小不不”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反着说。

比如,兔妈妈想让“小不不”去拾些玉米叶子,她就会说:“小不不,我们还有新鲜的玉米叶,你不用去拾了!”“小不不”就说:“不,我就要去!”可是有一天,这个办法失效了。

这天,兔妈妈要出门,得晚上才能回来。

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出没。

于是,兔妈妈说:“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妈妈吧,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说。

兔妈妈满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开始不安起来,他想,“妈妈会不会有危险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让我去,我偏不去。

”过了一会儿,“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没,妈妈怎么可能让我去接她呢?我一定是听错了,我要去接妈妈。

”想到这儿,“小不不”冲出了家门。

草原上真可怕啊,阴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

“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丢了,衣服跑乱了,当他一头扑到兔妈妈的怀里时,已经抖成一团了。

兔妈妈拿着棍子吓跑了大灰狼,再看“小不不”,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小不不”再也不那样任性了。

二[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当父母呼叫你的时候,应当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当父母有事交代时候,应当立即去做,不应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敬地聆听。

父母对你的批评,一定要虚心接受。

[故事]王羲之教子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被公称为“书圣”。

作为一代书法大师,王羲之在教育上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

王羲之对自己和七个儿子要求都很严格,规定他们在吃饭、穿衣上都要艰苦朴素,不能铺张浪费。

小儿子王献之七八岁时便开始学习书法。

有一天,他将自己写的字拿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一张摇一下头,直到看到一个“大”字才有了点笑意,提笔在“大”字下面点了一点儿,然后把字都还给了王献之。

王献之拿着自己的字给母亲看,问母亲自己的字和父亲的字有什么不同。

母亲拿着他的字看了半天,然后指着那个“大”字底下的一点儿对王献之说:“只有这一点儿像你父亲的字!”即使有客人在,王羲之总是让儿子王献之陪在身旁,从不约束孩子。

父母热情好客的行为感染了王献之,并对王献之性格、品德的培养起了重要的作用。

王羲之鼓励王献之勤学苦练,传说王献之练笔曾用尽十八缸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水平提高很快,终于成为一代大家。

王献之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三[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当父母呼叫你的时候,应当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当父母有事交代时候,应当立即去做,不应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敬地聆听。

父母对你的批评,一定要虚心接受。

篇三:国学经典名句解释国学经典名句及解释谨慎·防微追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迨(dài):趁着。

彻:整治。

绸缪(ch?umoú):紧紧缠捆。

牖(yǒu)户:门窗。

天还未下雨,就要翻透桑田的土壤,并修补好门窗。

比喻事先要小心谨慎地做好准备工作。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乾: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夕惕若厉:每天晚上进行反省。

厉,同“砺”,磨刀石。

无咎:不会有灾祸。

有德行的人从早到晚都小心谨慎,每天夜里都进行自我反思省语,就不会招灾。

成功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

覆坠:失败。

燎毛:毛接近火而被烧。

谓成功极为艰难而失败极易。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寸烟泄穴致灰千室。

北朝·北齐·刘昼蚓:蚯蚓。

穿堤:挖穿堤的孔洞。

漂一邑:指整个都邑洪水泛滥。

漂,浮。

邑:都城,城市。

一条蚯蚓挖穿的小洞能使大堤崩决,淹没城池;小烟囱的火星会把千家万户变为灰烬。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轻:看轻。

善:指好事,善事。

盈:充满。

积小善可成大福,犹如小小的水滴,可滴满一个大的容器。

一料火星,烧了万里江山。

清·史襄哉祸患被忽视了,就会酿成大灾难。

细微可不慎?堤溃自蚁穴。

三国·魏·应璩堤溃:堤防被冲缺崩溃。

祸患要在它刚露出苗头时就小心提防。

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

畏小:谓担心小的地方出错。

治大:指管理大的区域或处理大的事情。

谓怕出小错就要小心谨慎,要做大事就要有智谋。

患生于忿怒,祸起于纤微。

汉·韩婴纤微:极其细小。

汉·刘向:“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意思相近。

灾患产生于发怒,祸端由于疏忽小事而引起。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清·金缨谓自身修养的关键是屏除私心杂念,与人交往首先要言语谨慎。

片言必谨,福之基也。

清·金缨片言必谨:简短的句把话与必须小心谨慎。

福之基也:幸福的基础。

谨慎,保家之本。

清·金缨小心谨慎是确保自家平安无事的关键。

祸不入慎家之门。

唐·王勃谨慎持家就无祸患。

自爱者必慎。

清·申居郧慎:小心谨慎。

珍惜自己的人必然小心谨慎。

恭为德首,慎乃行基。

晋·羊祜对人谦恭,这在品德方面是首位的;小心谨慎,这是行动的基础。

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唐·白居易谨慎地思考,勤恳地实行。

昔之达人,杜渐防微。

晋·葛洪贤明通达之人,在错误或危险发生之初,就加以预防制止。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谓深明事理的人能保全自己。

事前要思免后悔。

元·关汉卿第2折事前一定要进行周密的思考谋虑,才能避免事情后果不如意而后悔。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明·施耐庵、罗贯中第16回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露。

“墙有缝,壁有耳”,与此义相近。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明·冯梦龙做事不经过深思熟虑终归会后悔,为人能一再忍让自然可以无忧无虑。

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

明·洪自诚谨慎,在德行修养上,要在极细至微的事情上做起。

给予别人好处,务必给予不能报答的人。

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有招来灾祸的言语,有招来耻辱的行为,君子对自己建立的功德事业要格外谨慎。

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举:发起,兴起。

慎其终始:自始至终都谨慎。

从事宏大的事业必须自始至终都要谨慎。

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清·申居郧小心谨慎能避免灾祸,勤劳能由穷变富。

小孔不补,大孔叫冤苦。

清·杜文澜卷三十六小的漏洞不去堵塞,大了就徒唤奈何。

若欲不忙,浅水深防。

清·杜文澜卷四十四要想不邮问题,就要把小事当作大事加以防范。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明·洪自诚谋求策划未成功的事业,不如体质已成功的事业;后悔过去的过失,不如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错误。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64章要得到圆满的结果,临结束时也要如开始那样慎重细心,就不会败坏事情。

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