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工业大学培养方案
5.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 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 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 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6. 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研究生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 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1 年。建立多种形式 的实践基地,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 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二﹒研究方向
本领域主要研究方向: 1. 先进制造技术及工艺装备研究 2. 机电系统设计理论、技术与装备 3. 微机电系统设计理论、技术与装备 4. 柔性辊弯成形技术 5. CAD/CAM/CAE 6. 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及应用
6
7. 传感技术与应用 8. 机器人技术 0.5~1.0 万字,由包括导师在内的硕士点专家 组评议,给出评定意见;第十六周进行论文中期检查。
4.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达到在开题报告中规定的目标,学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要 求文句简练、通顺、图表清晰、数据可靠、撰写规范、严格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 实事求是地表述结论。 5.学术论文发表 硕士研究生除要完成学位论文以外,导师可以要求有条件的研究生以第一 作者身份(如导师是第一作者,研究生可以是第二作者)正式发表(含录用)一 篇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 6.学位论文答辩 通过学位论文预审者,可按规定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通过学位论文答 辩者,可授予工学硕士学位,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论文答辩工作一般在第 四学期的第十二-十三周期间进行。
知识产权法
32
02
2 考试/考查
必修
专业实践
实践总结
144
6 2-3
报告
环节
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和论文
3-4
六﹒学位论文及其要求:
论文工作是使研究生在科研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独立担负专门 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工作包括阅读文献、开题报告、撰写论文等。
1.指导教师的选定
研究生入学后的前四周里,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为每名研究生配备一名教授 或副教授作为研究生校内指导教师同时确定一名校外导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 称)。指导教师的资格由校学术委员会审定。
1.总学分及其计算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 30 学分,其中课程 24 学分(含 4 个实验学分),专业实践 6 学分。每完成 16 学时的课程可获得 1 个学分。 2.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其相应学分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学位课 7 门,10 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 2 门,共 4 学分;专业基础课 5 门 7 学分。 非学位课设置较多,学生可以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进行选择,要求总学分不 低于 14 学分。其中必修课要求 2-4 学分;选修课要求 10-12 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 总学分及其计算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 30 学分,其中课程 24 学分(含 4
7
个实验学分),专业实践 6 学分。每完成 16 学时的课程或实验或专业实践 24 学 时可获得 1 个学分。
2.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其相应学分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学位课 5 门,10 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 2 门,共 4 学分;专业基础课 3 门 7 学分。 非学位课设置较多,学生可以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进行选择,要求总学分不 低于 14 学分。其中必修课要求 2-4 学分;选修课要求 10-12 学分。
课程名称
课内学时 实验 学 开课 考核方 (含实验) 学时 分 学期 式
备注
填)
公
研究生英语
共
96
0 3 1-2 考试
基
础 学
课
自然辩证法
4 学分
32
0 1 2 考试
位专 业
课基 础 课
数值分析
48
线性系统理论
48
信号检测与处理
32
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 48
0 3 1 考试 其中《数值分
8 3 1 考试 析》、《线性系
5
机械工程领域 430102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并具有严谨的学风、勇于创新的精神 和良好的科学道德的从事机械设备设计、生产制造、检测及控制、使用及维修的 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要求掌握现代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现代制造技 术(包括工艺工程、制造加工设备及系统)、现代控制理论和方法、机电液一体 化技术、试验技术、机械性能分析技术、使用维修理论及技术,并具有从事新产 品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生产设备管理及使用维修能力。熟 练掌握一门以上外国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从事科学 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 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安排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研究生实践学 时不少于半年 144 学时,6 学分。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要制定并提交实习(实 践)计划,填写专业实习(实践)记录表,撰写实习(实践)总结报告。
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编 号
(不填)
课程名称
课内学 实验 学 开课学 考核方式
2-3
结报告
3-4
6 学分
六﹒学位论文及其要求
论文工作是使研究生在科研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独立担负专门 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工作包括阅读文献、开题报告、撰写论文等。
1.指导教师的选定
研究生入学后的前四周里,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为每名研究生配备一名教授 或副教授作为研究生校内指导教师同时确定一名校外导师(副高以上职称)。指 导教师的资格由校学术委员会审定。
时 学时 分 期
备注
公
研究生英语
96
0 3 1-2
考试
共
基
学础 课
自然辩证法
32
01
2
考试
4 学分
位专 业
课 基 础 课
数值分析
48
03
1
CAD/CAM 集成技术
48
03
2
机械振动
32
02
2
机电液系统及其控 32
0
2
2
制
计算机控制系统
32
02
2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数值分 析》为必选 课。可以从 中任选 2 门 课程。要求 不低于 7 学 分
8
2
2
考试 统》为必选,
其他 3 门课可
8
3
2
考试 任选一门。至
现代电力电子电路
48
8
3
2
考试 少要求 7 学分
必 修 课
非选
学修 位
课 课
自动化装置设计
32
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 32
现代电力传动技术
48
智能控制基础
32
建模与仿真
32
软件开发技术
32
32 FPGA 和 CPLD 技术
32 现代电动车技术
32 知识产权与合同法
32 图象处理技术
10 2 42 82 82 6
2
6 2
8 2
8 2
02
6 2
1 考试
可以从中任
2 考试 选 1-2 门课
3 考试 程。要求 2-4
2 考试
学分
考 试 / 要求选够
1
考查
10-12 学分
考试/ 2
考查
考试/ 1
考查
考试/ 1
考查
考试/ 2
考查
考试/ 2
考查
3
DSP 技术
ARM 技术 现代电力电子器件 及应用 电磁兼容设计
嵌入式操作系统
现场总线技术
PLC 应用实验
必修 环节
专业实践 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和论文
32
10
考试/
22
考查
32
10
考试/
22
考查
考试/
32
4
2
1
考查
32
0
16
2
16
2
16
8
144
考试/ 21
考查
考试/ 12
考查
考试/ 12
考查
考试/ 11
考查
6
实践总
三﹒学习年限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生以全日制方式学位攻读,学习年限为 2 年,其中课程学 习(含专业实践)1 年,论文工作(含专业实践)1 年。实行学分制,修满 30 个学分,按期毕业。
四﹒培养方式
1. 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 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 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必 非
修
学课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32 机电一体化应用技 32 术
02
0 2
2 考试/考查 任选 1-2 门
课程。要求 1 考试/考查
2-4 学分
选 位
修 课
课
机器人技术
32
优化技术
32
有限元分析技术
32
模具设计与制造理 32
论
02
02 02 0
2
2 考试/考查 要求选够 1 考试/考查 10-12 学分 2 考试/考查
2.文献阅读和综述报告 在进入课题前,学生应查阅有关本研究方向和领域发展状况的国内外学术论 文和技术报告, 阅读数量不少于 30 篇(国外至少 5 篇),并完成一份综述报告。 3.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 用价值,并有一定的工作量。要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并解 决工程技术问题或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开题报告应包括研究内容和目标、相关 工作综述、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以及成果验收标准,并在入学后第三学期开学 后第一周提交开题报告,一般为 0.5~1.0 万字,由包括导师在内的硕士点专家 组评议,给出评定意见;第十六-十七周进行论文中期检查。 4.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达到在开题报告中规定的目标,学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要