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散时间和疏散宽度的简述
1.人员疏散所需时间TRSET
人员疏散并不是在火灾发生之后马上进行,一般要在火灾发展到一定阶段,触发火灾报警装置报警,使人们意识到有异常情况发生,或者人员通过本身的味觉、嗅觉及视觉系统发现可能的火灾征兆后才开始。
通常将这段时间视为报警时间。
之后,对于周围发生的情况,人员会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及经验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进行疏散的决策,这一段时间称为人员响应时间。
某些情况下,人员响应时间甚至比人员从开始疏散行动到达安全地点的实际疏散时间长。
因此,从火灾发生到人员疏散完毕所需时间为:
TRSET=Td+Tr+Tt (2)
式中:Td——报警时间;
Tr——人员响应时间;
Tt——人员疏散行动时间。
人员到达安全出口所需的步行时间
研究表明,人员的疏散行走速度和人员密度有以下关系[5]:
S=K(1-0. 266D) (3)
式中:S——人员的行走速度,m /s;
D——人员密度,人/m2, 0. 54<D<3. 8;
K——常数,见表5。
人员到达安全出口所需的步行时间为:
T1=L/S (4)
式中:T1——人员到达安全出口所需的步行时间, s;
L——人员从防火分区到安全出口的最大行走距离,m;
S——人员的行走速度,m /s。
2.人员通过安全出口的时间
人员步行至出口门,通过安全出口到达安全地点,至此,人员疏散结束。
人员通过安全出口的时间为:
T2=P/(Fc·Wc) (5)
式中:T2——人员通过安全出口的时间, s;
P——经过安全出口或疏散通道的总人数,人;
Wc——安全出口或疏散通道的有效宽度,m
Fc——人员通过安全出口的流量,一般取(1~1. 3)人/(s·m)。
计算得出T1、T2后,考虑两种情况:
(1)当T1<T2时,说明人员从防火分区内的最远点到达安全出口时,并没有全部通过出口。
因此人员将会在出口处出现滞留现象,此时人员从防火分区内疏散出去的时间取决于T2,即Tt=T2。
( 2)当T1<T2时,说明位于区域内最远点的人员在到达安全出口时,其他人员已经通过了出口,因而不必再在出口处排队等候,因此人员疏散时间就是最远点的人员步行至出口的时间,即Tt=T1。
人员通过安全出口的流量受人员密度影响很大,且关系复杂。
上下楼梯时的速度相对较慢,当人员密度很低或很高时,流量都不大,但当密度约为2. 0人/m2时(相对中间密度),人流流量达到最大。
比如下楼疏散的最佳流量条件是:密度为2. 0人/m2,顺着楼梯下行的速度是0. 5m /s,有效楼梯宽度上的流量为1. 18人/(m·s)。
因此,流量与密度之间的关系见式(6)。
Fc= 1. 26D-0. 33D²(6)
3.疏散计算应注意的事项
1 双向疏散原则
在建筑物中的同一个防火分隔空间内设计双向疏散路线是建筑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的基本原则。
设计师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原则,使建筑物内每一部分的设计均能实现从火灾开始到人员逃至安全地点的整个过程中,每个区域最少应保证有两个不同方向的疏散路径。
进行疏散计算时,应该至少考虑其中一个疏散方向上的安全出口被火灾烟气封堵的情况,此时该安全出口不能被人员利用进行安全疏散,该出口不应计入疏散有效宽度。
2 有效疏散宽度
人员在行走时,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而摆动两侧的手臂,因而人员在通道内疏散时,要与侧壁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是紧贴着侧壁或扶手行走,从而在疏散通道或疏散出口的边界存在一个边界层,这一部分宽度不能被人员疏散利用。
所以,在进行疏散计算时应扣除边界层的宽度,疏散通道或出口净宽度减去边界层宽度后的宽度称为有效疏散宽度。
4.出口宽度对疏散的影响
前面关于疏散准备时间及人员密度对疏散时间影响的分析均是在开口宽度为 1 m 的条件下得到的. 出口宽度的变化同样能影响人员疏散时间的大小. 当疏散准备间服从正态分布且平均值分别为60 和180 s 时, 疏散时间随开口宽度的变化情况如图 4 所示.
随着出口宽度的增加, 疏散时间变短, 这主要是由于拥塞与排队程度的减弱造成的. 当出口宽度从1 m 增加为2 m 时, 疏散时间有比较明显地减少; 当出口宽度从2 m 增加至6 m 时, 疏散时间几乎没任何变化, 这在图4(b)中尤其明显. 在人员密度较低的情况下, 出口宽度的增加几乎对疏散时间没任何影响. 在人员密度较高的情况下, 仅仅当开口宽度从 1 m 增加为 2 m 时, 疏散时间才有明显的减少. 此外, 随着疏散准备时间平均值的增加, 疏散时间受出口宽度增加的影响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